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风采

集智聚力农村改革 推进农业强市建设

——四川南充市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纪实

南充市“好充食”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发布暨晚熟柑橘营销大会现场

仪陇县潮水坝海升万亩高标准现代柑橘产业园

阆中市五龙村盘活农村“三块地”发展乡村民宿,打造特色旅游小山村

写在前面 在过去的2019年,四川省南充市农业农村改革稳步前行,不断走向纵深,有效破解了农业农村发展进程中的一道道体制机制障碍,实现了“四大创新”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路径创新、现代农业园区改革项目集成创新、特色优势农业配套政策创新和农业产业化联合经营模式创新,成为该省农业农村改革的“排头兵”。

□ 滕明鹏 伍建春

□ 本报记者 杨臣义 李秀丽

日前,从四川省南充市农业农村局传来喜讯:2019年12月24日,“千年果城”南充市成功召开了“‘好充食’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发布暨晚熟柑橘营销大会”,一举为全市120万亩、年产70万吨、综合产值70亿元以上的晚熟柑橘打开了外销渠道、搭建起营销平台。此间,该市共149个农产品成为“好充食”品牌的首批使用者,同时使全市农业产业类公司、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1200多家新型经营主体、10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及20多万户农户,从中喜获了农业农村深化改革带来的“红利”……

南充市“好充食”区域品牌的响亮落地、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迅速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日益壮大,充分展示了过去一年是南充市农业农村深化改革频出成果、富有成效的一年!

着力统筹谋划

高位推动农村改革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是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的重要目标;而集智聚力破解改革进程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是取得农村改革成功的关键。对此,南充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改革创新的思想和改革任务,坚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切实抓好农业农村改革部署落实,为推动“三农”高质量发展、建设农业强市提供强大动力活力。

2019年年初,南充市委出台了“1号文件”,对年度农村改革任务作出总体部署,并制定了《市农业农村体制改革专项小组2019年工作要点及台账》,将改革重点任务、具体内容、完成时限逐一落实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同时,切实强化了对农村改革的组织领导,由市委副书记、分管常委和副市长分别担任“体制改革专项小组”组长、副组长,将农业农村改革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相应提高考核权重。

该市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长远谋划,坚持高位推动,先后召开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听取农业农村改革工作情况汇报,加大改革力度,压实战略任务;先后4次召开专项小组成员会议、乡村振兴大会和农村改革现场推进会,总结点上经验、组织面上推广,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书记”共谋农村改革发展、党政工农全面动员参战乡村振兴的磅礴气势。此外,市委、市政府领导狠抓农村改革专项调研、督导和落实工作,组织责任单位对全市家庭农场、宅基地管理、龙头企业、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6项专题进行深度调研并形成书面报告,先后组织开展全市土地确权颁证、清产核资、农业保险、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四大专项检查。

由于部署落实到位、组织推动有力,至2019年年底,该市年度工作要点台账确定的3大类39项农村改革任务全部完成,市确定的5个改革方案、7个国家和省级试点项目、4项重要改革任务顺利通过评估验收,新增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国家级试点项目年度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全市农经管理工作获省通报表扬,西充县被评为全省农村改革先进县。

发展要素市场

激活农村集体经济

管好、用活农村集体资产,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石。2019年以来,南充市按照中央、省有关农村改革的决策部署,全市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依托该市4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国家级试点项目和4个省市级农村改革试点项目,紧绕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为推动新时代“三农”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目前,南充市已全面完成了5560个村级和46,815个组级共计52,475个清查单位的清产核资工作,清查农村集体资产总额209.89亿元,其中70%有经营性资产的村(居)成立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该市在147个试点村探索实施“党支部+”“基地+”“入股+”等发展集体经济新模式。同时,进一步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相应建立产权价值评估、抵押担保等配套服务机构,大力推广农村产权确权成果应用。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该市紧紧抓住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一主线,将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列为新一轮农村改革重点,着力抓好农村承包地确权颁证工作,并顺利通过全省交叉检查和考核验收。截至2019年年底,全市农村承包地确权颁证率达95%以上,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累计发证150万本,发证率为90%,并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整市数据录入。目前,全市2793个村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占总村数的50.23%。

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南充市大力实施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等系列变革模式,让农村沉积资源返活,让集体资产人格化,让财政资金投入农业农村形成的经营性资产,通过股权量化到户,让广大农户长期分享集体资产收益。目前,全市已有147个村推行“三变”模式,预计参与变革的村平均收益增加12万元以上,参与改革的农户户均增收230元。

该市西充县在实施综合改革中,率先建立了现代农村产权制度,2019年颁发各类农村产权权属证书45万本,确权颁证任务完成率达到100%;为新型经营主体规模流转土地定向确权,累计颁发土地经营权证326本、涉及流转土地19万亩;村级完成集体资产清查并建立健全了资产台账,50%的行政村完成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有效盘活了经营性资产。通过建立农村产权评估专家库,完成产权价值评估343宗,标的达16亿元;建成了“县、乡、村”三级联网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平台,累计组织交易880宗,新增土地流转1.5万亩,交易额达0.47亿元。由于创新改革走在前头,全县农民收入增速居全省前茅,跳蹬河、双龙桥、书房山等25个村农民2019年年底已收到了“改革红包”。

创新农经体系

做大现代农业产业

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创新,顺畅了承包土地规模流转,激发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新动能。2019年,南充市委、市政府将构建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主攻目标之一,做到政策引领,实施重点突破。先后出台了“现代农户家庭农场培育行动方案”“市级示范家庭农场认定管理办法”“农业龙头企业评定监测管理办法”等三个政策性文件,为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政策护航。

实践中,该市大力推广土地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劳务承包等多种形式农业经营模式,并因村制宜落实政策扶持。到2019年年底全市新增耕地规模流转7万亩,总量达到175万亩以上,流转率为38.7%,新培育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629家、示范合作社122个,雄居全省榜首。与此同时,该市切实加大供销社改革力度,新组建了南充供销投资集团,分别在顺庆、嘉陵、阆中3市(区)成立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发展新型基层供销社429家,乡镇覆盖率达90%以上。

随着一个个村集体合作社的创办和一处处现代农业园区的建成,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的注入,为南充特色主导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力引擎。目前,南充全市已建成5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8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33个县级现代农业园区,新增规模农业产业企业20家,完成农业产业重点项目投资113.7亿元,累计建成晚熟柑橘、优质粮油等特色产业基地350万亩、畜禽规模养殖场1498个,新建标准农田33.21万亩、特色产业基地25万亩,主要农作物耕作综合农业机械化率达到59%,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660.62亿元,增长3.4%。与此同时,产业融合不断深化,初步形成链条完善、特色鲜明、结构完备、全省领先的现代农业“353”产业体系。市级川东北(西充)农产品精加工产业园区一期建设完成,一举签约入驻企业17家,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样板,“好充食”区域公用品牌荣获“省优秀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称号,“南充冬菜”地标产品成功通过注册,全市有效期内“三品一标”达290个。

让现代农业走进千村万户,是南充农村深化改革的一大亮点。该市阆中市五龙村,通过盘活农村承包地大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整村流转承包地近2500亩,先后引进社会资本8000万元,配套精准扶贫金2000万元,新建了沃柑、蔬菜、瓜蒌、辣木、水产等五大特色产业园区和游客接待中心等乡村旅游设施,还创办了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特色产业年收入近3000万元。特色产业日益发展壮大,村集体分红逐年增加,全村49户贫困户得益特色产业发展走上了脱贫增收致富的道路。

建立人才制度

强化农业保障机制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主体的发展,加快了现代农业建设的步伐。但是,农业农村面临的人才严重不足、凸显的要素配置和风险控制短板,成为新型主体成长的“烦恼”。如何建立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制度、农业发展保障机制,是新一轮农村改革面对的重大课题。

为了解决人才问题,南充市坚持“高处落笔,亮处着墨”,先后出台了“新时代人才战略”实施意见和“嘉陵江英才工程”实施办法,推出系列农业农村引才育才新举措,发力营建农村人才高地。

2019年,该市针对农民合作社为代表的经营主体、农户家庭农场提升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和技能的需求,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制度试点,全市培训认定新型职业农民3511人,发放创业补贴和产业扶贫资金2000多万元。同时,在全市推行“岗编适度分离”模式,从制度上为用人单位和人才松绑,岗编适度分离人员共计9600人。此外,在全市实施基层特殊人才评价支持政策和人才服务基层行动计划,在人才选聘、职称评定、职业培训等方面向基层倾斜。依托大专院校为农村培养输送专业人才,2019年该市通过南充卫校定向培养乡村医生近1000名,有效缓解了基层医疗卫生短缺问题。

该市西充县以服务产业为方向,积极开展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试点工作,培训培育面涉及特色产业从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村社党员干部,并实行全程动态管理,建立参训个体档案。至目前,该县已建立健全从业人员个体档案3335份,从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中评定农技师33人、助理农技师90人、农技推广员11人,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

为切实解决农业规模经营和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中的要素配置和风险控制问题,南充市积极探索创新乡村投融方式,撬动市场力量,强化对农业发展的支持保护。2019年,南充市从转变财政支农方式入手,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统筹整合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发展,市县两级财政安排20多亿元支持乡村振兴。同时,推出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制度,全市风险补偿金规模达9027万元,落实人行南充中支再贷款投资余额39亿元、办理再贴现5亿元;通过开展“政、担、银、企、户”五方联动扶贫和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全市新增投融资担保155笔1.1945亿元,累计发放抵押贷款268笔10.2亿元;落实政策性和特色农业保险,撬动市场力量为农业筑牢保障,全年保费收入2亿元以上。

该市西充县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创新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和农村金融服务,2019年配套本级财政资金2亿元、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6.5亿元、吸纳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近10亿元。由于要素配置充分、风险控制保障,加速了全域农业产业发展。目前,该县已建成农业科技创新创业示范园10个,成功培育科技型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30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95家,成为全省农村改革的“西充样板”。

完善长效机制

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村级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石,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离不开村级组织振兴。南充市在农村改革试点中,重点围绕农村村(居)民自治和农民合作社、村级经济发展长效机制建设、家庭农场基层党建等方面开展试点,做实“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文章。

在主攻试点任务中,南充市将做强村级党组织、夯实农村基层基础放在首位,采取“清理、调整、提升、强化”多管齐下措施,建强基层“战斗堡垒”。2019年,南充市实现5114名村(居)党组织书记培训全覆盖,清理村(居)“两委”干部147人,调整撤换112名不胜任、不尽职村(居)党组织书记,整顿提升533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转化率达100%。同时,不断深化村民自治,创新民生共享和乡村自治机制,全市建立5114个村务监督委员会,全面推广“和事佬”“三带三议三评”新型治理模式,探索建立村(居)民协商议事会制度。

在夯实基层基础、推进乡村自治中,南充市坚持法治、德治两手抓两手硬,大力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开展各类纠纷调处,在创建“平安南充”、网格化管理、综治中心建设等方面先声夺人,成为全省乡村治理典范。在倡导乡村德治中,做到教育先行、点上突破、点面开花,实现乡村文明共建、民生共享目标。2019年,该市在农村普遍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活动,选树市级示范点19个,推送文艺下基层活动2000多场次,创成“文明村镇”850个,涌现文明家庭1000户,建成村级“1+6”公共服务中心3000个,实现了城乡教育、医疗卫生、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

一个个来自改革前沿的数据,一项项创新的机制体制,一座座脱颖而出的现代农业园区……彰显了今日南充农村深化改革的强大活力,也标注着南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实步伐。南充,明天的现代农业强市,正如期而至!

(本版配图由南充农业农村局谢静摄)

2020-01-08 ——四川南充市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纪实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3306.htm 1 集智聚力农村改革 推进农业强市建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