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信之声

坚守33年 5元理发店成了“网红”

□ 本报记者 吴 限

曾经,在20世纪90年代,大米0.8元/斤;理发5元/人;衣服20元/套……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如今的消费水平在不断“刷新”。但是,在广东中山,有一位老匠人林以忠,坚守初心33载,将“5元理发”的价格一直延续到今天。

33年老店

20多年不涨价

在中山市石岐太平老街,顺着一条窄窄的巷口走进去,就会看到一家理发铺子,墙上有块黄色指示牌——“忠记理发5元1986年开业至今”。在理发店里,就只有林以忠一名理发师傅,因此每一位客人都是他亲自接待,亲自服务的。从早上7点多开始,除了中晚餐时间,林以忠要一直忙碌到晚上。无论多晚,他都会坚持忙完最后一名顾客才打烊,男女老少,理发一律五元,多年以来,童叟无欺。

客人坐着的理发椅,涂了黄漆,是“镇店之宝”。铁脚蹬磨得锃亮,上面刻着英文字母“KOKEN”,这是林以忠90年代斥“重金”120元从一个80多岁剃头匠手里买的。

除了“古董椅”,忠记理发最为人乐道的是传统理发和刮脸技艺。桌面上是依次排开的老式工具——折叠式刮胡刀。桌上有盏酒精灯,每次刮面前,他会用酒精灯对刀片消毒,给客人抹上肥皂水,将理发椅放平。用刮胡刀在客人的脸上轻轻一抿,三下五下,客人的下巴就光滑了,客人们照照镜子,掏出5元纸币或扫微信付款,满意离去。

街坊邻居和妻子女儿有时忍不住劝说,5元理发怎么能养家糊口呢?林以忠却坚持认为,物价高了,但是还有不少老街坊收入不高,自己靠着理发手艺,能够帮助别人就尽力帮忙,让大家“能省就省”,不必太过斤斤计较。如果剪一个头5元不能养家,一天就多剪几个,勤快一点一天可以剪发几十个,生活还是没问题的。

林以忠最初学习理发,源自在广东军区海南建设兵团的经历。当时军区每年接收万余知青,人数多,后勤保障供应不足,理发也成了问题,经常几百号人排队等。他就到集市上买了工具,自学理发。开始只为身边几个战友理发,后来连队越来越多人找他免费理发。

1986年,林以忠返乡创办忠记理发店,用自己的手艺服务社区邻里。忙的时候一天可以理上百个头,少则也有几十个。忠记理发的定价也从最初的3毛钱,随着物价的提升逐步上涨,上世纪90年代提高到5块钱。从那以后,20多年来再未涨价。

抖音爆红

年轻人成老店“粉丝”

门口的榕树头曾是热闹的沙岗墟,墟日时,来理发的人排成长龙。80年代从工厂辞职后的林以忠,当初靠理发可以赚到比在工厂更多的工资,也坚定了靠手艺吃饭的决心,一家小小理发店养活了一家,林以忠如今早已荣升做了外公。

林以忠见证了中山从一穷二白到跨越发展的历程,忠记理发店也见证了石岐老街数十年来的变与不变。

33年过去了,很多老顾客都步入老年,甚至行动不便。林以忠每个月都会去十多个老主顾家里上门理发,陪他们聊天解闷。还有给婴儿满月理发是最困难的。很多人都不敢轻易接招,林以忠有着自己的一套“独门秘籍”。好动的婴孩,只要到了林以忠手里,都会乖乖听话,得到邻里街坊一致好评。

33年来,忠记理发店只在每年过年休息三天,而且春节不涨价。90年代,林以忠还一度在敬老院义务理发。“有个退休的老师80多岁了,住在4楼,行动不便无法下楼,每次去理发,陪他聊聊天,走的时候他总要送我一点东西。”

2019年新年前,一位抖音达人来这里体验了一次5元理发,发了一条抖音,点击量近7万次,留言数千条。林以忠可以说一夜爆红,店里一下子涌来很多年轻人,“一来就说,要剪达人同款。”林以忠笑呵呵地说。

时代更迭流转,“忠记理发店”藏在太平老街里,见证着时代变迁,见证着老巷街坊情谊,见证着一位位像林以忠一般的老匠人,择一事终一生,用漫长岁月书写自己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与传承。

2020-01-17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3691.htm 1 坚守33年 5元理发店成了“网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