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任阿龙
□ 史泽奇
赵福珍以前是开超市的,并为外地客商代收马铃薯。后来看到马铃薯销路好、价格高,萌生了种植马铃薯的想法。现如今,他种植马铃薯已有6个年头。去年,赵福珍种植希森6号和冀张薯12号两个品种,种植面积达500亩,平均亩产8000斤,每亩收入2000多元。“这些年,政府部门加大了马铃薯产业的培育,现在我们乌盟的马铃薯是市场上最抢手的。”
近年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立足资源优势,以绿色发展为引导,以追求特色为原则,以转变发展方式为突破口,强化科技创新,发展规模经营,逐步形成了马铃薯、冷凉蔬菜、以燕麦为主的杂粮杂豆、肉羊奶牛、生猪肉鸡等优势特色产业。目前,乌兰察布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优势凸显,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地级市首位,“三品一标”认证面积占到总播面积的1/3,已成为保障和服务首都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全国种薯、燕麦、生猪主产区。健康、绿色、新鲜、安全的农副时蔬正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名片,现代农牧业已成为乌兰察布实现跨越发展的坚固支点。
总理吃过都说好的土豆
每到水草丰美的季节,俯瞰乌兰察布大地,一片片白色的马铃薯花,绽放在草原上,犹如白云融入绿海。您若留心,必将发现,这是一道彰显乌兰察布优势传统产业蓬勃发展的亮丽风景线。
马铃薯在乌兰察布种植历史悠久,产业基础厚实。2019年初,李克强总理到此考察时,掰开品尝村民炕桌上的土豆后连声称好。市委、市政府顺应自然和经济规律,牢记李克强总理作出的“土豆主粮化很有前途,要结合我国‘镰刀弯’地区调减玉米面积,研究支持农民扩大品质好、有优势的土豆种植,发展成为大产业,助力脱贫攻坚”指示精神,调整产业结构,把马铃薯产业作为全市农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
经过几十年的培育,乌兰察布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种薯、商品薯和加工专用薯生产基地。特别是在过去一年,全市马铃薯产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脱毒种薯补贴政策效应初步显现,鲜薯产量和品质稳步提升,单产水平明显提高,产值达40.3亿元,同比提高9.7亿元,在产业扶贫中效应凸显。
“质量兴薯、绿色兴薯、品牌强薯”是乌兰察布新时期薯产业的发展方向。从茎尖脱毒、组培快繁、温网室生产微型薯到原种繁育,一整套良繁体系使乌兰察布马铃薯产业链条逐步丰富完善,现已建成东起兴和县西至四子王旗250公里的马铃薯产业带,拥有国家级马铃薯批发市场2个,更吸引了北京凯达、美国蓝威斯顿等一大批加工企业落户乌兰察布。
不懈努力,迎来了丰硕成果。“乌兰察布马铃薯”荣获全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还被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评为“最受市场欢迎名优农产品”;乌兰察布马铃薯产区成功获批第二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中国薯都”地位更加牢固。
风吹草低见“绿色”牛羊
草丰水美、空气清新,广袤的草原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草原儿女,也滋养出乌兰察布高品质、高效益的畜牧业。乌兰察布拥有天然草场5251万亩,人工草场300万亩,是内蒙古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的优质产区,现已形成奶牛、肉牛、肉羊、生猪为主的四大优势产业。
辽阔草原孕育出优质的“绿色”牛羊。过去一年,在畜禽产品市场价格高位运行拉动下,乌兰察布畜牧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牧业年度牲畜存栏700万头只,全年出栏肉羊、肉牛、生猪675万头只,生产肉类20.4万吨,鲜奶19.3万吨。
肉质鲜、品质上乘的草原羊获得了来自全国各地消费者的肯定,四子王旗杜蒙羊肉、戈壁羊荣获农业农村部登记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四子王旗戈壁羊同时荣获国家质检总局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赛诺种业公司入选国家级首批核心育种场,公司生产的杜泊羊和萨福克羊已与国际接轨,数量和品质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培育的“杜蒙肉羊”新品种正在有序推进中。此外,奶绵羊和奶山羊养殖填补了全市乃至全区奶绵(山)羊养殖空白,为全市奶业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现如今,乌兰察布畜牧业已成为全国人民认识乌兰察布的代言品牌,老马清真肉食品、纳兰明珠绒毛制品、兰格格乳业、卓资山熏鸡和草原蒙王羊肉等自治区著名企业成为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大品牌,来自草原绿色健康的牛、羊、猪肉、鲜奶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喜爱。去年,乌兰察布还荣获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的“中国草原酸奶之都”称号。
有机杂粮吃出健康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要求的提高,杂粮日益受到市场青睐,已经从解决温饱上升到“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发展高度。乌兰察布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特征,年降水量小,气候冷凉,加之日照时间长,生产的杂粮杂豆颗粒饱满、光泽度好、营养品质高,广阔的耕地面积使乌兰察布成为内蒙古乃至全国杂粮杂豆的集中产区。
北纬41°~43°,被国际公认为燕麦生产黄金纬度带,乌兰察布11个旗县均处于该区域,是国际公认“全球燕麦黄金产区”,为我国燕麦原粮的最好产地,也是有机燕麦种植的首选地区。乌兰察布莜麦经农业农村部批准成为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乌兰察布也被誉名为“中国燕麦之都”。
如今,杂粮杂豆在乌兰察布11个旗县市区均有分布,品类丰富,资源充裕,已形成了引、育、繁、推、加、销、贮的产业链格局,成为助推当地农村经济、实施乡村振兴、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性特色产业。
“冷凉”蔬菜“火热”畅销
乌兰察布市地处阴山北麓,这里气候冷凉、光照充足、日夜温差大,所产的蔬菜营养高、品质好;这里土地辽阔,土壤干净,空气清新,水质优良,适宜蔬菜规模化种植,是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的理想家园。
现在,乌兰察布已建成察右中旗的红胡萝卜、化德县的大白菜、商都县的西芹、卓资县的西兰花、兴和县的菠菜、察右前旗的设施果蔬、集宁区的甘蓝、凉城县的鲜食玉米和四子王旗的南瓜九大蔬菜基地,标准化、规模化水平逐步提高,2019年产量达210万吨。
全市冷凉蔬菜种植面积持续扩大,达75万亩,已发展成为全国三大冷凉蔬菜生产基地之一。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借助中国·乌兰察布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科技支撑,乌兰察布在新品种研发等多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吃得绿色、吃得营养已成为日常饮食的基本要求。抓住机遇,借助科技支撑,乌兰察布在稳定发展传统绿叶菜和茄果类的基础上,开发了樱桃、鲜桃、葡萄和西瓜等特色果蔬种植,蔬菜产业逢天时、得天利、聚人和,冷凉蔬菜成为引领农民致富、乡村振兴的“热产业”。
“绿色”“特色”的农畜产品是乌兰察布握在手中的一把“好牌”,但如何将这把“好牌”打响,是市委、市政府与全市企业家、农牧民共同的思考。
“多年以来,由于乌兰察布优质绿色农畜产品缺乏‘叫得响’的品牌,当地绿色、有机、优质的农畜产品很难卖出好价钱。我们要把打造优质农畜产品‘金字招牌’放在重要位置来抓,进一步加大品牌整合力度,着力打造区域优质公用品牌,靠品牌凸显产品价值,提高产品附加值。”在“中国薯都”马铃薯产业发展大会上,中国种薯行业推广领军人物、内蒙古格瑞得马铃薯种业董事长李冬虎建议。
用品牌力量开拓广阔市场,使产业优势迈向产业高端,乌兰察布广开言路、博采众长。在“中国薯都”马铃薯产业发展大会、中国·乌兰察布马铃薯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大会和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等诸多现场会上,乌兰察布决策层与专家教授围绕品牌建设进行了深入探讨,致力培育打造一批畅销全国的“金字招牌”。
找准“症结”,谋定后动,乌兰察布直击痛点、组合出拳。2019年9月,“乌兰察布马铃薯”入选中国农产品品牌名录,成功纳入《中国品牌农业年鉴》;加强“三品一标”建设力度,着力申报打造“乌兰察布燕麦”“察右中旗红胡萝卜”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广泛运用各类展会活动和新媒体平台,持续提升乌兰察布品牌在市场的占有率和知名度,强化品牌影响力。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2019年7月22日,在京蒙合作助力脱贫攻坚暨全国采购联盟绿色食材产销对接会上,乌兰察布农畜产品种养殖、加工等近10家企业与北京、江苏等地签署包括马铃薯、蔬菜、乳制品、杂粮杂豆、肉类等绿色食材9大类25个特色产品,签订产销贸易合同82个,签约金额24.16亿元;2019年9月29日,“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第九届马铃薯展洽会期间,乌兰察布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与外地企业就8个前期洽谈充分、成熟度高的项目进行了集中签约,签订产销贸易协议65个,签约金额22.6亿元;截至2019年年底,全市认证“三品一标”产品265个,其中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10个。全市“三品一标”农畜产品及马铃薯、杂粮杂豆、特色产品、乳品、肉品、蔬菜等7个大类44家企业优质品牌农特产品,进京销售累计实现4.03亿元……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乌兰察布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指示精神,农牧齐头并进,走出农牧业高质量、高品质的发展之路。这条路走来不易,乌兰察布将更加珍惜来自草原的馈赠,紧紧依托资源优势抢抓机遇,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农牧产业“走出去”,同时加强引智,扩大与全球农牧产业链的交流合作,为现代农牧业的腾飞奋进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