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透视

安徽深入推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将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 本报记者 张勋飞 张海帝

2020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记者日前从安徽省两会获悉,安徽省今年将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持续推动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动态优化新兴产业重大基地布局,启动新一批重大工程、重大专项,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后续梯队。实施优势产业强链补链工程,培育引进一批产业链核心企业,支持上下游企业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打造卡不住、拆不散、搬不走的优势产业集群。

推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提速发展,加快建设合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中国声谷”入园企业超千家、营业收入超千亿元。实施未来产业培育计划,超前布局量子计算与量子通信、生物制造、先进核能等产业,加快类脑芯片、第三代半导体、聚乳酸、靶向治疗、再生医疗、非材料等产业化步伐。

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化解煤炭过剩产能210万吨。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1000项以上。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应用,创建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20个,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6000台。创建绿色工厂50家以上。持续推动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培育工业精品100项、创新产品500项。

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工业设计、现代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发展共享生产、柔性定制、网络协同、服务外包等新业态,创建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30家。开展质量提升行动,设立标准化研发专项,争创国家级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加快建设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促进更多的优势企业掌握标准制定话语权。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建设江淮大数据中心,实施5G产业规划和支持政策,促进5G商用和应用场景落地。推动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深化“数字+”应用示范,推进建设“城市大脑”,大力发展工业APP,新增“皖企登云”企业5000家。

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全面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安徽行动计划,加快建设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参与编制实施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发展规划,推动合肥、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创建。规划建设“一岭六县”产业合作发展试验区,促进宿州、徐州现代产业园区共建,推进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等省际毗邻地区全方位合作。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推进滁州、马鞍山与南京城际轨道对接建设,深化沿江港口与上海、宁波舟山等港口合作,强化与上海机场战略合作。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扩大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覆盖范围,推动更多事项跨区域“一网通办”。

统筹推进“一圈五区”建设,实施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推进合六经济走廊、合淮产业走廊建设,高水平打造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推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优化升级,支持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出台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支持政策,启动建设“6+2+N”产业承接平台,建设100个以上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深入落实对大别山革命老区倾斜政策,重点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和对外联通通道建设。深化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合作打造长三角健康养老基地。基本完成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健全城乡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统一规划建设和管护机制,实现100万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

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完善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政策,开拓新旧动能转换路径。促进科技资源向资源型城市流动,布局一批创新平台。统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接续产业培育壮大,支持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型煤化工、陶铝新材料、铜基新材料等产业。深化城区老工业区、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国家级试点,支持尾矿和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把昔日的“工业锈带”变成“生活秀带”。

持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提升县域产业创新能力,推广“县院合作”模式,依托龙头企业、开发园区组建协同创新平台。接轨中心城市布局,打造一批卫星城镇,培育一批省级特色小镇。

2020-01-16 今年将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3614.htm 1 安徽深入推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