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本英
□ 本报记者 曾 华 文/图
做好易地搬迁群众就业工作,事关搬迁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安全稳定大局,贵州省天柱县联山街道严格按照中央、省、州、县相关部署要求,重中之重抓就业,超前谋划,认真研究,始终创新工作方法,采取超常规措施,主动作为,积极服务,确保搬迁群众真正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有保障,实现脱贫致富。
摸清底数 精准就业
组织开展易地搬迁贫困劳动力就业相关信息摸排工作,以片为主体、楼栋为单位、易地扶贫搬迁户为基本对象,及时建立“易地搬迁劳动力对象清单、用工需求清单、无劳动力弱势群体清单、公益性岗位清单”三个清单台账。对所有搬迁群众的家庭结构、产业发展意愿、就业意愿、就业能力、培训需求、就医就学等情况进行逐户逐人逐类摸底排查,全面摸清底数,建立详实台账,做到分年龄、分技能、分意向、分需求、输出地意向等状况,形成搬迁户就业岗位菜单、就业状态清单和劳动力资源账单,为精准化实施技能培训、就业帮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锁定弱势群体重点对象,制定帮扶工作清单。根据摸排情况,做到“排查一户、登记一户,不漏一人、不漏一项”,建立搬迁家庭就业“一户一档”,每月对劳动力就业信息进行跟踪回访,建立跟踪服务台账,实时更新“一户一档”信息,进行动态监测、动态管理、动态服务。截止目前,天柱县易地扶贫搬迁置点共有劳动力10,197人,输转就业6605人。
加强培训 提升技能
为了让搬迁户从“农民转变为新市民”身份,天柱县不定期组织开展市民讲习所,就各项扶贫惠农政策、就业、文化、社区治理等开展全员培训,在职业技能培训项目中增加通用职业素质培养、城市生活常识等培训内容。力争对易地扶贫搬迁人口的每个适龄贫困劳动力分门别类开展技能培训,充分整合全县各行各业的用工资源和经济发达地区、省内外企业用工需求,有计划、有组织开展针对性用工培训。
通过引进培训机构,紧盯市场和群众意愿,以服装制作、家政服务、中式烹调、面点、SYB创业培训、计算机、电工、挖掘机、美容美发、家政、插花等热门工种为重点,确保每个劳动力掌握1门以上就业技能,实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建立就业劳务队伍,组织劳务输出。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建筑专业合作社、家政劳务服务队等,由附近油茶基地、产业园、辣椒基地、建筑工地、农业合作社和企事业单位累计提供就业岗位400余个。
拓宽渠道 促进就业
通过“组织劳务输出、扶贫车间吸纳、技能培训、招商引资密集型企业、扶持创业带动、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渠道,拓宽搬迁群众就业门路。建立定期联络机制,搭建县内周边企业、商业、个体工商户、建筑工地、专业合作社和易地扶贫搬迁贫困劳动力供需对接平台,主动服务、主动找机会、主动对接等开发岗位、创造岗位、推荐岗位。
对于“能出去,可远行”的搬迁劳动力,鼓励易地转移就业。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各省、各级、各类驻外劳务工作站开展劳务对接、组织务工专列专车,提供跟踪服务和帮助,加强劳动权益保障。
对于孤寡老人、失孤儿童、重病家庭等弱势群体及无劳动力家庭深化拓展“关爱”工程,采取“以短养长、长短结合”产业发展路子,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现代特色高效农业等新产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搬迁贫困群众”等方式,组织搬迁群众以资金入股和劳动务工等,把吸纳就业能力作为发展配套产业的重要因素,推动安置点配套产业项目尽快落地。
对于“能出去,但不能远走”的搬迁贫困劳动力,帮扶就地就近就业。重点引进适合搬迁贫困劳动力特点的劳动密集型、生态友好型企业。
千方百计开发就业岗位,落实安置点企业吸纳就业的职业培训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对于无法通过市场实现就业的大龄、残疾等搬迁贫困家庭劳动力,多渠道开发各类乡村公益性岗位,兜底帮扶搬迁贫困劳动力。对自主创办以吸收搬迁群众就业为主的微型企业,适当减免相关房租费,鼓励和支持返乡自主创业,带搬迁群众就近就业。
截至目前,吸纳易地扶贫搬迁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1000余人;扶持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创业12人,开发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搬迁贫困劳动力600人。
将搬迁群众全部纳入当地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在安置点成立就业创业服务公司,设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站、服务点或专门窗口,配备专门人员,为搬迁群众提供政策咨询、业务办理等一站式服务。建立安置区岗位信息常态化推送机制,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滴灌式”精准推荐就业岗位和职业培训信息,确保有就业意愿的搬迁劳动力至少获得3个以上有针对性的岗位信息,有培训意愿的搬迁劳动力在1个月内获得培训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