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视野

美丽公路串联诗画名胜

浙江桐庐县交通运输局做好“路文章”,助力全域旅游发展

□ 许马尔 何小华

“天下商埠之兴衰,视水陆舟车为转移”,人类的生存与社会的发展自古以交通为基础,区域经济和城镇体系的发展也与运输通道密不可分。而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 构建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尤其如此。

桐庐素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而著称,40余万人民依偎着母亲河——富春江、分水江枕河而居,因河建镇。桐庐县从当年的“以舟为车、以楫为马”,到今天杭黄高铁、杭千高速、320国道、302省道、208省道、210省道等干线骨架的形成,如果把这些干线公路比作人体的主动脉,而把延伸在乡村的一条条农村公路形容成人体的毛细血管,那么桐庐县版图上的血脉从未有过如此的细密和畅通。桐庐交通事业在改革开放中得到了长足发展,为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名县”“国际休闲乡村示范区”“中国最美县城”做出了交通人应有的贡献。

今天,站在桐庐1800年历史的坐标之上,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没有哪个时代的道路能像今天这般四通八达。

完善交通体系

助力全域旅游

320国道是桐庐第一条以“四自公路”方式修建的一级公路,也是当年最为壮丽的一条公路。沿着这条平坦、宽阔的公路,在风景如画的原野上风驰电掣,让人顿生一种“天涯任我行”的豪情。人们驱车穿梭其间,再也没有从前颠簸和黄尘蔽天的感受,它为构建桐庐公路的快速畅通注入了新的活力。

更可喜的是公路两边的工业园区,一批批厂房拔地而起,它们也随着国道大动脉焕发出时代的生气,使桐庐的经济建设与旅游发展驶上了快车道,城市与农村面貌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20国道成为桐庐县的一条富民之路、文明之路。

回想当年,那些经常在这条320国道上往返的人们,往往是搭着便车出去,驾着小汽车返程;出去时大多粗布衣衫,归来时却满身华丽。不能不说,这一切都与公路的开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公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这密切就好比人需要空气、需要水一样。

如果说当年320国道的开工建设,掀开了桐庐国省道干线公路建设这本书的扉页,那么后来“交通西进”“干线畅通”“乡村康庄”“美丽公路”“四好农村路”等一个个工程的启动,就让这本书有了更精彩更丰富的内容。

善弈者谋局。进入21世纪,随着杭州市“旅游西进”战略的实施,桐庐又提出了“交通西进”和“干线畅通”的发展战略,并要求改善交通干线到各大景区“最后10公里”的道路状况,使旅游车辆能够顺畅地出入景区景点。桐庐县交通部门在上级交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及时绘就了一幅高标准、高起点、大视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交通西进”宏伟交通蓝图。

“交通西进”和“干线畅通”工程,是在“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发展战略,这是一个历史性机遇。桐庐交通人以其特有的抢抓机遇的敏锐性,首先把连南贯北、承东启西,在桐庐交通运输网络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208省道(原16省道)、302省道(原05省道)列入了拓宽改建的议事日程。

如今,展现在人们面前的这两条现代化公路,如黑色的蛟龙,穿越在青山绿水的桐庐大地;更似绚丽的彩练,把桐庐富春江北面的山山水水、乡乡村村和旅游景点系在了一起。那座座桥梁更像“飞来千丈玉蜈蚣,长卧青山秀水间”,一头枕着南岸,一头连着北边,天堑变通途,天涯成咫尺,使桐庐西北部的边缘山村与县城、省城一下缩短了距离。

“杭千高速公路”六个字刚在媒体上出现,就令每个桐庐人心喜若狂,因为这六个字寄托了一个构建发达交通网络、促进发展崛起的梦想。

路是历史的长河,路也是民族的脊梁,路更是大自然最美的诗,而今天的杭千高速公路桐庐境内段可算是诗中的极品了。一条现代化的高速公路,把桐庐的山山水水与杭州、上海等大城市连在了一起,使桐庐与长三角的时空距离不再像过去那么遥远。

210省道(原20省道)桐义线是与山水自然相融的一条公路,给人“车在路上行,人在画中游”的感觉。这条公路一头连着高楼大厦的城市,一头通向枫岭石舍的山村;左边飞瀑小溪,右边巉岩峭壁,沿途文化底蕴深厚,并有古村古迹一路美景,为富春江慢生活体验区的开发创造了良好条件。

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是桐庐县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缩影。提到出行,人们思绪此起彼伏,感慨万千。他们不会忘记当年乡间那曲折蜿蜒的羊肠小道,那坑洼不平、泥泞不堪的山村小道,那时人们多么想改变落后的面貌啊!

浙江省委、省政府实施“乡村康庄工程”战略之后,桐庐县迎来了农村公路建设的新高潮。县交通部门把“乡村康庄工程”作为帮助农民告别贫困、发展经济的大事及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积极做好农村公路再提高这篇文章,从而保障“乡村康庄工程”的顺利推进。

公路是现代文明的主要窗口。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道路者,文明之母也,财富之脉也。”“乡村康庄工程”不仅改善了贫困地区的道路交通条件,而且还使公路沿线的人民群众开阔了眼界、转变了观念,促进了乡村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了社会进步。

桐庐县交通运输局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美丽公路建设的落脚点,不断把“美丽公路”的潜在优势转化为发展“美丽经济”的强大推动力,依托当地有利的山水优势,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一大批农家乐、高端民宿和乡村休闲景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为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据交通运输部、省市各级对“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工作要求,桐庐交通人补短板、破瓶颈,拉高标杆、再接再厉,高水平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为高质量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2018年,桐庐县被评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一条条蜿蜒平坦的公路,会带着你去远方;而一个个美丽舒适的公路驿站,则会吸引你留下来。桐庐交通人在打造一条条畅、安、舒、美、绿农村公路的同时,还打造了一个个富有特色的公路驿站、候车亭、观景平台、停车休息处等,使其融入一路的景色,成为公路转角处一道道别致的风景线。

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道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还是道路运输发展环境及运输工具的变化,都可谓翻天覆地。尤其是随着城乡客运一体化和全域旅游的发展,桐庐县境内已构筑起城乡公共交通大体系,客运服务也朝着安全、舒适、便捷、协调的方向发展。今天,桐庐不仅与上海、杭州等周边大城市有着多条线路的快客营运,而且县城至各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均有不间断的公交车或班车营运,人们的出行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便捷,这也是桐庐交通近年来的一大新亮点。

道路一头担着过去,一头连着未来,随着国家经济的日益繁荣、国力的不断壮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公路的地位也将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显著。桐庐交通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踏着如歌岁月的足迹,几经蜕变,从羊肠小道到康庄大道,从封闭走向四通八达,从落后走向超前发展,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公路四通八达

串联名胜古迹

苏东坡有诗赞曰:“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更清美。”桐庐山清水秀、空气清新,优越的自然禀赋和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为县域旅游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生态承载空间与文化底蕴;而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条件,又为桐庐全域旅游的崛起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优势条件与强大推力。

以公路串起风景旅游景点,在桐庐有着不少先例。比如,民国二十年(1931年)桐庐严子陵钓台被列为全省17处名胜之一,1934年7月桐庐境内建成第一条杭兰线公路(即后来的320国道)的同时,芝厦至旗门底6.24公里通往严子陵钓台的旅游支线也相继建成通车。又比如,1982年10月开始拓宽改造208省道(原16省道)桐庐至阳普段公路,为瑶琳仙境的开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使瑶琳仙境景区有“全国诸洞之冠”之美誉,而且还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

杭千高速公路和320国道是桐庐境内两条东西向并行的干线公路,把沿途的风景名胜串在了一起,为沿途的旅游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比如,杭千高速桐庐境内4个出口匝道,每个出口处都可以看到美丽的风景点。

国家AAAA级江南古村落景区就在杭千高速进入桐庐境的第一个匝道出口处,由深澳、环溪、徐畈、荻浦四个村组成,粉墙黛瓦胜水墨,古韵新风拂面来,仅深澳村就有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的古建筑200多处,古建筑外拙内秀,雕刻十分精美。同时,还有保存较为完好的明代古水系,部分明沟暗渠和坎井至今仍在使用。

第二个匝道出口处的翙岗村,也是“国家级传统村落”和“省级历史文化村落”,有大批古建筑群,传统聚落形态和典型建筑保存尚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人们行走在翙岗古街,可感受刘伯温、李康等名人文化,在白墙黑瓦飞檐中穿越时光。

第三匝道出口便进入桐庐主城区,放眼望去,绿树红花与鳞次栉比的高楼互为映衬,犹如太阳编织的一道美丽彩虹。桐庐县城是一座富有诗意的城市,“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悠久的历史与绝版的山水完美融合,使这片美丽的土地充满了诗画般的色彩,把这里誉为“中国最美县城”“国际花园城市”可谓实至名归。

著名的大奇山国家森林公园和桐君山景区就在桐庐县城的南北两地,到景区的道路交通十分方便。大奇山国家森林公园系龙门山余脉一隅,史称“江南第一名山”,境内有山峦、怪石、峡谷、溪瀑,以雄、险、奇、秀、幽而著称,是一处集江南山水与草原风光于一体的综合性森林公园。

305省道(原23省道)富衢线穿越县城的北面城区,桐君山和千年古刹圆通寺就紧挨着这条公路。桐君山一峰突兀,高60余米,位于富春江与分水江汇流之处,如翠玉浮水,故有“小金山”“浮玉山”之称。清末梁启超赞其为“峨眉之一角”,而康有为则誉之“峨眉诸峰不及此奇”。

桐君山系中药鼻祖桐君老人结庐炼丹、悬壶济世之地,山巅建有桐君祠,祠东有一高20余米的千年白塔,塔之左右有亭两座,左为钟亭,内置百龄大钟一口,右为四望亭,步入亭,举目四望,四周群峰环绕、翠峰如簇,富春、分水两江环绕,跃入眼帘的桐庐县城给人古韵新风扑面来的美感。

第四个匝道出口为富春江镇,这儿离一处叫旗门底的地方很近,去严子陵钓台的游轮码头就设在这里。自七里泷建了富春江电厂大坝后,这里就成了高山平湖。乘着游轮去严子陵钓台,但见两岸秀峰连绵,山环水绕,层层如画。当游轮来到严子陵钓台时,举目之处,东西两台巍峨对峙,耸天而立;台下建筑粉墙黛瓦,飞檐翘角,阁楼相拥,既古朴又庄重,见景生情,一股急切拜谒先贤的心情油然而生。

钓台古迹生辉在于历史上名人荟萃和风光独佳。自汉以来,唐、宋、元、明、清历代文人,曾留下了1000余篇有关严子陵钓台的诗文,几乎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国文学史。舟行“小三峡”,一路水光山色扑面而来,富春江穿过这里时,江面变得无比宁静,天光水色柔和至极,青山环翠,泷水绕碧,山亦无可再明,水亦无可再秀。

302省道新淳线由富阳境进入桐庐后便有琴溪香谷风景区,这儿奇特的山地小气候,冬暖夏凉,十分宜人。峡谷内漫山遍野的桂花树,蝶飞蜂舞,满峡飘香。峡谷岩溶地貌奇特,在绿树与古藤的掩映下,伴有大批裸露的石苞、石芽和悬崖石壁。晚唐诗人施肩吾和徐凝曾在此龙门寺同窗求学,同举进士,其中施肩吾高中状元。

省道新淳线途经瑶琳境内时,就来到了溶洞景观的聚集之地,最著名的有瑶琳仙境、垂云通天河、瑶琳国家森林公园、红灯笼景区等。瑶琳仙境景区面积达50万平方米,曲折有致的洞势地貌、瑰丽多姿的钟乳立柱、锦绮云霞般的嶙峋怪石,不禁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故被誉为“全国诸洞之冠”。画家叶浅予赞其“中国少有,世界罕见”。

垂云通天河是一条沉睡亿万年、富有神秘色彩的地下岩溶暗河。小舟进入暗河的洞门后,河道弯弯曲曲,时而宽宽,时而窄窄;一会儿洞顶低垂,需低头而过,一会儿洞穴又变得十分开阔。洞内钟乳石形态各异,在彩色灯光的照射下,五颜六色,熠熠生辉,让人大饱眼福。

省道新淳线途经百江镇后,有一条叫百富公路的支线直达天子地生态景区。该景区享有“深山老林中的绿色明珠”之美称,高阔的洞天、幽深的暗河、悬空的瀑布、密集的钟乳石,似万千神斧凿就,千奇百怪,汇成气势雄伟的洞穴大观。登高览胜,抬眼白云飘逸,俯视群山风姿,云雾缭绕,峰巅时隐时现,让人流连忘返,是名副其实的观光胜地和度假福地。

四好农村公路

催生美丽经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解读,也是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两者之间辩证统一关系的生动表述。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良性循环,发展乡村旅游是最好的路径和方式。

近年来,桐庐县交通运输部门以打造美丽公路、景观公路为出发点,将公路沿线的美丽乡村、历史保护重点村落、农家乐与民宿集聚村等人文自然景观连点成线,用颇具个性的四好农村公路串联起一条条精品旅游线路,为催生“乡村美丽经济”发挥了巨大作用。

县道徐七线是一条体现畲乡风情魅力的公路,有一条通往大山深处的乡道潘戴线,公路建成通车之后,戴家山自然村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推进,这个偏远小山村一下子吃香了起来,变成了人们“发思古之幽情”的地方。

戴家山办起了一个个高端民宿、农家乐,成为人们纵情山水、寻胜访古、体验畲家民族风情、休闲度假的精神家园。不仅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的一批批客人赶来,甚至连外国人也寻到了这里。“云夕戴家山”还成了国内六大经典特色民宿之一,被CNN评为“中国最美书店”的南京先锋书店的分店也开到了戴家山。

九龙潭是一个藏在崇山峻岭之中人迹罕至的自然景观,这儿的龙涎顶海拔931米,高耸的峰峦直插云霄,山峦层层叠叠、连绵起伏。在公路开通之前,这里最多也只是遇上干旱年份,附近老百姓祈雨的场所而已。县道柴雅线修通之后,尤其是雪水岭隧道贯通和沿线公路改造提升后,山门打开,九龙潭的水也随之“活”了起来,成了桐庐县东部的登高游览胜地。

天龙九瀑景区从龙涎顶飞流而下的清泉,随山势落差下跌,或曲折幽深、穿石破崖,或银河泻落、雷霆龙吟。飘渺的水雾四散,溅起晶莹的水花,感觉如雪霰交下。这儿的瀑布落差有高有低,碧潭也大小不一,各有千秋,令人陶醉神往、魂牵梦萦。

白云源大龙门瀑布原本也是无人涉足之地,连接210省道(原20省道)桐义线建成芦梅线旅游公路后,这儿的自然资源优势便凸现出来。白云源风景区有一处宽13米、垂直落差70多米、呈S形磅礴而下的大龙门瀑布,瀑布下有一个广500多平方米、深约2米、俗称龙潭的大碧潭,潭中鱼戏渊底,清澈见底。潭中溢出的水流拥银堆雪般流过一块块巨石,轻轻舒展地流向远方……大龙门除有飞瀑外,四周古树苍绿,老藤乱攀,山花映红,鸟雀鸣啾,不啻为一幅佳景美图。

走进县道湾茆线,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座耸立在省道桐义线与湾茆线交叉口的牌坊。牌坊,是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象征威严、荣誉与表彰。而今天这儿的牌坊,竟然成了一道引人入胜的景观,更是弘扬公路文化的一种载体。

县道湾茆线沿途经过湾里、芦茨、茆坪等村庄,沿线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李可染的《家家都在画屏中》实景地就在这儿,连央视《远方的家》等栏目组也将镜头对准了这里。这是一条穿越芦茨慢生活体验区的公路,也是一条历史人文底蕴厚重的公路,更是一条催生美丽经济的公路。

富春江乡村慢生活体验区以芦茨、茆坪、石舍三个古村落为节点,与严子陵钓台景区、白云源自然风景区交相辉映,是一处依托区域内独特的山水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多功能产业区。其引入的业态突出一个“慢”字,成为都市人放慢脚步、放飞心灵、回归自然的首选之地。慢生活体验区还有一条绿道,串起了整个体验区,可以让人享受慢骑、慢享、漫游的滋味。

如今,不少乡村逐渐走向落寞,有的甚至成为“空壳村”,而桐庐县旧县街道合岭村则人气旺盛,成了人们喜欢聚集的地方,就连湖南卫视推出的大型生活服务纪实节目《向往的生活》第二季也赶到这里来拍摄,使这里变成“网红之地”。

合岭村的面貌改变,源自县道旧钟线公路的修通,尤其是这条公路成为“四好农村路”示范路之后,道路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如今连大巴车也一辆接着一辆地开进来了。游客蜂拥而至,节假日期间,这里的农家乐常常客满,就连那些价位数千的高端民宿也几乎订不到房间。

分老线是一条傍山沿溪穿越在西北部山区的县道公路,在分老线上有一条合大线支线,这条支线已成为桐庐生仙里风景区的景观公路。公路在瑶溪峡中穿行,沿途依山傍水,村庄靓丽,山林丰美,奇石嶙峋,溪流环绕。昂首便是奇石嶙峋,低头可见流水潺潺,远眺又是满目茂林耸翠。

合大线原本是解决高凉亭村出行难而修建的通村公路,如今,高凉亭村的大山深处已经引进两家大型旅游企业,当地村民开起了农家乐与高端民宿。可以说是公路的嬗变,促进与带动了高凉亭村的嬗变,美丽资源因路而变身美丽经济,为村民创造了财富。

比如,瑶溪峡谷具有开发激流探险的资源优势被利用之后,如今仅激流探险的年收入就达3000万元以上,其中最高峰的一天有8700多人体验漂流。雅鲁激流探险不仅带动了合村乡的全域旅游发展,也推动了道路交通的再提升。

2020-06-17 浙江桐庐县交通运输局做好“路文章”,助力全域旅游发展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7298.htm 1 美丽公路串联诗画名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