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专题

——着眼科研工作重要性、长远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九条建议”

创新机制 优化学术生态

□ 石 锋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科技工作者钟南山、李兰娟、王辰、张伯礼等院士红心向党、一心为民,将科研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科研工作者的崇高和神圣征服了我们每一个人,随之也再次刷新了人们对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笔者联系工作实际,着眼科研工作的重要性、长远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就如何创新机制优化学术生态,提出“九条建议”。

建议为科研人员减负。科研人员需要宁心静气方能求知创新,每年的聘期考核让科研人员不堪重负。一是延长考核周期,降低考核要求,特别是经费、文章等,降低科研人员的工作压力。二是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减少对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人才的各种不必要的评审和评价。三是所有人才称号、奖励、荣誉和项目申报机会等全部取消推荐或限额,实行自由申报,消除行政权力干扰的负面影响。四是积极探索和有效推行“去行政化”管理。五是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建立定期巡视制度,确保有关规定和各项政策落实到位。

建议注重科技创新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创新驱动是国策,如同挖井一样,在不同处挖井会有创新,但如果不能持续深挖,会导致水始终无法溢出。可见,过度提倡创新而忽视研究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必然导致科技创新“只开花不结果”。建议实践中不要过度地提倡创新,应重视科研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建议提倡学术坚守。自主创新需要“学术坚守”,不追逐热点,搞追风式科研。在某些传统的行业,由于行业的原因导致不容易出科研成果、没有“前途”而被科技人员冷落,造成研究中的青黄不接,但是这些领域却在国民经济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原创研究的不足造成了整个行业的没落,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陶瓷行业。由于陶瓷科研周期长、科研环境不佳、不容易产出高影响因子的“好论文”、不容易短平快的取得更多的“成果”,科技人员难以晋升,学生难以获得奖学金、难以就业或工作环境较差及行业待遇不高等原因不愿意从事陶瓷行业。当下很多高附加值的陶瓷尤其是电子陶瓷元器件需要大量进口,存在众多“卡脖子”问题。此外,很多其他传统行业也多少存在类似问题。建议国家花大力气改变这种不正常的状况,推崇“学术坚守”,从制度上保证相关从业者的职业发展顺畅。

建议改革科研经费资助模式。科学的经费资助模式,有利于让科技人员从经费申请中解放出来。目前我国所有的科研经费都是采取“申请—评审—批准”式的竞争性的科研经费资助模式,每年科技人员都需要花费大量的心血和时间、精力耗费在科研基金申请书的撰写、修改和答辩上。一是改变我国单一的“竞争性”科研经费资助模式,实行“维持性”经费与“竞争性”经费相结合的新型科研经费资助模式。二是国家各类科研项目的评审改成双盲评审评分,根据评审人在所申请课题上的相关研究基础打分(由主管部门出台具体的研究基础打分办法),两部分加权获得总分数,确定被资助者,提高评审公平性。三是减少科研立项的经费资助额度而增加资助率,提高受益面,让更多人获得经费支持,以便心无旁骛搞科研。四是改变目前存在的重立项、轻结题的现象,增加项目结题评审关,严肃对待国家科研经费。五是在各类人才评价中,不根据科研立项和科研经费而根据实际科研产出和学术贡献进行评价,如创新性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工艺革新、实施效果等;经费多少与学术水平不挂钩,以往所获经费不作为新课题申请的依据。

建议全面梳理科技奖励项目,遏制科技奖励的负面影响。目前我国科技奖励中存在一定搭车报奖、拼凑奖项等不正常现象;这属于隐形的学术不端。科技奖励评审中第一需要克服谁的官大谁的奖项高等问题,第二需要克服谁的论文影响因子高,谁的论文引用次数多,谁的科研成果水平就高、谁的奖项就高等片面、武断的评价方法。

建议普遍提高科技人员待遇。我国科研院所目前大多实行“科技人员的生活待遇与其获得的科研经费相挂钩”的制度,这种制度存在根本性缺陷。一是国家不再将科研院所科技人员的收入待遇与获取的科研经费相挂钩,保障这部分科技人员的生活待遇,让他们不再为科研经费而奔波,过上体面的有尊严的生活。二是国家全面提高普通科技人员的生活待遇,减轻科技人员的生活压力,让其心情愉悦的投入到科学研究中来。

建议改革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多元化评价标准。我国各地区、各部门都设置了大量的人才称号,可谓名目繁多,与物质利益、荣誉以及晋升有密切联系。“帽子”过多过滥带来了各种弊端,负面影响日渐显现,严重违背了人才计划设立的初衷。一是建议取缔大量低质量的人才称号,仅保留几项高质量的人才称号。取缔目前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的按照人才称号确定待遇的政策,建立以实际贡献为导向的人才激励机制,消除科技人员内部不平衡的现象。二是建议对人才称号设置时限,不搞“终身制”;设置排他性,避免少数人包揽。三是建议对人才评价要克服单一化。避免单纯看“人才称号”,或单纯看SCI论文,建立多元化、分类化的评价标准;正确看待SCI论文,既不过高看重,也不简单的予以排斥。四是建议科教主管部门取消针对我国科研院所和高校学科评比中存在的“帽子”数量指标。五是建议对不擅长科研的教师,设置如“高级讲师”的职称,享受与教授同等待遇,但不具有教授称号。教授一定要是教学与科研并重的两面手;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

建议建立科研诚信制度。此举有利于加大对学术不端的查处力度。当前学术造假屡禁不止,惩处很难,举报者受到打击报复的情况也屡有发生。有的单位对于自己科技人员的造假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阻挠调查,很多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往往不了了之。建议完善科研诚信监督保障体系,在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分别建立科研诚信第三方评价仲裁机构,由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专家教授组成,对学术不端独立行使调查权并设置期限,不能无限期拖延,否则追责;同时保护举报者,允许匿名举报。

建议激活科技人员的内生动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目前我国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的效率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卡脖子问题”层出不穷,这一点亟须改变。事实上,很多优秀的科研成果由于无法获得种子资金的支持而束之高阁。一是建议由政府出面设立种子资金,无偿投入,扶持初创期的项目,同时也要允许失败,设立创业者的退出机制。二是建议进一步简化科技公司注销程序,解除只懂技术而不了解企业运作的科技创业者的后顾之忧。三是建议政府成立成果转移转化基地,集中搞某个领域的中试基地,解决从实验室到市场的中间环节、克服中试困难。四是建议国家出台政策制约企业家的非诚信行为,为科技人员穿上防护服。

(作者单位:齐鲁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20-04-20 ——着眼科研工作重要性、长远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九条建议”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5382.htm 1 创新机制 优化学术生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