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韶辉
4月21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在北京以视频会方式举办“2020年宏观经济形势和改革走势”座谈会。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在座谈会上指出,以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都市圈建设,形成中国经济增长“新风口”。
刘世锦表示,今后5年~10年,都市圈和城市群加快发展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大的结构性潜能。初步估算,今后10年,都市圈建设每年能够为全国经济增长提供至少0.5个~1个百分点的增长动能,不仅为应对疫情冲击,更是为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中速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刘世锦认为,现阶段要稳增长,首先和重点是稳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这是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部分。“目前讨论投资什么的较多,其实无论消费还是投资都有潜力,关键是投到什么地方,用什么机制去投。投到哪里比投什么更重要,实质性深化改革是最好的刺激政策。”
“近期热炒‘新基建’概念,从体量上说,基建投资的主体还是所谓的老基建。其实,不论老基建还是新基建,投对地方都是好基建。投到都市圈,出错的概率不大。”刘世锦说。
刘世锦表示,要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为契机,推出以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都市圈建设的一揽子改革发展计划。
为此,他建议,人口持续流入、发展潜能大的大城市或城市群,加快制定或修订都市圈建设规划;开工建设一批前期准备充分的都市圈轨道交通、通信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制定规划,并着手分期建设主要面向外来人口特别是农村进城人口的安居房工程;推动农地入市、宅基地流转,选择若干小镇,开展核心城市老龄人口下乡养老社区建设试点;调整户籍政策和其他人口流动管理政策,为外来人口在都市圈小镇小城安居乐业、就业创业营造有利环境。
“可选择粤港澳大湾区和若干发展潜力大的省会城市作为都市圈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率先突破,取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刘世锦表示。
中银国际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曹远征在发言中指出,疫情之下,扩大内需尤为必要。中国去年的城镇化率为60.60%,其中只有40%是城市户籍人口,还有20%是农民工。如果城镇化率不超过75%,经济增长过程就不会结束。如果这20%的农民工真正进入城市,这部分短期消费能力就会得到释放。“要素市场化改革,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形成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尤其是最终消费的体制机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晋平认为,政府应努力实现保企业的政策目标,税费减免政策的实施力度应进一步加大,实施的时间应进一步加长。这有助于稳定企业,真正帮助企业渡过这次危机,并且有新的成长。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学家祝宝良建议,要保企业的生产力不受到很大的破坏,一旦疫情结束可以很快恢复生产。“从一季度保中小企业到转向保外贸出口企业,采取的措施可以包括注入资本金、继续落实减税降费措施、保企业供应链、扩大制造业投资等。”
对于未来政策取向,祝宝良认为,今年的财政政策一定要加大力度。“目前中央已确定发行特别国债,特别国债不能用在融资上,应该干三件事:一是设立纾困资金,给企业注入资本金;二是解决中小银行资本金不够问题,注资中小银行使其有放款能力;三是想办法留一部分钱注资IMF,通过国际合作惠及全世界发展中国家。”
从1994年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以“宏观经济形势和改革走势”为题,一年一度在春季召开座谈会,至今已连续举办26届。
参加座谈会的专家普遍表示,疫情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必须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切实增强紧迫感,坚决按照中央决策部署,立足当前、着眼全年看问题,在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深刻认识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进一步扩大开放,把“六保”等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