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聚焦

构建“大国工匠”创新体系路径初探

□ 曹明华

作家沈英甲曾指出,“大国工匠”创新体系,对于强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大抓手——制造业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有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工匠群体,包括从事产品(工业制品、农、畜、渔产品)制造和提供服务的从业者,占我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我们必须准确地认识把握“大国工匠”创新体系对于加速建设制造业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基础作用和推动作用。构建“大国工匠”创新体系的路径,我认为总体上应从政府、社会、企业三方面着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加强对“大国工匠”建设的领导

发挥政治优势,加强党对“大国工匠”创新体系建设的领导,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我们要有很强的技术工人队伍”“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的人才基础应该是技工”的思想为指导,把培养大批优秀工匠作为建设制造业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强基壮骨的重要内容来抓,纳入顶层设计,纳入日常工作。

实施“‘大国工匠’千人计划”,设立“‘大国工匠’创新基金”。在创新资金和协作方面入手,为技术突破雪中送炭并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创造条件。对创新项目遭遇的失败,要取宽容态度并由国家资助,真正体现社会对创新挫折的宽容。

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扩大职业教育规模。使职业教育与我国制造业规模相适应,与生产实际挂钩,提高教学质量,为“大国工匠”创新体系培育大批高质量后备人才。

强化对农民工的岗前技术培训,补齐文化和专业知识短板。不让农民工输在起跑线上,为优秀农民工进城落户、子女上学、住房、养老等,提供必要的保障。

此外,还应免费为各级工匠提供更高一级的专业培训,为他们成长铺路搭桥;改革职称评审制度,让优秀工匠的社会贡献得到充分认可。

提升“大国工匠”社会地位

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社会认知。以“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意识和正确的人才观为导向,加大对杰出工匠成才创新的宣传力度,为展示工匠成就和风采提供舞台。

加大小学、中学、大学的劳动技术培训。引导学生懂得一技之长就可安身立命,彻底扭转重学历轻技能的偏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的工作。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让李瑞环、袁隆平、赵正义等“大国工匠”创新的标杆成为青年人的偶像。

突出劳模的时代特征,让杰出工匠成为劳模;让本行业的杰出工匠参与重大项目的立项评审工作;结合我国工匠的传统精神,形成适应制造业强国和创新型国家要求的新时代中国工匠精神,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工匠队伍提供精神支撑。

为“大国工匠”后备力量提供优质条件

企业应提高优秀工匠的工资待遇,使工匠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完善师傅带徒弟制度,让各级工匠得到更高一级师傅的传帮带,根据对所带徒弟的专业能力考评给予师傅补贴,以调动师傅授徒的积极性;为有志长期从事本职工作,立志岗位成才的青年人提供安心工作的环境条件;构建产学研联合机制,为“大国工匠”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咨询和协作环境。

笔者以为,如果我们持续不断将如上所述的三“力”齐发,相信几年之后,“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将呼之欲出,我国制造业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步伐一定会更加豪迈自信。

2020-01-22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3874.htm 1 构建“大国工匠”创新体系路径初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