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武艳杰
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于2015年4月21日正式挂牌成立,至今已走过5年不平凡的历程。5年来,福建自贸试验区有着怎样的成长足迹?取得哪些建设成效和制度创新成果?
4月21日,福建自贸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举办“改革引领,开放先行——福建自贸试验区5周年成果展”,展览分主要成效、创新举措、开放措施、重点平台、金融服务、图说风采6个板块,将一组组详实的数据、一项项有力政策、一个个创新举措、一件件惠民实事都浓缩在色彩艳丽的展板上,讲述着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历程和精彩故事。
“5年来,先后推出15批410项创新举措,有28项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占同期全国39%,156项创新成果、多项改革举措在全省复制推广……”福建省自贸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福建自贸试验区挂牌运行五年来,形成了一批独具福建特色、对台先行先试的制度创新成果,基本实现了总体方案和深化方案确定的发展目标,发挥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作用。
据了解,5年来,福建自贸试验区的工作成效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
发展动能显著增强。自贸试验区5年累计新增企业9.4万户、注册资本2.1万亿元,是挂牌前历年总和的6.1倍和9.3倍。进出口年均增长12.8%,高于全省6.5个百分点。出台16个重点平台的建设方案,采取“一个重点平台、一个招商方案、一批目标企业、一支招商队伍、一套招商政策”的方式,有力促进物联网、航空维修、融资租赁、跨境电商、进口酒等重点平台做大流量,为全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利用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优势和“保税+”“金融+”等政策,培育形成集成电路研发设计、海运快件、中转集拼等一批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形成一批新兴产业集聚区。
改革开放步伐加快。总体方案186项重点试验任务,绝大部分已实施,且取得明显成效。深化方案136项重点试验任务已实施92%。累计推出15批410项创新举措,全国首创占38.3%。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形成了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
示范效应日益明显。国务院及五部委发文集中在全国复制推广的四批72项试点经验中,福建报送28项,占39%,走在全国前列。国务院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发文在全国学习借鉴的“最佳实践案例”中,福建报送6个,在全国自贸试验区中最多。2项入选中组部攻坚克难案例(全国与自贸试验区有关的案例仅3项),供全国党员干部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学习。同时,有156项创新成果由省政府发文在全省复制推广,多项改革举措由部门发文在全省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与自主创新示范区“双自联动”推出12项科技创新成果在省内推广。
营商环境大幅提升。探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率先推出企业登记“三证合一、一照一码”、企业名称“自助查重、自主选用”、企业经营“证照分离”等举措,企业开办环节从7个压缩至2个,时间从10.8个工作日压缩至2.5个工作日,最快可当日办结。推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五个一”、投资审批改革“四个一”,为全国改革提供了样本。首创推出关检“一站式”查验、“先放行、后改单”等通关便利化举措,全省进出口货物整体通关时间分别压缩至33.02小时、3.12小时,分别比2017年压缩70%、84.8%。
事中事后监管更加有力。制定全国首张风险防控清单,明确55个风险点和88条防控措施,提高风险防范精准度,确保“放得开、管得住”。推动多头监管向综合监管转变,基本建立以信用约束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在全国首创推出银行业监测体系,系统构建自贸试验区金融数据监测链条。率先试点实施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有效提升执法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此外,福建自贸试验区在推进金融稳步开放、持续深化两岸合作、推进“一带一路”走深走实等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比如,支持企业和金融机构通过向境外借款、发债等方式开展本外币跨境融资,截至2019年底,累计办理人民币跨境业务4942亿元。电信、旅游、建筑、金融等50多个领域率先对台开放,先后引进台资独资演艺经纪公司、两岸律师事务所联营办公室等一批首创性台资项目。“丝路海运”正式开行,开通海丝航线60条,覆盖27个国家57个港口,累计开行2100个航次,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80万标箱。
“福建自贸试验区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的脚步从来没有放缓。”福建省自贸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自贸试验区主动适应形势变化,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出实施“不见面”审批、互联网招商、加开中欧(厦门)班列班次等举措,着力稳外贸稳外资,取得了积极成效。
据悉,今年一季度,自贸试验区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17.9%;企业通过海关跨境电商管理平台进出口增长7.7倍;中欧(厦门)班列累计发运班次增长153%。下一步,福建将以更高标准、更宽视野、更大力度,进一步把福建自贸试验区打造成改革创新的试验田、深化两岸合作的示范区、面向海丝开放合作的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