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聚焦

为核潜艇研制奉献一生

——记隐身30年的中国核潜艇先驱黄旭华院士

2016年12月20日,黄旭华在办公室内与同事交谈。(资料图片) 新华社记者 熊 琦 摄

□ 特约记者 孙自法

“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30多年前,世界上首位亲自参与深潜的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在试验艇起浮过程中,激情澎湃赋诗一首。

这位“痴翁”痴心不改,为中国“大国重器”核潜艇研制奉献一生,立下不朽功勋。1月10日,96岁高龄、满头银发的黄旭华院士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神采奕奕登上领奖台,荣获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国不能没有核潜艇

解密资料显示,1958年6月,聂荣臻向中共中央呈报《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报告》,周恩来、邓小平分别对这份绝密文件作出批示并呈送毛泽东签批,中国核潜艇研制事业大幕由此拉开。

同年8月,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毕业近10年、参加过常规潜艇转让制造和仿制工作的黄旭华奉命调往北京,到海军“造船技术研究室”从事核动力潜艇的研究设计工作。

中国核潜艇研制工作虽正式起步,但步履维艰。就在黄旭华和同事们怀揣梦想日夜苦干时,残酷的现实又给了他们重重的一击:1962年,因国家经济困难、技术力量不足、给“两弹一星”让路等原因,核潜艇工程被暂时下马。

不过,黄旭华坚信中国不能没有核潜艇,终有一天会重新上马。作为留下的技术骨干之一,继续进行核潜艇关键技术研究和攻关。他的坚持很快等来回报,1965年8月,代号“09”的核潜艇研制工程重新立项上马,正式进入型号研制,原国防科工办同时批准组建代号“719”的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黄旭华任副总工程师,中国核潜艇研制步伐由此加快并步入正轨。

黄旭华感慨地说:“在核潜艇研制过程中那么多挫折,项目上马下马,我都没有动摇过。我非要实现目标不可。”

“三面镜子”看资料

面对核潜艇研制一时难以解决的诸多困难和错综复杂的矛盾,黄旭华和同事们扎实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以摸清国际核潜艇主要战术技术性能和发展趋势,提高对核潜艇的认识和研制工作起点。

黄旭华还针对性提出,收集资料时要带上“三面镜子”:一要用“放大镜”,沙里淘金,追踪线索;二要用“显微镜”,去粗取精,看清实质;三要用“照妖镜”,鉴别真假,去伪存真。

在调查研究的同时,黄旭华和同事们不等不靠,提出“骑驴找马”工作思路,先启动核潜艇研制相关基础工作,边干边创造条件,提升科研能力、锻炼科研队伍。为保证计算结果的精确性,他们组织三组人马同时计算,如果三组人的计算结果都一样,就通过,得出的数据稍有出入,就必须重算,直到得出同一数值。

亲身参与深潜试验

上世纪80年代,中国首艘核潜艇迎来期待已久的深潜试验,当时已年过花甲的黄旭华立即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作为核潜艇总设计师,他要同参试人员一起去深潜。

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参与深潜,在世界上尚无先例,很多人都劝当年已年逾六旬的黄旭华不要参加深潜。黄旭华却坚持参加,他说:“首先我对它很有信心,但是,我担心深潜时出现超出了我现在认知水平之外的问题。而且,万一还有哪个环节疏漏了,我在下面可以及时协助艇长判断和处置。”

这次深潜试验,核潜艇稳稳下潜到设计的极限深度,标志着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鱼雷攻击型核潜艇达到设计目标,符合实战需要,中国海军潜艇史上首个深潜纪录由此诞生,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随同首艇一起深潜,也成为719所一项“光荣传统”。

2020-01-15 ——记隐身30年的中国核潜艇先驱黄旭华院士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3545.htm 1 为核潜艇研制奉献一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