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叶仕春
□ 张志勇 孟巨峰
建设美丽乡村,既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政治任务,也是一项造福子孙的民生工程。近年来,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汀泗桥镇黄荆塘村八组依托资源禀赋,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发展组级集体经济,发动群众共同参与人居环境、村湾绿化及垃圾治理等工作,逐步在扮美扮靓乡村人居环境、探索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村湾方面交出了可喜答卷。
黄荆塘村八组,现有村民30户166人,其中党员6人,耕地面积312.87亩,林地面积434亩。该组交通便利,紧靠107国道,毗邻京广线和京珠高速,咸嘉公路贯穿全组。风景秀丽,依山傍水,百亩茶园四季常青。2018年,率先成立了全市首家组级集体经济合作社,组级集体经济收入从2017年底的6.1万元增长至2018年底的70万元。先后获评咸安区美丽村湾、卫生村湾、“全市最清洁村湾”等荣誉称号,组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提高。
率先奏响人才振兴“协奏曲”
人才是第一资源,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振兴。黄荆塘村八组引进的第一个能人就是组长熊荣华。2005年,有着多年畜牧兽医工作经验的熊荣华回乡创业,通过承包山林种树,发展水库养鱼,成功带领了一批村民致富。
2008年,热心组内事务的熊荣华被推选为黄荆塘村八组组长,成为美丽村湾建设名副其实的“领头雁”。当选组长后,熊荣华广泛发动群众,通过上级支持和群众集资,推进基础设施建设,2013年,实现了水泥路户户通;2015年,组内土地得到集中连片平整。
奋力谱写深化改革“进行曲”
利用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契机,八组率先成立了咸宁市首家组级集体经济组织——汀泗桥镇黄荆塘村八组经济合作社,合作社以2018年八组集体未承包到户的土地面积和村民自愿流转至集体统一经营的土地面积为股权设置依据,分为土地股和公益股,其中土地股又分为个人股和集体股,按照一亩为一股的原则,个人股共设746.87股;集体股共设210.77股。公益股以当年合作社经营盈余中提取4.236%的公益金为依据,共设42.36股。
目前该组30户农户已全部入社,入社率达100%。农户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凭股份从土地经营收益和合作社经营盈余中获取一定比例的分红,真正实现了将资源变资产、从村民到股民的转变。
合力演奏集体经济“交响曲”
八组以集体山林和村民田地为发展基础,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形成了一套“精耕细作、种养一体、生态循环”的发展模式。利用优质竹林和茶园资源发展“林下经济”,散养优质竹林鸡4000余只,通过出售肉鸡、土鸡蛋等农副产品,年均纯收入达到10万余元。
通过连片池塘发展“水面经济”,联合神童牧业公司建设200余亩的湘莲、小龙虾套养基地,年均纯收入达到8万元。依托黄荆塘村“一村一品”的产业优势,利用坡地发展有机茶园300余亩,实现年产值4万余元,开发闲置田地资源发展设施蔬菜30余亩。2018年底,实现纯收益32万元,人均分红1000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000余元。
创新谱就乡村治理“圆舞曲”
坚持党员引领和村民自治相结合,通过党员主动带头,村民积极参与,逐渐培养全组村民良好的卫生习惯。建立完善村湾环境考核奖惩制度,通过开展每周家庭大扫除,每月组级卫生大清理,月底入户大考核,每季度评选出2户最美家庭和2户最差家庭,对被评为最美和最差家庭的户主分别给予500元奖励和200元罚款。
将家庭卫生评比情况与年终收益分红挂钩,年终分红时如因家庭卫生评比扣分,则在应得收益中扣除一定额度用于组内环境保护。建立公共区域卫生管护制度,划定养殖片区,设立围栏,实行养殖区分片管理;操办红白喜事,主家需上交卫生保证金,打扫干净原样退还;实行组内卫生轮流监管,由全组村民轮流负责,组织大扫除活动,形成了相互比拼的良好氛围。
效应与启示
黄荆塘村八组为什么能在短短几年内发生如此深刻变化?组长熊荣华告诉记者,主要得益于中央和省市区的正确领导,得益于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得益于全组干群的凝心聚力。
还要有一个德才兼备的带头人。
还要有一个因地制宜的发展规划,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黄荆塘村八组紧扣自身实际,按照“富规划、穷实施”的思路,从群众反映最迫切、最强烈、最现实的环境整治和村庄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入手,实事求是地制订了实施规划,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发展林下经济、水面经济等,选对了发展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