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视窗

“太空巴士”驶向更远深空

新一代载人飞船能完成38万公里外的载人登月,可为航天员提供更舒适的生活环境,返回舱还可重复使用

□ 本报特约记者 郭超凯

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日前成功返回东风着陆场。作为新一代载人飞船的“试验版”,试验船此次任务主要是对新飞船高速再入返回防热、控制和群伞回收等关键技术进行飞行验证。记者采访相关专家,揭秘这艘飞得更远、住得更好、成本更低、未来将驶向更远深空的“太空巴士”。

飞得更远:载人登月“座驾”

新一代载人飞船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全新天地往返交通工具。自1992年中国启动载人航天工程以来,神舟飞船已经成功完成11次飞行,先后将11名(14人次)航天员顺利送入太空并安全返回。但当中国航天将目光投向月球和更遥远的深空后,神舟飞船已无法满足更宏大的理想。

相比神舟飞船,新飞船飞得更远,不仅可送航天员往返离地球近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还能完成38万公里外的载人登月,甚至去更远的星球探险。相比天舟飞船,新飞船能够从近地空间站下行运输货物,有着“载人+载物”的强大本领。

神舟飞船以往只能乘坐3名航天员,而新飞船一次可运送6人~7人,其返回舱还可回收多次利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专家介绍说,新飞船和神舟飞船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相补充,两者的存在丰富了天地往返运输工具的选择,可以根据任务需求进行个性化选择。

住得更好:设娱乐区餐饮区

与神舟飞船相比,航天员在新飞船中住得更好、更舒适。新飞船高约9米,“最胖的腰围”约4.5米,体重超过20吨,堪称“太空巴士”。跟神舟飞船三舱结构不同,新飞船由两舱构成:返回舱+服务舱。其中,返回舱是整船的指令中心,也是航天员生活居住的地方;而服务舱则提供动力和能源。

以前航天员的生活工作需要在两个较小的舱之间往返,而新飞船的返回舱密封舱空间更大,未来可根据任务需求,打造工作区、娱乐区、餐饮区以及卫生区,为航天员提供更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返回舱可配置穿戴式显示仪表和生活娱乐大屏,让航天员时刻了解新飞船的健康状况,使其太空旅行更加丰富多彩。

相比神舟飞船的钟型外形,新飞船有着流畅的倒锥型钝头体气动外形。倒锥型空气升力更大,能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高速返回时依靠空气阻力减速,让新飞船更加平稳、精准地降落。

在返回阶段,新飞船的群伞气动减速和气囊着陆缓冲技术为航天员提供最后的安全保障。新飞船携带2具减速伞和3具主伞,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到达指定高度后会依次打开,成功将返回舱的速度从“飞机飞行速度”降为“汽车市区行驶速度”。落地前,6个气囊充气打开,可帮助舱体平稳“软着陆”,最大程度保证返回舱的安全、完整回收。

成本更低:可重复使用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今后我国将面临频繁的天地往返运输任务。为了降低进入太空的成本,新飞船的返回舱被设计成可重复使用。返回舱外包覆我国自主研制的新型轻质防热结构,只需更换防热结构,便可再次执行任务。

为了实现多功能使用,设计人员还像“搭积木”一样,通过使用相同返回舱,配置不同的服务舱模块的方式,让新飞船可以自由往返近地空间站、“做客”月球甚至更遥远的深空。

事实上,新一代载人飞船不光整船模块化,返回舱也实行模块化设计。新飞船可根据任务需求,从“太空巴士”变为“太空货车”。载人运输时,新飞船配置环控生保、座椅、仪表、手控操作等设备,载货运输时就配置货架、货包;既能轻松地把航天员送到空间站,也可以给空间站运送大量补给物资,还能把航天工程师们在空间站所做的一些试验样品带回地球。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专家表示,早在2016年,我国便利用长征七号火箭搭载发射“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成功验证新飞船返回舱的气动外形等关键技术。而此次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则对新飞船高速再入返回防热、控制和群伞回收等更多关键技术进行飞行验证。在未来定型之前,新一代载人飞船还将在这次试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

2020-05-13 新一代载人飞船能完成38万公里外的载人登月,可为航天员提供更舒适的生活环境,返回舱还可重复使用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5989.htm 1 “太空巴士”驶向更远深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