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 进 何子蕊
“‘今天不复工,明天就得死!’疫情期间,我们急需啥子,区上就送啥子。政府的贴心服务,让我们终于挺过来了!”
“企业扶危解困,关键在精准。今年以来,我们已兑现企业扶持资金9800万元,增加企业授信超过3亿元。”
“龙泉驿区产业工人遍布全国,疫情严重影响工人返岗,但在2月25日前,全区2155家工业企业就已复工,23万产业工人目前已到岗超过20万人!”
这是记者日前在四川成都市龙泉驿区(成都经开区)采访时听到的,最振奋人心的一段话!
连续多年位居四川“十强县”之首的龙泉驿区,其汽车整车年产量已突破100万辆,占据全省90%以上市场份额。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该区主动创新作为,强化责任担当。以建立行业联络专班和驻企联络员制度为抓手,深入实施“送政策、帮企业,送温暖、解难题”活动,精准施策、纾危解困,着力打通汽车产业“四链”梗阻,推动企业稳定、健康发展。
2月25日,该区在成都22个区(市)县中率先实现规上企业复工率100%、经济总量占比100%,整车企业复工率100%,纳入市住建局监管平台项目复工率100%,大运会在建重点保障项目复工率100%。
强化政策扶持稳定“资金链”
3月18日上午9时许,位于龙泉驿区车城东五路的双向8车道上早已是车流奔涌,各种厢式货车排满了道路两旁,虽然进出每个企业仍需要严格测温、登记,每个人都戴着口罩上班、交流,但丝毫都遮挡不住春意盎然间那一派繁忙景象。
“作为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能够享受到政府给我们的各种政策扶持,100多万元的特殊减免和补贴,相当于往年近两个月的纯利润,让我们感到太温暖了!”成都蒂森克虏伯富奥弹簧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昌宏向记者发出了如此感叹。
据悉,该公司是一家中德合资企业的子公司,疫情对其冲击不小,在此艰难时刻,区里不仅帮助其在最短时间内恢复了生产,还为其及时补贴100多万元。这一切,缘于该区应对疫情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扶持措施。
“疫情发生以来,区委区政府在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有关政策扶持基础上,及时研究制定落实了有效应对疫情稳定经济运行12条政策措施、深化复工复产促进稳产满产20条政策措施及实施细则,有力推动了企业全面有序复工复产。”龙泉驿区相关负责人这样说道。
该负责人说,今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先后3次召开疫情防控专题会议,专门组建4个行业工作专班,常态化收集企业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难题。重点从建立企业产融合作平台、重点企业“一企一银团”联动机制,开展“一对一”金融快递服务、个性化定制化融资服务,建立“直投绿色通道”,支持中小微企业可转股债权投资等直接融资等方面着力,为企业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帮助企业强信心、减压力、稳预期。
截至目前,全区已兑现落实扶持资金近1亿元,计划1.2亿元分阶段支持企业降低运行成本,即将完成经开区中小担保公司增资1.5亿元,还帮助成都大运汽车集团获得新增授信3亿元。
通力对接协调畅通“供应链”
3月23日,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在省委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强调,全省上下坚持要以改革创新的办法来疏通当前经济运行中的“堵点”、破解复工复产难题。为有效破解企业疫情防控期间供需对接难题,自疫情防控以来,成都市已连续3批次推出共计1000余项《城市机会清单》。对此,龙泉驿区始终高度重视,在以畅通“供应链”为着力点,推动企业复工复产方面,以创新为动力,走在了全市、全省前列。
“对于汽车产业来说,供应链就是企业的‘生死链’。”龙泉驿区相关负责人说,在区委统一领导下,区级各部门与国内外有关单位及时建立起对应联动机制,多措并举,为汽车供应链畅通和复工复产提供了重要保障。
统筹联动保“战力”。该区在全省率先成立起“整车及配套零部件企业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指挥疫情防控及复工复产。建立动态跟踪专员和专班,利用线上、线下平台24小时不间断收集、处理和反馈企业供应链上的各种突出问题,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见实效。
主动对接保“供应”。疫情期间,该区对吉利、一汽大众等10家重点整车企业零部件配套供应情况进行摸排和风险评估,优先协调保障本地零配件企业同步复工,主动协调省外非重疫区相关企业约定提供库存供应。3月16日,通过内外对接解决了供应链难题的沃尔沃成都工厂全面复工,日产整车超过500辆,全年预计生产整车超过10万辆。截至目前,全区365家本地供应商复工率已达到95%以上。
创新模式保“运输”。疫情对于汽车产品的运输造成了极大困扰。对此,成都经开区主动谋划,在区内物流园区创设“物流车中转站”,实行“不见面取货”,确保原材料及零部件积案在防控期间运得进。同时,在华东、华南地区等主要市场口岸,创新“搭建”多个产品运输“集散地”,通过铁路新兴货站或长江水运等,缓解公路运输压力,确保汽车成品运得出。
“一点春来万物新,千红万紫斗芳菲。”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自2月17日复工复产后,其300多家零部件供应商全力保障,四大工艺车间全线运转,仅用3天时间,就实现每天1000台新车下线。四川野马汽车自2月中旬复工以来,各种供应链问题迎刃而解,目前正开足马力,迎接4月新车型上市。
主动化危为机做强“配套链”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一场硬仗,打赢硬仗需要‘硬核’支撑。”作为四川县域经济“排头兵”的龙泉驿区,就是有这样一支善于化危为机,始终勇于担当、冲锋在前的“硬核”力量。
成都经开区汽车产业发展局调研员丁曌说,“此次疫情给全球的汽车产业配套都上了一课。龙泉驿区的汽车产业配套链,在‘硬核’作用下,经受住了考验。”
据丁曌介绍,自疫情防控以来,该区采取“引导转产配套”“区内跨界配套”“直播招商配套”等多种新模式和新方法,主动化危为机,补短板、化风险,实现了汽车产业全面复工复产、满产超产。
在“转产配套”方面,该区深入摸排10家整车配套体系,梳理零部件企业共计1122家,搭建汽车产业上下游、左右岸沟通平台,对存在断供风险的湖北地区129家企业启动现有供应体系AB角互补配套,制定区内零部件供应替代方案,支持本地65家零部件企业采取调用模具、产线改造等方式代工生产,进入本地配套体系。
在“区内配套”方面,该区在全省整合发布区内汽车企业供需“机会清单”,鼓励整车企业对现有车型就近配套,支持区内核心零配件企业,开展跨品牌、跨车型配套目录导入。对疫情期间首次为区内无资产关联企业提供产品技术服务的本地独立法人企业,按其对新增客户全年业务带来区级财力贡献的50%,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
在“招商配套”方面,该区抢抓疫情“窗口期”,大力推进产业供应链招商。目前,全区已梳理出100余家目标企业远程跟踪洽谈,3月25日已开展“成都绿色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圈网络推介会”。
今年以来,全区已成功举办数场“直播招商”活动,区内40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成功实施线上招商,共签约西部氢能产业园、四川微谱检测西南检验中心等8大重点项目总投资18.6亿元。
全面精细梳理升级“服务链”
“企业家们,成都卫生材料厂的齿轮坏了,口罩生产全线停产,急需帮助……”今年1月27日(大年初四),龙泉驿区经信局的企业服务群里,一条消息瞬间引起了各大企业关注,企业们纷纷发声,愿尽其所能,不计任何报酬,助一臂之力。
紧接着,“豪能科技”来了,阳光铝业来了,航空航龙来了……加工零件的加工零件,缺工人就把自己工人调去顶上,政企协同下,一场企业生产“保卫战”就此打响。该厂的口罩日产量从最初的3000只一举增长到了3万只,10天内产量提升了10倍。
如今,在“企业服务群”基础上,龙泉驿区又创新建立起了“产业合作平台”。3月17日正式上线短短3天时间,访问量突破数千人次,“云内动力”“成田汽配”等企业通过该平台及时找到了供需、并建立了合作关系……
“这是我区创新升级产业‘服务链’,推动企业全面复工复产的一个缩影。”成都经开区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以汽车产业为例,区里通过创新实施“一对一”用工服务专班专员制度,开展“网上春风”等系列线上专场招聘,设立“共享员工”奖励资金实现“员工共享”等举措优化公共服务保障。通过送防控宣传标语、汤圆饺子、消毒液、口罩、一次性手套、“激励资金”等“送温暖”活动,深化物资保障服务,全区累计为企业送口罩98万余个、消毒液13余吨。通过成立物资保障组,利用大数据72小时全天候跟踪监测等手段,统筹整合区内外各类资源,强化水、电、汽、油能源需求保障,做到重点汽车企业和重大汽车项目等“应保尽保”,成功实现了疫情期间能源供应不断档、不掉链。
龙泉山上桃花开,味香清幽引客来。3月17日,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生产的中型SUV捷达VS7全新上市;3月20日,全区395家规上企业全部复工复产。在这个令许多产业感到“窒息”的春天里,龙泉驿区的汽车产业却如桃花般竞相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