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深圳福田区水围村在福田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坚持“四个引领”,围绕率先打造经济、文化、民生和治理现代化示范区的目标,走出了一条“局部改造、整体提升、融合发展”的城中村转型之路,展示出现代化、国际化、多元化的新风貌,成为新时代城中村治理的典范。
□ 张志斌 马建忠 向 松
说起深圳的城中村,在很多人的脑海里,也许会立马蹦出“脏乱差”几个字来。但如今的水围村,已然成为深圳人眼中超美、超酷的一个城中村,没有脏乱的地面、没有拥挤的握手楼,映入眼帘的处处都是青砖绿树和一座座极具岭南风情的小楼……用网友的话说,这里摇身一变,成为新晋网红。
水围村,地处深圳市福田区CBD核心区域,毗邻皇岗、福田两个陆路通关口岸,是深圳市中心区的门户。村内有楼宇318栋10,960套,其中出租屋8617套,居住人口有3万多人,有村民810人、户籍居民2100多人、非户籍人口27,000多人。近年来,水围村在福田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坚持“四个引领”,围绕率先打造经济、文化、民生和治理现代化示范区的目标,走出了一条“局部改造、整体提升、融合发展”的城中村转型之路,推动了社区党建、文化建设、公共安全、综合环境等领域全方位提升,打破了市民对“城中村”的普遍刻板印象,展示出现代化、国际化、多元化的新风貌,成为新时代城中村治理的典范。
党建引领、文化融合,夯实城中村治理根基
在水围村的管理思维里,党建是引领社会治理的主阵地,是基层治理的核心。他们准确把握党的领导和社会治理的关系,强化党组织的领导职责,引领各类组织和广大群众在党的旗帜下提升治理水平,共抓社区党建、共同服务群众、共建美好家园。社区党团组织通过创新打造“1+2+5+N” 的“一核多元”党建模式,不断激发党建活力,促进社区健康发展。同时,打破社区单一党建模式,有效融合社区内非公企业等各类资源,坚持把党组织延伸到社区“神经末梢”,积极引导各类党组织突出政治功能,压实政治责任,充分发挥各方共治功能,推进党建工作紧密衔接,促进基层治理。
在拥有600多年历史的水围村中,庄姓村民都是庄子的后裔。正因为如此,在城中村建设治理过程中,水围村将庄子思想融入秉承“文化兴村”的理念。先后兴建、改建了气势恢弘、充满岭南风情的“文化广场”“文化长廊”“庄子铜像”“雅石艺术博物馆”“龙秋古井”和“古榕树”等景观,并以1368国际街区改造为契机,实现了水围文化与现代商业模式的完美融合,还成立了一支由100多名村民组成的具有民族特色、体现水围村人精神风貌的威风锣鼓队……一系列的文化举措,将社会治理内容融入文化传承,全面弘扬传统美德,充分诠释了传统文化与基层治理的完美结合,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柔性治理。
每逢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盂兰盆节等传统节日,水围村都会组织村民积极参与制作“茶果、清明仔、果粽、阶糕、手粉和炒米饼”等传统节日特色的食品,在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同时,也加强了村民之间的联系与沟通,邻里关系融洽,氛围和谐共荣。
智慧引领、科技植入,筑牢城中村平安体系
“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这是每一个生活在水围村的居民的美好愿望。近年来,水围村以打造平安社区为目标,全力推进门禁视频、立体消防、网格管理等智能化防控体系建设,从一个治安洼地蜕变成一个平安社区,社会治安持续好转,实现了重大火灾、重大案件、两抢和入室盗窃“四个零发生”。
推进门禁视频建设,实现智能化治安管理。在福田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水围村率先试点建成“数字化、高清化、合围式”的“门禁视频”系统,用科技构筑城中村安全防线。目前,水围村已安装门禁视频系统258套,做到居民楼宇全覆盖,日均采集新信息60余条。“门禁视频”实现了实有人口精确管理、重点人员动态管控、治安数据分析研判、出租屋动态管理和社区关爱服务等五大功能,安装以来共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16人,找回走失老人、小孩24人。
建立科学管理模式,破解城中村消防难题。水围村形成了系统、科学、标准化的独具特色的“水围消防模式”。消防栓、微型消防站、消防器材箱、独立式烟感、简易喷淋系统、视频监控等,全部按标准配备。并组建了一支应急救援队和一支巡查管理队,巡查情况通过“城市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系统APP”实时上传。还引入VR虚拟消防体验设备对居民进行消防安全培训。消防应急指挥中心与现役消防指挥系统联网,可同步调动水围村治保会、8个物业小区应急力量,实现全网联动、梯次增援,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消防综合治理的“水围模式”,实现了城中村从火情频发到零火情的跨越,获得社会各界点赞。
明确安全主体责任,实施社区网格化管理。水围村以集体表决通过《村民约定》的形式,要求村民、业主及实际管理受益人,必须承担相应的安全责任义务。在村规约束下,村民主动与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旧货回收店、麻将档解除租约,主动拆除出租屋房中房,支持配合安装门禁视频系统、消防设备、管道天然气等公共设施,落实“三小场所”五个100%要求。社区网格员按照“一格一员”的标准,全方位开展安全隐患排查,一旦发现隐患,立即督促责任主体现场整改或限期整改。目前,水围村居住类出租屋已没有一套房中房、没有一瓶黑煤气、没有一间麻将档。
创新引领,转型升级,不断提升管理品质
“好的环境,才能吸引高素质的人群,而高素质的人群,则容易实现高品质的管理。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在深圳实施产业升级的大环境下,水围村人也在思考和探索商住环境的转型升级。这些年来,他们不断强化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将“创新是动力,管理是效益,经济是实力,文化是魅力”作为治村理念,不断地创新管理模式,着力提高城市生活品质,加速水围村的转型升级。
创新推出深圳首个城中村人才保障房。水围柠盟人才公寓是深圳首个纳入政府住房保障体系的城中村改造项目,由政府出资、国企改造、股份公司筹房,探索出一条城中村综合整治的新路径。公寓项目将29栋居民统建楼进行整租,同步升级村民楼内部和外部环境,全面完善消防、安防、水电等基础设施,显著提高了城中村安全系数,彻底消除了原来的脏乱差现象。并通过融入科技理念和专业化管理,营造了一个“生活+居住+休闲+汇聚人才+创业”五位一体的社区空间。
将农民房改造为人才公寓,不仅为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农民房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政府筹集保障性住房提供了新来源,更是提升了城中村居住品质。更是从邻里文化、共享互动和创新创业等方面,为水围村注入更多青年、创业、共享元素。改造完成后,原本低端落后的农民房实现了惊艳变身,成为来深圳人才的栖息地和智慧城市的新试点。
创新打造城中村环境综合整治模式。在传承城中村历史文化,对原有建筑不推倒重来的前提下,注重市政设施、生活配套等基础功能的整体提升。近年来,先后投入资金对水围村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包括对村民房建筑外立面改造装饰工程、周边干道绿化改造工程,以及电房搬迁、电缆更换、消防给排水和巷道灯光铺装工程等九大工程,是深圳首个管道燃气进入全体住户的城中村。村民房屋外立面采用岭南文化、水围村特色的装饰风格,金田路西侧、福强路北侧市政工程绿化带得以规整,并新添了以渔村渔网为设计主题的休憩凉亭,形成了岭南园林特色与现代的风格并存的城市景观,进一步完善水围村的投资和居住环境,使水围村更具特色,从而提升水围村的整体商业价值。
“与时俱进求发展,改天换地展新颜。”走进如今的水围村,可以说是经济发达、环境优美、平安和谐、文化气息浓郁,展现给世人的是新时代特区新风貌。今后,水围村还将继续更新理念,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人居环境,打造舒适宜居、平安和谐的生活空间,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贡献更多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