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视窗

巴彦淖尔:擘画绿色高质量发展壮美图卷

乌梁素海

火红的事业

枸杞

临河区干召苗镇农民种植番茄喜获丰收

金草胡羊

澳菲利羊肉加工

风力发电

内蒙古圣牧高科奶业公司基地、挤奶车间

□ 王紫丁

新发展需要新思路,新思路呼唤新作为。今天,世界正面临新一轮发展变局。变革、调整,日新月异;挑战,前所未有;机遇,亦千载难逢。站在历史的风口,谁掌握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谁能把握住发展大势,谁就能抢占竞争制高点,踏上崛起之路。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座因绿色产业高速发展而顺风疾行的城市。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巴彦淖尔实现绿色发展的根基和命脉,绿色发展又是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的治本之策,只有两者统筹推进,才能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我们将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力建设绿色产业集聚区、生态文明示范区、乡村振兴样板区、对蒙开放先行区、美好生活共享区,努力建成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奋力实现塞上江南、绿色崛起!”巴彦淖尔市委书记常志刚如是说。

面对时不我待的发展浪潮,巴彦淖尔这座历史灿烂悠久、自然资源禀赋得天独厚的传统农牧业大市,抢抓机遇、奋力争先、加速崛起,在实现农牧业强市的跨越征程中笃定信心、砥砺奋进。

守住绿水青山底色

做足“金山银山”成色

2019年,巴彦淖尔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10.7%;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突破300亿元,新增城镇就业1.1万人,农牧民转移就业13万人;“清零达标”专项行动十项任务全部完成,年度脱贫任务全部完成;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试点工程加快实施,全面开展控肥、控药、控水、控膜四大行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营商环境评价连续两年全区排名第一,获评“2019年浙商最佳投资城市”……一系列数据,蕴含着巴彦淖尔行稳致远的新思路,也见证着巴彦淖尔行进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强劲势头。

巴彦淖尔生态要素齐全,山水林田湖草沙在这6.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美美与共、共生共融。这里是北纬40度农作物黄金种植带,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河套灌区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灌区和全国3个特大型灌区之一;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素有“塞外明珠”的美誉,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地位极其重要;昔日的“不毛之地”乌兰布和沙漠正成为“绿化”与“产业化”齐头发展的聚宝盆;辽阔的乌拉特草原在各项保护政策下得以休养生息……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巴彦淖尔认真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生动实践,为内蒙古自治区乃至我国西北地区生态治理探索出一条能复制、可推广的治理新路。

守住了“绿水青山”,就做活了“金山银山”。巴彦淖尔不断健全生态治理长效化机制,成功铺就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底色。近年来,巴彦淖尔持续加大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力度,推进总投资56.78亿元的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保护国家试点工程,积极争取恢复黄河故道,实施河湖连通工程,消除乌梁素海生态隐患。在流域上游的乌兰布和沙漠,加快建设国家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在城镇和工业园区,自加压力,实施点源污水“零入海”工程;在河套灌区,通过严格管控、奖补激励、“天赋河套”品牌引领,倒逼生产经营主体提高农畜产品品质,开展控肥、控药、控水、控膜四大行动,大幅度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在乌梁素海湖区,积极开展内源治理,实施生态补水、入海前湿地净化、网格水道、芦苇加工转化等工程,促进水体循环,改善湖区水质;同时,全面开展矿山和草原生态修复。

巴彦淖尔充分发挥河套平原土净田洁的生态资源优势,全面推进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建设,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60亿斤,成为国家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巴彦淖尔是全国唯一一个实现肉羊四季出栏的地级市,肉羊数量、羊肉产量及全年分割上市量均居全国第一;也是全国最大的食用向日葵生产基地和全球最大的有机牛奶生产基地。

通过驰而不息地推进产业进程,巴彦淖尔收获了品质和品牌建设的红利:全市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定企业82家,产品180个;绿色食品认证企业44家,产品174个;有机食品认证企业10家,有机产品48个;河套白酒、河套面粉等7个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河套向日葵、河套巴美肉羊、河套番茄、戈壁红驼等17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获得农业部地理标志产品登记保护。

目前,巴彦淖尔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牧业产业化加工企业达293家,加工转化率达75%。通过订单契约型、服务协作型、股份合作型等9种农企利益联结方式,20万户农牧民紧紧吸附在产业化经营链条上,全市农企利益联结覆盖率达80%以上。农牧民组织化、专业化程度明显提高,全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达5593家,入社成员6.1万多人,成为助推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力量。

如今,巴彦淖尔农产品出口贸易额已连续10年雄踞内蒙古首位,不负“塞上粮仓、天下厨房”“草原上的菜篮子、黄河边的农艺园”的美誉。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五原县膘肥体壮的金草胡羊成为贫困户的“致富羊”,临河区18个扶贫产业项目迸发活力无限,杭锦后旗产业扶贫正在由输血型向造血型、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巴彦淖尔认真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全面落实各级书记抓扶贫机制,整合优化各方面力量资源,以“军中无戏言”的必胜之心,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近两年,巴彦淖尔一直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确立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为最大的扶贫基地,粮油、肉乳绒、果蔬、蒙中药材、饲草、生物质能等六大产业成为最大的扶贫产业,“天赋河套”区域公共品牌成为最亮的扶贫产品品牌。截至2019年年底,巴彦淖尔5个自治区贫困旗县全部“摘帽”,162个贫困嘎查村全部出列,“两不愁”已经解决,“三保障”基本解决,产业扶贫长效机制基本构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攻坚已从减贫阶段跨越到巩固提升阶段。

当前,“天赋河套”区域公用品牌对脱贫攻坚的强力引领作用正在不断显现,农牧民和贫困群众从中尝到了甜头,也更加坚定了巴彦淖尔以品牌带产业、以产业带脱贫的信心和决心。据了解,巴彦淖尔将全力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继续巩固壮大100个扶贫产业园区,统筹推进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全面整治农村牧区人居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让农牧业更强、农牧区更美、农牧民更富裕。

打造“天赋河套”品牌

促现代农牧业发展

这是一份令人骄傲的成绩单:过去一年,“天赋河套”品牌荣获2019中国农业最具影响力品牌、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等10项大奖,授权的12家企业53款产品实现溢价25%以上,带动全市农畜产品整体溢价10%以上,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

2018年9月,“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面向全国、全世界精彩亮相。一年多来,巴彦淖尔坚持以“天赋河套”品牌为引领,全力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优质农产大幅溢价、农牧民持续增收、农牧业转型步伐加快、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如今,“天赋河套”品牌已成为巴彦淖尔高质量发展最生动、最坚定、最有说服力的注解。

品质决定品牌的高度。在“天赋河套”的品牌建设过程中,巴彦淖尔坚持把提升产品品质作为品牌发展的第一要务,着力推进农畜产品品牌化、标准化、可追溯“三位一体”建设,制定了93项团体标准、183项绿色有机标准,确保农畜产品安全优质,实现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有标可依、产品有标可检、执法有标可判的目标。全市有157家企业入驻国家农产品追溯平台,实现上市农畜产品“一箱一码、一品一码”全程可追溯,贴有“天赋河套”标签的优质安全放心农产品从田间地头源源不断走向百姓餐桌,“天赋河套”已成为高品质农产品的代名词。

今后,巴彦淖尔将全面提升“天赋河套”品牌影响力,力争3年内品牌价值达到300亿元,2025年品牌价值达到400亿元,授权产品质量保证保险履约率达到100%,农畜产品溢价30%以上。

“天赋河套”寄托着巴彦淖尔人的希望,更加具备引领巴彦淖尔现代农牧业发展的能力,必将为全市绿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深化政务服务改革

让群众少跑路办成事

“群众利益无小事”“让群众的事好办,把群众的事办好”——巴彦淖尔市委、市政府是这样承诺的,更是这样行动的。

近年来,巴彦淖尔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自治区“放管服”改革工作部署,坚持以深化审批服务便民化改革为主线,立足“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深入推进“一门一网一次一号”政务服务改革,打造“好又快、不见面、创一流、心贴心”的工作模式,政务服务不断提档升级,群众满意度年年提升,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目前,巴彦淖尔已建成覆盖市、旗县区、乡镇、村(社区)四级“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与国家、自治区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一体化对接。全市政务服务平台共录入政务服务事项2812项,实现“应上尽上,全程在线”,20多个便民服务渠道借助智慧政务服务终端在政府与群众之间架设了移动互联的桥梁,实现了“一站式审批、不出门办事”;启动运行“巴事快办”平台,开通12345政府服务热线,群众诉求一号响应。巴彦淖尔营商环境评价连续两年全区排名第一。

谋定而后动,方能决胜于千里。坚定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巴彦淖尔,呈现了这个时代生动的剪影、最美的姿态;聚力高质量发展的巴彦淖尔,必将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

(本文配图由巴彦淖尔市委宣传部提供)

2020-05-22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6294.htm 1 巴彦淖尔:擘画绿色高质量发展壮美图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