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袁 琳
“至暗时刻终将过去,光明已在前方。”
“团结合作是战胜疫情最有力的武器。”
“世界回不到过去,中国同样也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
……
这一句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话语,是5月24日下午,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的自信发声。整场记者会历时近2个小时,共回答20多个中外记者提问。
王毅在开场白中首先表示,病毒打不倒人类,人类必将战胜病毒,至暗时刻终将过去,光明已在前方。目前疫情仍在各国肆虐,中国不是“救世主”,但中国愿做“及时雨”。
他说,“我们愿意继续向有需要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深入开展国际抗疫合作,共同迎接这场人类抗疫斗争的最终胜利。”
迄今为止,中国已经向将近15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了紧急援助;为170多个国家举办了卫生专家专题视频会议;向24个有紧急需求的国家派遣了26支医疗专家组;为全球生产紧缺的医疗物资和设备,仅口罩和防护服这两项就分别向世界出口了568亿只和2.5亿件。
中美关系作为每年外长记者会的“必答题”,备受中外媒体关注。王毅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是中美两国共同的敌人。早期,美国很多社团、企业和民众向中国伸出援手,中国各界也积极回报,向美方捐赠了大量医疗物资。仅口罩就向美方出口了120亿只以上,相当于为每一个美国人提供了40只口罩。
“令人遗憾的是,还有一种政治病毒也在美国扩散。”王毅表示,中美两国当前最需要做的事情,首先是相互借鉴和分享抗疫经验,助力两国各自的抗疫斗争;第二是顺应国际社会期待,共同参与和推动抗疫多边合作,为全球抗疫发挥积极作用;第三是着眼疫情长期化和防控常态化,及早就如何减少疫情对两国经济以及世界经济的冲击展开宏观政策的协调沟通。
“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王毅说。
谈及后疫情时代的世界和全球化的未来,王毅表示,全球化需要更加包容和普惠的发展。“我们在坚持资源全球合理配置、确保最佳成本效益的同时,也要更加注意缓解全球化引发的贫富差距扩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弊端。全球化存在的问题只能在全球化的发展中加以解决。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引导全球化的走向。”
他指出,多边主义需要得到更加坚定地维护和弘扬。面对越来越频繁的全球性挑战,国际社会唯有坚持多边主义,才能形成合力,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共克时艰。
同时,全球治理需要更加精准地改革和完善。疫情暴露出各国公共卫生体系的不足、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脆弱以及全球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短板。
“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是国际社会的当务之急。”王毅说,为此,必须更充分地发挥联合国的核心作用以及世界卫生组织和各专门机构的应有职责;更有针对性地加强各国宏观政策协调以及治理能力的建设;更坚定地遵循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世界回不到过去,中国同样也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王毅表示,经此一役,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治理能力经受住了全面检验,国家综合实力得到了充分彰显,大国担当作为发挥了应有作用。
中国外交如何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有哪些亮点?对此,王毅表示,疫情为各国交往按下了“暂停键”,但中国外交并没有止步,而是逆势前行,开启了以电话、书信、视频为主渠道的“云外交”模式。
王毅表示,中国外交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聚焦五大任务。一是全力服务国内发展。将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充分运用各种外交资源,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二是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将以更坚定的意志、更有力的举措,坚决捍卫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坚决防范遏制外部势力干涉中国内部事务的图谋。三是不断深化伙伴关系。推动与大国关系稳中有进,深化同周边国家利益交融。四是坚定捍卫多边主义。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五是积极扩大国际合作。与更多国家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加强防控疫情国际合作。
谈及共建“一带一路”问题,王毅表示,从整体和长远看,经过疫情的考验,共建“一带一路”的基础将更加牢固,动力将更加充沛,前景将更加广阔。
据介绍,7年来,中国同138个国家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共同展开了2000多个合作项目,解决了成千上万人的就业。此次疫情期间,“一带一路”的许多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都为抗疫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方将与沿线国家一道,大力推进‘健康丝绸之路’建设,适时举办‘一带一路’视频高级别会议,着力推动‘数字丝绸之路’建设,为各国经济发展创造更多新增长点。”王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