第03版:综合

广厦千万间 “搬”得幸福来

——湖南永州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纪实

□ 本报记者 邢成敏 邓小辉

□ 黄柳英 王 珊 唐继华

两年时间,8万多贫困人口告别“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荒凉大山,迁向城镇、迁向景区、迁向园区、迁向充满生机活力的地方,开启崭新人生——这是易地扶贫搬迁的“永州速度”!

四年时间,170个集中安置点完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774个贫困村根植产业大树,22,001名搬迁贫困户接受技能培训走上就业岗位,幸福生活的画卷徐徐展开——这是易地扶贫搬迁的”“永州温度”!

易地扶贫搬迁是实现全面小康的一项浩大工程,是人类向贫困宣战的一次伟大创举。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发出易地扶贫搬迁动员令。永州闻令而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和中央、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系列决策部署,坚持高位谋划、全力推进,通过4年艰苦奋战,顺利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凝心聚力 誓啃扶贫“硬骨”

“十三五”期间,湖南省易地扶贫搬迁任务69.4万人,永州8.17万人,占到全省总任务的1/8。搬迁任务之重,位居全省前列;情况之复杂,前所未有。

“我们创新建立了联点包片工作制度、执纪问责问效制度、‘一季一督查一通报’工作制度,确保责任到人、层层落实。”永州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唐富荣道出了“永州速度”的关键。

永州市各部门通力协作、各区县屡出奇招,千万名党员干部身先士卒,投身于这场史无前例的攻坚大战,凝聚起易地扶贫搬迁的磅礴伟力!

新田县全面压实部门职责,县委、县政府对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明确了挂乡挂点责任领导,对涉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行包干负责制。江永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与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产业扶贫紧密结合,生活、生产与生态同步改善,易地扶贫搬迁成果得到巩固扩大,江永县于2017年12月底全县实现了住房建成率100%、交房率100%。

易地扶贫搬迁,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

如何让贫困群众“搬得进、稳得住、能脱贫”?永州着眼全局,在规划物理搬迁的同时超前谋划“后半篇文章”,实现了搬迁与脱贫同步规划、同步推进。

走进道县横岭瑶族乡浪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白墙黛瓦的新房安静地依偎在群山脚下,一面面雪白的文化墙上,画着与瑶族文化相关的彩色图画。

“以前住在半山上,村里不通车,出门只能骑摩托,到乡里要2个小时呢!村里没有小卖部和菜市场,下山买袋盐都需要半天时间。现在花了1万元就住进了这么好的新房,家门口的基础设施很齐全,小孩就在隔壁上学。为减小我的生活开支,政府给我和这儿的家家户户安排了菜地,还帮助我解决了工作问题。”46岁的搬迁户李桂林高兴地说,她现在在家门口的蓝牙耳机加工厂工作,每年可增收3万元,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和满满的感恩之情。

搬迁是系统工程,考虑“安居”也要兼顾“乐业”。在谋划易地扶贫搬迁时,永州各地围绕就业和增收两个核心提前规划,把扶贫车间建在安置点上,让搬迁群众吃下“定心丸”。

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为满足不同年龄居民的就业需求,引进了6家工种不一的扶贫车间。由湖南广电驻村扶贫工作队引进的龙德晟机电厂,除可以让村民到车间务工外,每年还能为村里带来10万元固定分红作为集体经济收入。

在永州,像这样的扶贫车间还有不少。针对不同情况的搬迁户,永州市积极引导制衣、制伞、电子、纺织等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群众家门口开设扶贫车间,并推广“厂房式”“居家式”“田间式””等多样化就业模式,让贫困户在家门口灵活就业。目前,该市共开设扶贫车间700余家,3.2万余名留守劳动力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特色兴产 铺就致富大道

宁远县大胆探索实践“产业兴旺”法则,鼓励村两委领办合作社,完善“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在不少安置点走出了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易地搬迁后,日子怎么过、路子怎么走?这是关系到扶贫效果能否长久的关键问题,也是搬迁的贫困户最关心的焦点问题。

对此,永州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不搞“短期工程”、不做“表面文章”,从“根子”上谋划,从产业上着力,为搬迁百姓“计长远”。

近年来,永州在引进“外来企业”的同时,大力培育“本土产业”,坚持特色带动,因地制宜发展了一批易地扶贫搬迁户参与度高的区域特色产业,将搬迁户嵌入产业发展链条,实现了搬迁户产业扶贫项目全覆盖。

零陵区对有劳动能力、有产业发展愿望且有一定的种植和养殖经验的搬迁户,根据其种养规模,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安排1万元~10万元用于扶持搬迁户发展种植养殖脱贫; 对无劳动能力的搬迁户,零陵区利用小额扶贫信贷资金入股温氏养殖、光伏发电等全区主导产业,参与入股分红,家庭年收入5000元以上,确保搬迁户实现稳定脱贫奔小康。

在搬迁贫困户们的新家园里,更多的特色产业正在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目前,永州市已初步形成“一县一特、区域联动”扶贫产业发展格局,为搬迁群众开辟出了一片脱贫致富的新天地。

扶贫扶志 激发内生动力

“扶贫先扶志(智)!”永州采取政策激励、技能培训、文化宣教等多项措施,多管齐下,推动易地扶贫搬迁从“输血”向“造血”转变。

政策引导,“红包”激励——蓝山县企业对新员工给予每人600元的补助,乡镇每招一名工人奖励600元。采取培训补贴政策留住工人,县政府每个月每人补助1600元的培训费,企业也补助600元培训费。

技能培训,授人以渔——永州面向易地搬迁贫困劳动力推出“菜单式”培训。截至目前,市产业农民培训中心共举办培训班45期,培训22,001人。

扶贫宣讲,文化入心——各县区均设立了扶贫讲堂,聘请了一批专兼职教师,每月组织贫困户集中听“扶贫课”。其中,祁阳县创造性地将“四扶四建”行动融入易地扶贫搬迁:扶志气建讲堂,一户培养一名明白人;扶技能建中心,一户培养一名产业工人;扶产业建基地,把工厂建在农民家门口;扶队伍建堡垒,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在东安县井头圩镇霞栖农业科技产业园集中安置点,44岁的搬迁户陈小勇两年前刚搬过来的时候,家里没油没米,只想着管政府要。多亏了县里定期举办的思德培训,第一次上课就让他深深触动,意识到自己的幸福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如今,陈小勇已成了安置点的“点长”,不仅积极动员社区居民一起“充电”“补钙”,还利用学到的农业技能,与村民一起种植大棚蔬菜,带着大家一起脱贫致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的经典名句跨越时间的长河,传播至今。当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号角响起,位于湘江源头的永州市,正逐浪时代潮头,以战天斗地的冲劲与毅力,去追逐新时代的广厦之梦,去书写全面小康的幸福新篇!

2020-06-18 ——湖南永州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纪实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7317.htm 1 广厦千万间 “搬”得幸福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