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浩明
近期,沪深股市的两融余额在相隔近20个月后再次突破1万亿元,引起市场关注。
细心的投资者还记得,在2014年年底的时候,两融余额历史上第一次超过1万亿元,此后更是一路飙升,最高曾经达到两万多亿元。与此同时,股指也从破万亿时的3100多点上涨到了5100多点。那么,这次两融余额重上万亿大关,接下去会否也持续增加,股市又再现当年的雄风呢?
同样是两融余额突破1万亿元,2014年的状况与现在是不一样的。当年,两融标的是900只股票,而现在则有1600只,另加科创板的所有上市公司,显然,可以参与两融交易的品种数量不同,两者具有不可比性。
在交易品种增加的情况下,同样的余额规模,显示的交易强度是不同的。此外,在2014年时,两融中融资占到了99%以上的比例,而现在这个比例是95%左右。虽然融资与融券的比例依然十分悬殊,但差距毕竟是有所缩小的。从这些角度来看,此次两融余额超万亿,恐怕不会引发类似2014年年底时行情,大盘不可能出现急剧的上涨,两融规模也不至于迅速放大。
另外,2018年3月,两融余额也冲击过万亿元大关,那时的指数大体在3300点一线,很多投资者都对下一步的行情持乐观态度。不过,随后开始的中美贸易摩擦,给股市带来了较大的冲击,行情随即向下调整,两融余额也随之下降,到去年年底的时候回落到了7000多亿元。直至最近行情开始活跃,在大盘登上3000点之际,才重返1万亿元。显然,两融余额的增减与大盘走势保持正相关关系,但就余额与指数的对应情况而言,其作用是慢慢弱化的。
由于市场规模扩大了,同时两融的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两融余额增减对行情的影响作用不如过去那样明显。因此,当时下两融余额重返万亿元大关时,一方面人们无疑应该对此有正面的评价,看到是市场投资热情在升高;另一方面也需要有一个冷静的判断,毕竟这只是日常交易行为累积的结果,恐怕没有什么“转折性意义”或“标志性信号”,还是要以平常心来对待。
进一步说,在当前的内外股条件下,大盘面临的压力其实并不小,因此也就不存在骤然进入牛市的可能。这次两融余额增加到了1万亿元,显示出有部分投资者在加大杠杆操作,但现在不存在展开杠杆牛的可能性,市场资金供求关系仍然是较为紧张的。所以,无论是对于两融余额未来的变化,还是市场的走势,都还是要有一个谨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