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慕群
新闻语言是构成新闻作品的基本要素。一些新闻作品生硬难读,有内容的问题,也有语言的问题。语言生涩,是造成新闻作品枯燥乏味的一条原因。翻阅一些新闻作品的语言可以发现,有的过多使用文件语言,大话套话连篇;有的概念叠加,术语随处可见,写出的作品不像新闻,更像学术论文;有的矫揉造作,华而不实,故作高深;还有的三两行见不到一个标点,读得读者喘息不止。
说新鲜的话。有些同志平时聊天,谈笑风生,语言风趣幽默,但一到新闻写作,就自觉不自觉地拿出了“公文”的腔调,说出的话跟文件如出一辙。文件的内容往往代表着上级的路线、方针、政策,无疑应成为我们做好新闻工作的遵循,但新闻与文件担负的任务不同,新闻要体现上级的文件精神,不是照搬文件语言,而应将其变成新闻语言,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对于不同作者来说,由于所处地位、时代、环境及个人阅历、性格等有所不同,他们的语言也会各有特点,有的慷慨激昂,有的慢条斯理,有的循规蹈矩,有的常常用反常语序说话,比如,倒装句等。如果我们在新闻语言中适当体现这些特点,必然使我们的语言富有特色。
说轻便的话。在口头语言中,我们每句话很少会超过20个字,可在我们的新闻作品中,超过这个字数的句子比比皆是。不少句子的负载过于沉重,一句话常常要说几个意思、多个动作。这是一些新闻语言难读的一条病因。现在号召给农民减负,我想新闻从业人员不妨也为句子减减负,尽可能地确保一句话只表达一个意思或一个动作,无非多点几个标点、对长句做些分解工作而已。要知道,读者的耐心是有限的,别指望人家会把你作品里的每句话都当成警句格言,逮住一句会反复品味琢磨,胆小的恐怕还会被你的长句子给吓跑。新华社反映杨业功事迹的通讯《将军已经出发》之所以脍炙人口,与作品轻便的句式密不可分。这里不妨摘其开头的两个自然段,即可从中略见一斑:
我们来晚了,将军已经出发。就像他曾经的无数次出发一样,口令坚定,步履匆匆……
战士们说,没见到他们的将军,可谓人生憾事。将军就像一门小钢炮,个儿不高,腰杆笔直,说话简短,走路如风,每餐饭用不了20分钟。旅团长们说,没见到他们的将军,便空缺了一道生命的壮景。将军懂军事,善谋略,能写诗,会书法,还能填词作歌,文韬武略。
这两段共有20多句话,多是三四个字一句,最长的也只有13个字。其实,不仅开头如此,作品通篇语言都保持着精短明快的风格。这类作品,作者写得简捷流畅,读者阅读也极为轻松,仿佛一道道风味独特的小菜。
说通俗的话。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新闻,要多从普通读者的角度去考虑,少一些专业术语,多一些解释性的话,除非你能为每位读者配备一名翻译。否则,你报道的内容新闻价值再高,读者也无法体味。比如,某学院与某医院曾研制出一种有关心功能监测的医疗仪器,对一般官兵来说,很难引起兴趣。《解放军报》在报道这一消息时,曾用了这样一段话:“你想知道你的心脏健康状况吗?一种新仪器1分钟内能告诉你35项参数。这种仪器叫心功能监测微机处理系统,是第二炮兵学院和161医院共同研制的……”看了这段话,一般读者都能明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仪器了。对于类似事件,读者关心的并不是这一成果的技术含量有多高、内部构造怎么样,而是对普通官兵工作生活有何意义。新闻语言要接近读者,就要少从技术上介绍,多从功能上报道,让读者从自身的角度理解新闻的意义。
说好懂的话。新闻语言要力争让读者一听就懂,一听就明白。对于一些人们熟悉的内容,做到这一点比较容易;但对一些陌生的、抽象的东西,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下一些功夫了。这就要求我们借助一些人们熟悉的东西,去表述陌生的事物,增强新闻作品的表达效果。2008年5月,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对于亲身经历过的灾区群众来说,自然知道这么大级别的地震意味着什么,但对没有经受过的人们来说,只能凭想象去理解。新华社记者在描述这次地震时,用了这样一段话:“相当于数百颗原子弹的能量,在10万平方公里的区域瞬间释放,波及甘肃、陕西、重庆等16个省区市。”借助“数百颗原子弹的能量”描述这次地震,读者的理解相对就会容易一些。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许多新闻作品中,都有类似的表现手法。有的为表述路程的遥远,常用“相当于走了多少次二万五千里长征”,“等于绕地球走了多少圈”;表述物体高度,不用多少多少米,而说“相当于三层楼那么高”。这些都是借助具体、熟悉的东西,表述抽象、陌生的事物,传递给读者的不是枯燥的数字和技术指标,而是一幅具体生动的感性画面。
说具体的话。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要使我们的新闻作品真实可信,就要多说具体的话,少说概括的话、抽象的话。有些新闻报道,喜欢使用笼统的语言表达新闻事实,尤其是讲到问题时,更是含糊其辞,不知所云。这种话,表面上也传递了一定的信息,其实跟没讲一个样。因为读者听了这类话,总觉着你在敷衍他。有时情况也确实如此,之所以没有具体的语言,就是因为没有下功夫采访,没有掌握到具体、详尽的新闻材料,只能用这些“想当然”的语言来充数。比如,我们常常看到的“效果显著”一词,怎么个“显著”法?你把它显著的地方说出来,即使不用这个词,读者也会得出这个结论的;现在,你尽管给出了结论,但能有多少读者会买你的账呢?
说亲近的话。要增强新闻作品的吸引力,就要拉近新闻内容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体会到新闻与自身的关系。《战友报》一篇反映官兵保护潮河水资源的稿子中,有段介绍潮河水与首都人民关系的内容,说北京人饮用水中有2/3来自潮河水。这样表达也很清楚,但我们总觉着说得还不够劲。经过仔细琢磨,最后用了这样一句话:“北京人每喝3杯水,就有两杯来自潮河。”对于北京读者来讲,这样说可能更能调动读者的情感,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
说提神的话。新闻语言不可能句句都经典,句句都提神,但总要有一些经过反复提炼、富有哲理的话。这类语言在整个作品中占的比例不一定很大,但常常能起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新华社反映抗震题材的通讯《永远和人民在一起》,在每一部分的结尾,几乎都有这样一段经过认真思考、精心提炼的话。比如:“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难,以人民的安危为第一出发点——这是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与宗旨,这是共产党人的高尚风格与精神,这是共产党人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
说反差强烈的话。俗话说“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强调的就是对比的作用。我们在新闻写作中,也可适当采用一些对比鲜明、反差强烈的语言,增强语言表达效果。比如,记者在描写完一组为抢救群众而献身的党员事迹后写道:“灾难面前,生命原来如此脆弱,令人动容;面对灾难,生命却又如此绚烂,感天泣地。”一个“脆弱”,一个“绚烂”,凸显了生命的意义。在描述抗震模范人物蒋敏的先进事迹后写道:“像蒋敏这样的共产党人很平凡,平凡得在他们走过时,都记不得他们辛劳的背影;像蒋敏这样的共产党人很伟大,伟大得在他们面前时,仰视才能领悟他们的境界。”这里用“平凡”和“伟大”的对比,彰显了主人公的思想境界。还有“灾难,仅是一瞬;精神,却能永恒。”等等,都是采用反差强烈的对比取得较好的表达效果。
说有棱角的话。新闻语言必须严谨周密、滴水不漏,但也要个性鲜明、有棱有角。能否写出有棱有角的语言,既是对作者文字功夫的检验,也是作者社会责任感强弱的体现。有些新闻语言之所以遮遮掩掩、闪烁其词,很重要的是作者不敢触及新闻事件中深层次的问题,担心这些语言刺伤了当事人,刺伤了领导,甚至饭碗和前程。持有这种态度,当然很难写出打动人心、发人深思的新闻作品。有一篇反映矿难内容的作品,给笔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原因之一就是其语言犀利泼辣,触及要害。文章的结尾这样写道:但我以为,什么时候,我们的领导们不仅是在矿难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指挥抢救,而是把怒发冲冠、拍桌子说狠话的功夫,把公款吃喝、公车私用的钱,多用到平时为矿工设立更多的紧急避难所和地下“二星级酒店”之类的安全设施上去,那些矿工和他们家属就要谢天谢地了!当然,也用不着让记者在这类报道后面再添上“死亡矿工家属情绪稳定”之类的话了。
写出这些话,的确需要一些勇气。这样很可能会得罪一些人,使一些当事人脸红耳热、如坐针毡,但却直指问题要害,对人们认识和解决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说诙谐幽默的话。做饭菜时,适当添加一些特殊佐料,可以提味,增强口感。写新闻也是一样,适时增加一些诙谐幽默的语言,同样可活跃气氛,激发受众的阅读兴趣。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捷克选手卡捷林娜获得首枚金牌。有趣的是,她的丈夫马修也曾是一位射击选手。在雅典奥运会男子步枪三姿决赛时,他前九枪曾领先对手3环之多,可在最后一枪时,竟鬼使神差地把子弹打到了别人的靶子上,把近在咫尺的金牌拱手让给了中国老将贾占波。美国新闻网在报道卡捷林娜夺金的新闻时,不忘把冠军丈夫搬出来调侃一番,语言颇为幽默:
4年前,正是马修意外脱靶,才让他有机会结识现在的妻子。幸运的是,卡捷林娜的眼神比丈夫好得多,分得清哪块是自己的靶,所以她没有犯最后一枪掉链子的错误。
应该注意的是,风趣幽默的语言也不能乱用,要看与新闻内容的气氛是否协调,像有些庄重严肃的新闻,就不适合使用调侃的语气,因为这样很可能会破坏新闻的主体气氛。
说朗朗上口的话。写新闻尽管不是写歌词,但也要尽可能地把握语气的节奏。有些新闻作品,仔细分析每句话,并无大错;集中起来阅读,就显得生涩难懂,原因就是缺乏语感。解决这一问题,不妨多读一些语言特色鲜明的新闻作品,加强语感训练;可适当采用一些修辞方法,像比喻、排比等句式,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还可注意长短句的适当搭配,体现新闻语言的特有韵律,以增强表达效果。
说确定的话。为了表达上的准确,有的记者在写稿时习惯用笼统的话、概括的话、推测的话、否定的话。比如,“前不久”“也许是” “不是没有”等词汇。这样说的好处是比较稳妥,不容易出现问题,符合新闻语言的准确性要求。但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是要传递信息的。作为新闻从业人员,还是应深入采访,掌握准确的事实,尽量说确定的话,传递确定的信息。不确定的话,尽管稳妥、省事,但是以牺牲信息为代价的。同样的事实,用确定语言比用不确定语言会传递更多的信息。
说稳妥的话。准确,是新闻语言的基本要求。把话说稳妥,首要的是表述准确。采编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新闻语言的瑕疵,往往出现在不经意处。比如,有一篇反映八路军伏击日军“战地观战团”的稿子,最后写道:“这次伏击战共持续3个多小时。敌军除3人逃脱外,其余120人被全部歼灭;而我团才伤亡50余人。”编发此稿时,编辑毅然将最后的“才”字删掉了。作者的意思很明确,是想说我军伤亡较少。但毕竟是伤亡,别说是50余人,就是一个人也值得痛惜。一个“才”字,多多少少透出一丝冷漠。
说触动神经的话。说出感觉、触动神经,是语言表达的重要功能。对于同样的新闻事实,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觉。敏感的记者,不仅要有独特的职业感觉,还要将这种感觉精确地表达出来,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新闻事实。《中国青年报》的通讯《我站立的地方》,开篇即用了这样的表达方法:现代文明一定是吃尽了苦头,才走到我国西藏边境这个叫“陇”的地方:2018年的第一个月,在爱迪生发明电灯近140年之后,这里的灯丝终于接入了国家电网。
这段文字的本意,只是想说这个地方偏僻,部队戍边不易。记者在表达时选择了部队用上照明电的例子。一般情况下,作者可能会说这个部队什么时间用上照明电的。这样表达新闻事实也算清楚,可记者加了一句“在爱迪生发明电灯近140年之后”的背景材料,这就使得事实的表达更能触动读者的神经,使读者对驻地的偏僻,有更深的理解。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关键在积累。郭沫若先生曾说过:“胸藏万江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只有平时注意积累,下笔时才能辞直意畅,奔驰放达,任凭吞吐。
(作者系北京住总集团党委宣传部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