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川雄 曹明华
《中国改革报》4月29日刊出的知名科技记者沈英甲、著名空气动力学家高歌的文章《杰出“大国工匠”进入工程院是个好思路》,引起社会各界对我国人才体系建设的广泛关注。
千工易得 一匠难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正确的人才观是治国理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战国策》里有个故事,说的是古代一位君王悬赏千金买千里马。一个大臣用500金只买到了千里马的骨头回来,君王大怒而不解。大臣解释说,如果大家看见骨头都肯用重金买回来,就会认为君王是真正想要高价买千里马,就会争先送上门来。后来果真如所言,不到一年就有几匹千里马被呈送上来。“千金买骨”的故事流传至今,古人渴望和重视人才的智慧也启迪着今人。
人才强国战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大国工匠作为人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视或者轻视;其实,我国很多政治家、艺术家、企业家、科学家队伍中不乏大国工匠,其固有的职业精神和潜在品质在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基础性作用。
要说“大国工匠”杰出代表,首推全国政协原主席李瑞环,年轻时在北京当木工青年突击队长,进行多项技术革新,创造出一套木工简易计算法,打破了木工先放样后下料的旧规,被誉为“青年鲁班”。著名艺术家齐白石也是木匠出身,自雕刻始,再习绘画,六出六归,衰年变法,历经晚清、民国和新中国,终成我国20世纪美术界的翘楚。著名企业家、慈善家曹德旺从一个年年亏损的乡镇玻璃厂起家,发誓要做出中国人自己的汽车玻璃,历经无数次失败考验后,终于用福耀玻璃占领中国市场,直至在美国建厂。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李建斌,带领中铁工程装备集团历经7年成功实现了5项盾构关键技术的突破,填补了我国在复合盾构制造领域的重大空白,建成国内第一、全球第二的隧道掘进机专业研发和生产企业。
现阶段,世界发达国家已将发挥大国工匠作用上升到重要的战略地位。德国企业在世界500强中的席位并不多,但至少拥有1000个细分市场的隐形冠军,其中很多是代代相传的家族企业。日本将很多手工艺者尊称为“国宝”,400余万中小企业的骨干是经营历史超过百年的“老铺”企业,在世界主要国家名列前茅。两个制造强国的大国工匠创新理念深植于国家精神和国民文化,强力支撑着国家经济历经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仍屹立不败之地。
而且,尊重和弘扬工匠精神在我国具有传统理念。毛泽东同志曾写道,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这是中共领袖对大国工匠的一次高度评价。
构建大国工匠人才创新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的中国,正处在全球经济风云变幻与国内实现民族振兴的重要历史阶段,构建大国工匠人才创新体系具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大国工匠是我国经济从外需主导向内需主导转型的重要力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本国制造业产品质地不尽意之间的矛盾。中国人民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过程,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正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社会主义建设要坚持新发展理念,瞄准需求,适时将消费战略从以外需为主导转向内需为主导,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制造业升级改造,以迎合居民消费提质转型。为此,要彻底转变“进口的就是好的”的错误消费理念,就必须通过工匠精神传播,改变舍近求远从日本购买电饭煲和马桶盖的现象。民族企业家董明珠的呼声代表了大国工匠的心声,她向世界发出了“我敢说,全世界最好的空调在中国”的呐喊。千千万万格力工匠正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以主动创新的姿态,在质量目标、质量管控要求、创新方法等方面充分展现大国工匠精神,创建了“完美质量”管理模式,把物美价廉的家电销往全世界。
第二,大国工匠是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不可或缺的力量。质量之魂,存于匠心。我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要进一步转型升级,工人的职业技能首先要迈上中高端。工匠精神要渗入每道工序、每件产品,不能抱着“差不多就行”“凑合着用用”的心态,以工匠精神支撑企业家精神,支撑制造强国的建设。大国工匠来自哪里?来自实践,来自市场,来自竞争,来自企业。企业才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也是大国工匠的主战场。市场是国民经济成功运行的载体,更是催生工匠的主舞台。要大力解决工匠人才发展渠道窄、待遇偏低、社会美誉不高等问题,让广大工匠人才能安心在市场经济的洪波中拼搏,成为打造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力量。
第三,培育大国工匠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需要科学家的研究、企业家的实践、科技人才的创新,也需要一大批实践技能突出、具有娴熟技术、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人才。人才是创新实践的主体和主导,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工人是新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生力军。扩展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体系,将更多一线技能工人纳入建设主体。通过设立工匠院士工作站、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形式,有利于汇聚各类高技能创新人才,在助力企业完成创新攻关任务的同时,也让技能人才拓展创新思维和创新空间,收获创新成果,发挥更大作用。
第四,大国工匠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培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要靠实体经济作支撑,这就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大批大国工匠。因此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从幼儿园到养老院,从田间到工厂,从民生产业到高新技术产业,哪里都无法离得开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及其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从新时代视野判断,职业教育以培养多面手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为使命,就必须努力把培养亿万级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为己任,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战略突破口,以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为战略支点,根据国内产业发展需求,引进全球优质资源,打通大国工匠直升本科、硕士、博士的深造路径,并为杰出的“大国工匠”入选工程院开辟绿色通道,最终满足中国制造对不同层次技能人才的需要。
第五,大国工匠是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友好使者。马克思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之,成为科学复兴的手段,成为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他的这番话是对我国古代大国工匠的最高评价。如今,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到处活跃着大国工匠的身影。中国电建集团水电八局刘杰发明获国家专利的“大口径钢管焊接快速定位装置”,提高工效10倍,缓解了非洲莱索托首都马塞卢及周边5座城市的严重干旱。越来越多的异国人民享受到来自中国的技术和服务,更多的大国工匠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友好使者。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杰出“大国工匠”进入中国工程院,的确是个好建议,它必将推动我国多层次领军人才建设,有利于夯实我国新时代中华复兴的战略基础。
(作者魏川雄系新疆伊宁边境合作区管委会副主任、南京援疆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