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大数据行业圈把乌兰察布定义为“草原云谷”,旅游圈把乌兰察布称为“中国草原避暑之都”,能源圈叫乌兰察布“空中三峡风电之都”,美食圈赞誉乌兰察布是“中国马铃薯之都”……
当下,在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实践中,提升城市服务能级、激活发展动能、树立城市品牌、增加民生福祉是城市主政者的“必答题”。乌兰察布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曾有8个国贫县,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党的十九大以来,乌兰察布市抢抓时代发展机遇,以“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神创新发展、跨越式发展,成为一座草原上绿色崛起的明星城市。近日,本报记者对当地旅游、物流、农牧、大数据等行业发展及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全方位深入细致采访,并形成系列报道,从今天起陆续刊发。敬请关注!
□ 本报记者 任阿龙
□ 李 璟
从凉城县沿102省道向西15公里就到了赵家村。古朴的牌楼和石雕,灰色调仿古院墙别有韵味。赵家村,北依卧佛山,南临岱海,与温泉景区相邻,近年来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乡村旅游风生水起。
“以前我家五口人靠种地每人最多年收入三四千元,自从搞起农家乐,收入逐年增加,现在年收入20多万元。这两年还种上了绿色有机菜,不仅食堂用菜方便,还可供游客采摘。”赵家村农民张润秀说。
村民刘俊原先一直在包头一家洗浴中心工作,每月也有5000多元的收入。“看到村里人搞农家乐日子过得挺好,去年年底我也搞起了农家乐,生意还不错。”
岱海鱼鲜美,炖羊肉能吃出内蒙古草原的味道……地道可口的农家饭,加之周边岱海、温泉等旅游资源,吸引着来自大同、呼和浩特、集宁、丰镇等地的游客。
凉城县岱海旅游区办事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赵家村游客服务中心、戏院、农贸市场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并打造了“二十四孝图”文化墙和唐园、宋园、明园等特色主题农家院。在“你扶我小康,我还你健康”的发展理念下,游客可与农户签订互助协议,农民提供土地田园、帮助看护打理,游客来种植,并收获和享用自己的绿色蔬菜。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总量规模稳步增长,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发展质量逐步提升,市场主体持续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位于内蒙古中部的乌兰察布市坐拥辉腾锡勒草原、岱海等世界级旅游资源,近年来聚焦“大旅游”发展目标,深入实施“旅游+”战略,大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挖掘人文资源潜力,集中力量推动旅游资源开发上规模、出精品,使全市旅游产业集聚效应不断释放,“中国草原避暑之都”旅游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成为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是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软硬兼修
讲好“乌兰察布”故事
“北京往西一步,就是乌兰察布”。这里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交相辉映,是北魏太祖拓跋珪的出生地、窝阔台出征地、察哈尔文化的发祥地、六旗会盟地、集宁战役发生地、“神舟”飞船降落地,如今是众多国内外游客向往的“中国草原避暑之都”。
2019年12月30日,京呼高铁全线贯通,草原迎来高铁时代,乌兰察布迈入首都北京同城时代。从此,乌兰察布的旅游业驶入快车道,迎来换挡提速发展的新局面。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为了抓住高铁时代这个巨大机遇,乌兰察布从“硬件”上提前布局,积极优化旅游服务功能,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体育公共服务资源整合,充分发挥文化旅游体育公共服务效能,注重公共服务的系统配套,推进旅游要素和服务全域覆盖。2019年,完成旅游厕所建设74座,配发全民健身路径20套,完成全市旅游导览图设计,四子王旗乌兰花镇、察右中旗辉腾锡勒等旅游集散中心已初具规模,为全市旅游业发展走进“春天里”打下坚实基础。
“硬件”提升,让乌兰察布旅游业的承载能力不断扩大,“软件”打造,让乌兰察布旅游业的发展底气更足、活力更强。
为了搅热旅游氛围,提升旅游内涵,乌兰察布在推动地方文化建设这个“软件”上做足功夫,全面讲好“乌兰察布”故事。2019年,围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全市举办了百姓春晚、全民广场舞大赛、“全民健身日”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文体活动;组织了旅游那达慕、草原国际露营大会、动力机车那达慕、冰雪艺术节、乌兰察布周末好声音等一系列文旅节庆活动;主办了第四届中国创业创新博览会、第八届中俄蒙美食文化节、第四届亚太地区商学院草原挑战赛、第十三届中蒙俄(国际)越野拉力赛等异彩纷呈的文化旅游活动;承办了第四届中俄蒙三国旅游部长会议暨首届“万里茶道”文化旅游博览会、内蒙古第二十九届旅游那达慕大会、第十六届蒙古族服装服饰大赛等众多国际性、高规格的精彩活动,将乌兰察布文化旅游推向了世界大舞台。
“受朋友邀约第一次来乌兰察布旅游,就有幸赶上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昨日刚邂逅鲜花烂漫的辉腾锡勒大草原,今天又饱足眼福欣赏到绝美的民族服饰,令人震撼、心动。回去之后,我会把乌兰察布的美分享给朋友们,告诉他们乌兰察布值得一去,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福建游客雯雯激动地说。
乌兰察布的美不仅在于草原、湖泊、山川、冰雪之间,更在于深厚的文化积淀,这是无数游客的共识。当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完美结合起来,“打卡游”就升级为看民俗、看历史、看文化……为此,乌兰察布市聚焦非遗保护与传承,将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大力开发精品力作,全力打造全域化的文化旅游新空间。2019年,集宁战役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净州路古城遗址公园等文旅基础项目启动建设;察右后旗克里孟古城围封保护、汉长城杏桃沟墙体抢险加固、四子王旗王府消防安全改造等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取得了新进展。《草原英雄拓跋珪》《忠勇察哈尔》《神州阿木古郎》等文化精品剧目推出,特别是《敖包相会》《永远的窝阔台》《蒙餐盛宴》等文化演艺,更是极大地提升和丰富了景区的文化内涵,为文旅融合发展再添新意。
丰富旅游业态
延长产业链条
走进乌兰察布,你会发现这里是名副其实的“草原博物馆”,蕴藏已久的“草原梦”瞬间触手可及:高山草甸草原辉腾锡勒,草碧花香、天光地彩,置身其中,犹如驻足绿蓝成辉、怡人润心的神奇殿堂;“那达慕”摇篮的格根塔拉大草原,看长杆套马、观引弓射箭、听悠扬长调、品纯香奶酒;有地质奇观之称的察哈尔火山草原,北斗七星状湖泊、天然火山群奇观,举世罕见,让人叹为观止……
“草原博物馆”的神奇景观,草原文化的博大精深,经过近年来不断地打造,“草原游”已成为乌兰察布对外的一张亮丽名片。然而,受季节气候影响,再好的自然景观也有它的时间局限,如何实现旅游业的全域突破?基于草原游的良好禀赋,乌兰察布提出并全力打造“四季游”“全域游”,发力“大旅游”。
——发展“冰雪游”,编织“四季游”。2019年12月30日11时16分,“金凤凰”复兴号高铁列车“贴地飞行”驶入乌兰察布,首批北京至乌兰察布高铁冰雪旅游扶贫专列的游客在《北京向西一步,就是乌兰察布》的醉美歌声中开启美好心动的冬季冰雪之旅,也吹响了乌兰察布冰雪旅游的新号角。在发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大背景下,乌兰察布市大力建设冬季旅游项目,大力发展冰雪旅游、冬奥旅游,举办了乌兰察布冰雪艺术节、察哈尔冬季汽车越野赛等节庆和赛事活动,推出了皮草购物+滑雪+温泉+民俗+美食等丰富多样的精品线路,逐步将冷资源变为了热产业。
“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滑雪比赛项目落地乌兰察布,这无疑将掀起冬季冰雪旅游的新热潮。”乌兰察布市文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抓住承办“十四冬”赛事的有利契机,全力推动乌兰察布市文化、旅游与冰雪运动的深度融合,促进文化旅游产业与冰雪产业协同发展。
——发展“红色游”,扩展“全域游”。浏览山水美景,瞻仰红色遗迹,聆听革命故事……红色旅游正以其独特的景致、丰富的内涵,让乌兰察布显现出强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红色旅游既是文化建设的国家方略,也是旅游发展的责任担当。”乌兰察布市文旅体局这位负责人介绍,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结合起来的红色旅游,带动了旅游业的持续升温。其中,占地面积15.5万平方米的集宁战役红色纪念园,近年来备受关注,接待游客百万余人,获得“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诸多荣誉,被评价为“内蒙古自治区目前规模最大、资料最全、人员管理最好的综合性红色教育基地”。
红色之旅是心灵之旅、思想之旅、精神之旅,内涵丰富的集宁战役红色纪念园还不足以覆盖乌兰察布的红色记忆。凉城县绥蒙革命纪念园、红格尔图战役纪念园、贺龙革命纪念馆等,每一处红色文化基地都是一座活着的革命博物馆,生动再现了革命历史的完整过程和重大意义,弘扬了革命精神,展示了乌兰察布独有的红色记忆。
——发展“节庆游”,布局“大旅游”。第三届中蒙博览会期间,精彩纷呈的文化交流,互通各国的购销商机,乌兰察布市共计接待周边城市大同、张家口等地游客数万人,平均每天有15辆旅游大巴抵达会场,最高峰一天达27辆旅游大巴,沸腾了旅游市场,提升了乌兰察布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内蒙古第二十九届旅游那达慕大会,数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齐聚四子王旗,有的为消夏避暑,有的为看碧玉草原,更多的是专门为民俗与文化融合在一起的盛大那达慕大会而来;第八届中俄蒙美食文化节暨第三届中国乌兰察布美食文化节已成为美食界的一张烫金名片,期间举行的“世界马铃薯烹饪大赛”“第四届世界烹羊大赛”以及创吉尼斯纪录的吉祥56味锅、百位大妈搓莜面等精彩活动,突出了国际性、文化性、大众性,促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城市之间的饮食文化交流,推动着中俄蒙跨境文化旅游的繁荣发展。
如今,丰富多彩的节庆游正以其多样的参与性、体验性、观赏性推动着乌兰察布旅游业的发展,成为壮大夏季避暑旅游的一个有力抓手,撬动了旅游市场,打响了“中国草原避暑之都”的旅游形象品牌。
强化项目建设
带动旅游扶贫
“它们来了,它们来了……”今年9月,四只憨态可掬、萌宠可爱的大熊猫在景色秀美且富有草原风情的林胡古塞景区安家,同时建成的还有一座大熊猫科普馆,惹人喜爱的大熊猫不仅丰富了景区特色,更鲜活了景区旅游文化,吸引着游人纷至沓来。
依托优秀的旅游资源禀赋、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诱人的民族乡间美食,乌兰察布市近年来加快推进旅游项目建设,2019年全市文化旅游项目新建9个、续建13个,亿元以上项目7个,亿元以下项目15个,投资总额89.8亿元。目前,全市建成林胡古塞生态旅游区、红召九龙湾生态旅游区等新一批热点景区,现有4A级旅游景区11家、3A级旅游景区7家。
旅游景区的进一步建设完善,带出了一项项强劲的产业扶贫政策,推动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2019年,乌兰察布市积极推进《乌兰察布市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规划》《促进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的政策意见》等旅游扶贫规划编制,大力推动景区(3A级以上)带村、能人(3星级以上)带户和示范项目引领等脱贫机制运行,全年创建乡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10个、旅游聚集区项目2个、文旅特色小镇项目1个,通过旅游产业增收573万元,带动贫困户4674户、贫困人数10,988人,旅游产业在助力全市脱贫攻坚中发挥出积极有效作用。
“昨天这里还是一座村庄,土里土气,如今就像换了个人一样,干净洋气,生活有朝气。”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团结乡一位村民说,依靠察尔湖旅游,家乡大变样,大伙儿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群山环抱,碧波荡漾的察尔湖一度被誉为乡村旅游的殿堂。乌兰察布市兴和县文旅新广局负责人介绍,曾经的兴和县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小县城,被列入“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扶贫规划区。如今的兴和县旅游产业遍地开花,已经形成了以察尔湖为坐标轴,辐射团结乡、店子镇芦家营新村、城关镇衙门号等全县多地的乡村旅游核心发展区,丰富了农业业态,助添了乡村发展活力,为乌兰察布市旅游业发展再添新翼。
相约四季,请来乌兰察布旅游,这将是一次“诗和远方”的交流!随着进京高铁的全线贯通,乌兰察布全域旅游突破了地域和交通的桎梏,犹如破茧而出的蝴蝶,展翅飞入蓬勃发展的“春天里”,续写“中国草原避暑之都”大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