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斯 兰
12月18日,由中国信息协会信用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中国原产地品牌经济发展大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以“推动高质量发展 创造高品质生活”为主题,旨在借助互联网5G、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化技术来助力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并积极保护地方品牌,加速城乡融合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中国信用体系建设促进工程的推进。会议启动了中国原产地真品平台,以推进原产地品牌信用建设,促进地方品牌高质量发展,保障城市食品农产品安全,建设高品质生活。
信息技术支持农业品牌建设
在中国原产地品牌经济发展大会上,中国信息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信息协会信用专业委员会会长朱玉在致辞中指出,随着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影响不断扩大,物联网、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技术和应用快速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数字经济发展已经从解决“人和人”链接和“人和物”链接阶段,进入了解决“物与物”链接问题的阶段。比如,“不见面审批”“一网通办”,提高的是人和人之间的链接交流效率;“滴滴打车”“淘宝”解决的是人和物之间的信息互联;未来的“无人驾驶”道路交通体系、“工业物联网”要解决物与物之间的信息高效可信交互,数字经济已全面进入“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智慧化”融合发展新阶段,引发各领域、各行业的业务形态变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如何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持续演进和全面创新的数字经济时代,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与企业价值链结合,深入发挥社会组织的最大价值,为行业提供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的精准化、个性化服务,进一步提升会员体验,为企业创造价值,通过携手产业链打造交流成果的平台,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以信息分享、技术推广、协调服务、合作治理、促进发展作为工作的重心,探讨创新服务下的战略和细节,解析企业体验的目标和方向,分享技术时代的管理与应用,关注最新实践及应用成果,推动更有广度和深度的专业交流,传递行业正能量。这些都是中国信息协会一直在探索努力的方向。
朱玉说,中国信息协会信用专业委员会通过搭建“中国原产地真品平台”“追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追溯专用域名服务平台”等平台,深度融合结合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深入发展原产地品牌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一方面进行民生大数据信息整合,发展信息数据服务产业,开发信息数据、民生数据、大数据技术产品,服务政府、企、事业单位,推动民生信息、民生数据、大数据技术服务、民众生存发展成果惠及百姓,推动地区和部门之间消除“信息孤岛”;另一方面将第三方服务、生产企业、消费者作为服务对象有机联系在一起,通过形成第三方服务平台数据库和重要商品生产企业数据库,推进农副产品领域信用建设,实现产业健康发展的目标,以统一数据整合平台为技术支撑,借助完善的追溯体系和统一二维码标识,逐步摸索原产地品牌经济中企业的合规界限,通过与电商平台的深入融合,充分发挥追溯体系保质、防伪、美誉、高效的特点,打造具有原产地特色和美誉度的品牌经济模式。
品牌化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农业部原常务副部长、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会长尹成杰在致辞中阐述了政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尹成杰指出,近几年来我国农业正处在一个由数量扩张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处在一个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和黄金时期,乡村振兴、精准扶贫、脱贫实行小康战略,扩大对外开放,都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和品牌建设、推动原产地的品牌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农业品牌的创新发展正在和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推进数字经济、数字农业发展,这方面已经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了2019年的经济工作,对2020年的中期经济工作作出重要部署,特别强调要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同时也要认真实施品牌战略,促进原产地的品牌经济快速发展,这是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产业要兴旺,就要推进农业品牌的创新发展,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走质量兴农之路,要突出农业的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要做好特色文章,加快培育优势特色的农产品,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和中央“1号文件”,为新时代农业的品牌创新发展,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现在从中央关于农业农村发展的部署和农业部的工作安排上,都把推进农业品牌的发展摆在重要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以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龙头,充分发挥区域农业资源的特色和优势,是我国农业品牌创新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重要任务。
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原巡视员、中国投资协会农业和农村投资专业委员会会长胡恒洋做了题为《打造农业品牌对于建设新农村的促进作用》的主题演讲。胡恒洋指出,农业品牌贯穿农业供给体系全过程,覆盖农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推进农业品牌化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应遵循品牌发展规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协同推进,特别要抓住重点,协同推进。
胡恒洋在发言中说,2018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质量兴农之路,突出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全面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2018年国家发改委农业经济司和农业农村部发展计划司开展了中国农业品牌战略研究课题,通过研究形成了大约10万字的研究报告,提出了发展我国农业品牌化的政策建议。今天,中国信息协会信用专业委员会举办中国原产地品牌经济发展大会,将对农业品牌化发展产生积极推进作用。
地标品牌带动乡村振兴
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原副巡视员杨椠在致辞中介绍了扶贫开发区域合作和贫困地区品牌创建推广的重要性。农产品品牌创建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拉动农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催化剂。比如,山西省的一个西红柿品种,在成功申报为国家地标产品后,市场价格翻了两倍,经济效益大幅增加。
杨椠指出,当前我国已进入到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战略转型期,一方面我们很多乡村产业和产品品牌创建,还处于起步阶段和培育阶段,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特别是在延长产业链实现市场对接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另一方面,面临着一些特征、机遇,特别是机遇,比如,易地扶贫搬迁,就可以通过重新规划迁出去土地腾退资源和承包地的流转资源,为农业产业置换、产业升级以及品牌创建和择时择地推广都带来了巨大的空间,特别是脱贫攻坚结束后,大量的扶贫资金资源将逐步转向乡村振兴上来,潜力巨大、前景可期。比如,湖南省麻阳县,依托中国冰糖橙之都搞布局发展后续产业,3年来共发展优质冰糖橙5万亩,优质黄桃1.2万亩,优质红心猕猴桃8000亩,使7000多名搬迁群众受益。贫困地区优势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更是始终与品牌的创建和品牌推广活动分不开的。比如,陕西省积极打造地标品牌,已初步形成了叫巴山、燕郊、镇巴红、荔枝、香米等品牌,并成功延伸了产业链条;四川省的仁寿县鼓励和支持搬迁户通过抱团发展的方式,成功打造了曹家梨、文宫枇杷等品牌。杨椠希望我国原产地真品平台真正为贫困地区特色产品打开全国大市场,带动贫困县产业成长,帮助农民群众脱贫增收。
统一标准确保信息互联互通
民盟中央科技委副主任、统一二维码标识注册管理中心执行主任张超做了《二维码统一标识助力食品安全监管》的主题演讲。张超指出,现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万物互联时代,社会的数字化、生产的数字化和生活的数字化使我们社会的运行秩序也发生了相应变化,跨界共享和非现场成为未来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特征,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新的社会运行机制,在非现场经济下保障社会的正常运行和管理。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需要一些技术手段来做保障。比如,产品的追溯、信用的保证,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从数据库管理的理念向数据链管理的理念发展,这是一个数据链的建立过程。真品平台的追溯、信用的建设、万物互联都需要社会构建这样的数据链体系,也需要有统一的标识体系,统一的编码器和统一的注册,之后再发放的二维码,在各个部门之间和各个国家之间才能够互认,实现追溯信息互联互通,打造追溯通用规则,逐步建立国际重要产品互联互通的追溯体系,才能让追溯数据产生信用,使信用产生价值,提升企业自有品牌,保障社会经济和信用体系良好的运行。
食品安全是高质量生活保障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市场部部长王诗宇在《食品安全与高质量生活》的发言中说,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攻方向的前提下,对于质量的巩固和提升,意义十分重大。民生是最大的经济,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民众过上更优质的生活。而反过来民众高质量的生活需求,则倒逼高质量的生产供给。食品安全与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实现食品产业由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由低端传统向高端优良转变,需要一定的过程。为使人们能够吃得健康、吃得放心,必须要坚持安全第一、问题导向、预防为主,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本次会议启动了中国原产地真品平台,该平台一是保护真正原产地的品牌,让消费者放心;二是有助于解决供求信息不对称问题,让原产地概念深入人心;三是助力打破中间环节,提供高品质服务;四是弘扬原产地文化,打造原产地产品集群,以大数据智能化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振兴乡村战略,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本次会议中,国际代码发行机构——统一二维码标识注册管理中心授权中国信息协会信用专委会为独立代码发行机构,为中国原产地真品平台在产品采集、检测、关联、上传、营销等方面实现“一物一码”提供了全球唯一码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