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超 白晓宁
你看见过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面的一粒种子的破土而出吗?为着向往阳光,为着达成它的生之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重,石块与石块之间如何狭,它必定要曲曲折折地,但是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这就是一粒种子的力量。
2002年和2013年,按照国家六部委统一安排,米脂县和吴堡县先后成为国家能源集团在陕西省的定点扶贫县。
自此,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一粒粒脱贫致富的“种子”逐渐萌发,它的根往土壤里钻,它的芽往地面上挺,这是一种不可抗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这里的人们,再也不会被困难压倒,拒绝向命运屈服。
解了忧愁 有了盼头
消费扶贫拓展脱贫新路径
从3月10日开始,神东煤炭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杜善周就经常收到“又一车苹果拉走了,太感谢了……”类似这样内容的短信,发信息的是米脂县县长高寒,这个故事,得从一颗苹果说起。
米脂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位于北纬38°黄金线,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米脂山地苹果果品色泽鲜艳、香甜爽口、品相上乘、绿色有机,尤其是果糖含量达16%以上,远超其他产区12%的含糖量,而且极耐储藏,很受消费者欢迎。
然而,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突袭,让原本打算销往上海的16万斤苹果订单取消,果商进不来,苹果卖不出去,随着天气回暖,果品的保鲜期缩短,果库每月消耗电费将近6000元。眼睁睁看着辛苦种下的苹果堆在库房,这不仅让果农李志红的心情跌入了低谷,县长高寒也愁上心头。
于是,高寒给杜善周发了一条短信,看看神东能帮他们销售二三十吨苹果,解决燃眉之急?很快,在经过实地调研之后,米脂山地苹果被运到神东,以每斤3元的低价销售给员工。没想到,员工的购买热情和支持力度会那么大,很快米脂苹果就成为“紧俏品”,供不应求。
这场及时到来的帮扶,正如“春雨”一般,滋润着果农的心田,李志红的妻子孟菊英兴奋地说道“帮助得太及时了,最急的时间,马上苹果出库了,天暖成这样,新苹果树马上就开花了,这就是救命了,国家能源集团就是我们的救命恩人。”
以果致富、以果脱贫,在李志红的影响下,更多的贫困户摘掉了穷帽,在国家能源集团消费扶贫举措的全力帮扶下,更多像李志红这样的合作社,激发出内生动力,稳住百姓的“饭碗”,带领大家共同走上全面小康的幸福道路。
在上海的餐厅品尝西藏生产的青稞,在北京的饭馆挑选云南生产的火腿,通过手机软件下单来自全国各地的扶贫公益套餐……国务院扶贫办不久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消费扶贫正成为东西部扶贫协作新亮点。从麦田到餐桌,从果园到超市,消费者舌尖上的美食,为脱贫攻坚打开新的路径。
4月23日,来自吴堡、米脂的一批批特色农产品包括羊肉、土鸡、鸡蛋、绿豆、蜂蜜、粉条、小米、挂面、水果等,在神东煤炭集团特别设立的扶贫窗口开始售卖。售卖当天,5个扶贫窗口累计销售农特产品32,648元。
为进一步做好消费扶贫工作,根据国家能源集团《关于做好集中采购定点扶贫县滞销农产品有关工作的通知》,神东决定由矿业服务公司向米脂县、吴堡县采购相关扶贫物资,计划采购金额886,330元,其中用于职工食堂消耗776,080元,食堂设立的5个扶贫窗口计划消费110,250元。这批到货的扶贫物资主要通过扶贫窗口向员工出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采取有效措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消费扶贫,是有效落实这一要求的扶贫方式,也是国家能源集团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2020年,国家能源集团计划向米脂、吴堡两县投入农特产品采购资金2500万元,帮助销售价格不低于100万元的农特产品。
自立自强 授人以渔
就业扶贫是拔除“穷根”的良策
保就业就是保住千家万户的“饭碗”。“现在,我父亲再也不用每天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为家里的生计奔波了,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在我们家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神东石圪台煤矿运转一队钳工李西安深有感触地说。
李西安的家在吴堡县宋家川街道办后墕村,2017年毕业后回到吴堡县郭家沟镇下山畔村当了一名后备干部,参与协助脱贫攻坚工作。“在村里工作的时候,看到国家能源集团对我们的帮助,能感受到乡亲们对他们的感激之情,做梦也没想到,今天我也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这个机会对我,对我们家至关重要,我一定会用更加努力的工作回报国家能源集团对我们贫困大学生的关爱。”
2019年,神东煤炭集团定向招聘了9名吴堡、米脂的建档立卡贫困大学生,他们勤于学习、敢于吃苦的优秀表现,受到了分配单位同事们的一致好评。李西安就是其中的一员,遵守劳动纪律,工作和学习中的自主、积极性高,与同事相处融洽,是他给大家留下的共同印象。
“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绷紧弦、咬定目标不松劲,一定要坚定信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4月17日,国家能源集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统一部署,积极开展“抗疫稳岗扩就业”专项行动,在2020年高校毕业生秋季招聘录取近3800人基础上,根据企业生产发展需要,开设春季招聘专场活动,追加招聘计划977人。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长期坚持还可以有效解决贫困代际传递问题。当前,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啃下“最难啃的硬骨头”,加大就业扶贫力度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毕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贫困人口简单施以救济,只能让他们暂时摆脱贫困,只有增强内生动力,变被动接受扶贫为主动脱贫,才能让贫困群众真正走出贫穷,确保扶贫工作持久有效。
精准发力 提升造血功能
产业扶贫托起“稳稳的幸福”
“拔掉穷根,没有当家产业不成。”吴堡县寇家塬镇副镇长张彦霞深有体会。寇家塬位于吴堡县城北12公里处,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沟壑纵横,土地贫瘠,气候干旱,是吴堡县贫困村较多的乡镇之一。
“在厂子里,我的营生主要就是包装挂面,包一把挂面挣0.3元,一天下来能包500多把,除去误工,一年下来就有4万多元收入。”今年已经63岁的宋春英一边包着挂面,一边高兴地说道。
当地人把“工作”叫“营生”,宋春英的营生就是每天和面打交道。她口中的厂子就是挂面厂,塬上的百姓都知道,这是2017年国家能源集团定点扶贫吴堡县寇家塬镇,投资500万元建成的东庄挂面厂。该村集体经济负责人王彦军介绍说,“目前厂里雇用村民46人,其中贫困户17人。通过务工、分红和贫困户专股等形式,辐射安家山、庙岔上、车家塬等18个贫困村,500多户贫困人口直接受益。”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生姜种植之前要把姜块放进药剂里浸泡一下,再放进塑料袋里密封起来,一般10多天以后就可以播种了。”在国家能源集团投入215万元专项资金建设的吴堡县岔上镇川口村有机蔬菜大棚里,村里的技术指导员徐艳军捧着刚刚冒芽的生姜块,正在向大家伙传授秘诀。
该项目占地面积约35亩,实际使用面积24亩,建设蔬菜大棚20顶,每顶1.2亩,蓄水池一座,储水80吨,用以发展村集体经济。该项目每年度大棚种植将带动劳力250人次,每人次日工资100元。带动贫困户86户200人,每年人均分红500元。
国家能源集团一步步稳扎稳打,延伸扶贫举措,推动“产业引路”与“就业扶持”结合模式落实落地,产业扶贫结出累累硕果,“造血式扶贫”托起了贫困户“稳稳的幸福”。
绿了环境 鼓了钱袋
生态扶贫种出“绿色银行”
季春时节,气候温暖。为了减少疫情带来的影响,在神东的积极帮助协调下,国家能源集团援助的吴堡县沿黄道路生态林建设项目(川口—任家庄段)已全面开工。近年来,国家能源集团大力推动米脂、吴堡两县的生态扶贫,生态环境从荒芜脆弱到绿色宜人的同时,种出来的“绿色银行”让众多贫困户在兴林增绿中脱贫致富。
沿黄道路生态林建设项目是国家能源集团生态扶贫项目之一,项目在栽植及后期管理管控中优先录用贫困户。沿黄路生态扶贫建设项目总投资300万元,新建沿黄公路生态林约400亩,其中横沟—李家沟段245亩,川口—任家庄段约155亩,帮助吴堡县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同时,项目实施约带动贫困户148户344人,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目前该项目正在施工,预计5月底全面完成栽植任务。
为了积极响应和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强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国家能源集团在定点扶贫县的生态扶贫方面下真功夫,大力推动“生态+产业”扶贫帮扶模式,让扶贫县真正变荒山为“绿水青山”,变荒山为“金山银山”,让生态环境保护与脱贫同步前行。
4月底,管家咀村核桃林提升项目第一阶段修剪的工作已经完成,6月份将开始进行嫁接。核桃林提升项目是国家能源集团投资46万元建设的“生态+扶贫”模式产业,项目内容主要是对核桃林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管理,提升核桃产业竞争力及生态绿化效果;聘请专家为本村培训核桃管理技术人才;直接带动34户贫困户103人通过产业增收,间接带动40余户贫困户120余人增加劳务收入。
为了进一步推动生态扶贫项目建设取得实效,国家能源集团早部署、早行动,超前规划了2021年、2022年在米脂县、吴堡县生态扶贫计划。未来两年,预计将在米脂、吴堡两县投入1700余万,在2020年生态项目建设的基础上辐射至其他贫困村的退耕还林地和村集体土地,进行生态扶贫项目建设。通过持续投入、久久为功,形成生态扶贫产业的规模化和长效化,让贫困群众源源不断享受到生态扶贫红利,凸显生态扶贫效应。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生态扶贫正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场生动实践。生态扶贫体制机制将不断完善,最终通过“金山银山”减贫经济效益与“青山绿水”长远生态保护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百姓富、生态美。
补齐短板 真情关照
基础设施扶贫焕发农村新活力
5月8日,吴堡县红湾村的“幸福院”正式启动,迎来了首批入院的留守老人。
红湾村“幸福院”是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集团公司2020年引进外部帮扶项目,对该村原村委会7孔旧窑洞进行翻新,并新建了餐厅、厨房、锅炉房和洗澡间、卫生间,所有室内设施一应俱全,是集吃饭、休息、卫浴、健身、娱乐、学习于一体的农村互助“颐养院”。
众所周知,道路、电力、饮用水、住房和人居环境等是保障现代生活水平的基础性条件。而越是在偏远、贫困地区,这些条件就相对越差,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则会造成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无法保障人们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并且会进一步引发其他生活与发展条件的匮乏和不足,包括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等,无法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实现人的现代化,使贫困地区脱贫更加困难。
国家能源集团2002年以来先后在米脂县投入扶贫资金2422万元,使9个乡镇90个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累计新修生产道路265.71公里、新建便民桥14座,新修高标准农田258亩、修建淤地坝13座,安设太阳能路灯53.95公里,解决了1213人、1.2万头家畜的安全饮水问题。通过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有效地减少了农业生产成本,减轻了农业生产强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全县稳定实现脱贫“摘帽”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同时,国家能源集团先后在吴堡县投入帮扶资金2300多万元,实施安全饮水工程11处,为8个贫困村安装净水设备3950套,有效解决了28个贫困村5000余人的饮水问题,提高了村民生活质量;新修及拓宽道路117公里,解决了25个村的交通难题;安装太阳能路灯230盏,全面改善了4个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打通了30多个贫困村基础设施的“最后一公里”,使群众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人居环境的改善是贫困地区彻底脱贫的基础性条件,是关系到人的生存生活质量和发展质量的关键性要素,也是使贫困地区稳定脱贫、不再返贫的重要保障。
为你点灯 助你前行
教育扶贫浇灌希望之花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补齐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短板,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夯实脱贫攻坚根基之所在。
为了帮助米脂县第一中学的学生们拥有更好、更安全的学习用品,按照陕西省红十字会要求,2019年,神东煤炭集团党委捐资90万元,购置了3000套“爱心安全包”,图书15,000册。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和保障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切断贫困代际传递。
定点扶贫以来,国家能源集团先后在米脂县投入帮扶资金350.55万元,对1939名贫困大学生进行了资助,确保了他们按时走进大学校门,助力他们完成大学学业。2017年,投入帮扶资金69万元,为全县24所中小学安装了无尘教学黑板375套;2018年,投入帮扶资金400万元,资助援建米脂县第六幼儿园,组织神东员工筹集扶贫捐款334.41万元,在米脂中学设立“国家能源集团爱心助学基金”;2019年~2020年,投入资金1740.5万元,援建米脂县第八幼儿园和米西区九年一贯制学校。三所学校的建成,彻底解决米脂县1300多户贫困家庭学生入学问题,有效斩断了贫困代际相传隐患。
教育有希望,脱贫就有希望;教育有成果,攻坚就有战果。对于贫困家庭来说,有了更多“富脑袋”的文化知识,才有“鼓口袋”的机遇和希望;一个孩子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才有了放飞梦想的翅膀和能力,才能引领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村庄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一种共识,也是一种事实。
一粒种子的力量,正在米脂、吴堡大地上生长、释放。
(本文配图由张凯、梁小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