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聚焦

刷新生态颜值 共享绿色红利

湖北咸宁市推行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年度行动计划,工作高位推进、改革创新机制,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建设取得实效

咸宁市委书记丁小强(右一)参加植树造林活动 (咸宁市发改委供图)

茶园虹桥 汪孝文 摄

风景如画的“山水之城”——湖北省咸宁市 张大乐 摄

□ 本报记者 李宏伟

□ 张 敏

冬日,走进有着香城泉都美誉的湖北省咸宁市,碧空如洗、修竹耸翠、温泉沸波、桂香十里……作为典型的山水林田湖齐全的地区,绿色是该市最大的潜力、最好的财富、最硬的品牌,绿色发展是最好的路径。

保护长江饮用水源地、全面推行河湖库长制、淘汰黄标车、整治畜禽养殖污染、大规模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近年来,咸宁市从森林生态保护到精准灭荒和长江防护林建设,从治理空气污染到关闭燃煤锅炉、禁烧禁鞭,从水生态修复治理、清除湖库围网到大规模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和关闭长江非法码头,从逐步关闭非煤矿山到高标准修复山体和土壤污染防治,不断刷新生态颜值,生态保护体系逐步成型,咸宁人民正奋力描绘绿色发展新蓝图。

精心谋划

高位推进做严做实

咸宁历史悠久,气候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冷夏凉,四季分明,光能充足,雨量充沛,是享誉全国的桂花之乡、楠竹之乡、苎麻之乡、茶叶之乡。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2015年,咸宁市入列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名单,为湖北省唯一市级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该市围绕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年度行动计划,群策群力、高位推进、改革创新,潜心打造森林类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

“要在建设期内完成规划目标,必须改变过去粗放式发展模式,逐步修复已损毁的生态,要像珍惜生命一样爱护生态环境。”咸宁市发改委主任张善猛说,咸宁市将以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力争用5年时间,把咸宁建设成为拥有“完善生态网络、高效生态功能、优美生态环境、健康生态产业”的美丽宜居城市。

为了按计划推进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的顺利实施,该市于2015年启动了《咸宁市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5-2020年)》编制工作,并配套出台《咸宁市林业生态建设十年规划刚要》《咸宁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咸宁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咸宁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咸宁市绿色崛起发展规划》《咸宁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创建规划》等18个专题规划与实施方案。

为了保障系列规划和方案的实施推进,咸宁市委、市政府先后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电视电话会、现场推进会,统筹做好打赢精准灭荒攻坚战、长江沿岸造林绿化等工作安排。咸宁市委书记丁小强多次调研长江沿岸造林绿化工作,并在全市重点工作推进会、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专题会上进行动员部署。市“四大家”领导、市绿化委员会成员单位负责人带头参加义务植树,将春季造林和全民义务植树推向高潮。同时,以组织开展全市国土暨森林防火工作现场会为抓手,高位推进全市精准灭荒工作的全面落实。

加大投入

创新机制灭荒造林

咸宁市下辖各区县将生态保护与建设作为财政资金优先重点保障、财政管理制度改革深化重要推动领域,积极支持推进辖区生态保护及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通过增加财政预算、整合部门资金、申请金融资本、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等进行造林绿化。

创新机制,引进社会力量开展造林运动。积极推进大户能人造林、公司造林、政府部门包保造林、专业合作社造林、乡镇村组集体造林、林业单位和职工承包造林等造林模式。咸宁全市276个专业大户、28支专业队伍、47家大型公司、65个专业合作组织投身造木绿化行动。

咸安区政府拿出1000万元投入精准灭荒,落实5家造林公司(专业队)、10个专业合作社和30个造林大户并签订精准灭荒工程合同。

嘉鱼县斥资650万元打造潘家湾段十里长江干堤生态景观长廊,栽植红叶碧桃、樱花、茶花等各类苗木13万余株。另外,该县引进浙江云宁股份有限公司,按照“4:4:2”,即公司投入40%、当地造林主体投入40%、有关村组以土地折价20%入股,按比例投资造林。

通城县政府整合188万元资金用于高速公路两侧可视范围荒山绿化升级工程,引进专业造林公司,签订造林协议87份,将造林任务落实到236个小班。落实奖补资金83.4万元,对精准灭荒油茶基地和幕阜山生态旅游公路两侧灭荒基地进行苗木补贴。

通山县以幕阜山旅游公路、九宫山旅游公路为重点,先后完成了杭瑞高速南林互通环岛绿化、九宫山矿区复绿等“一山两线”绿化工程。

崇阳县引进武汉依科盛公司对境内高速公路、国省道、生态旅游公路及省界门户两旁绿化进行提档升级。

咸宁市林业局成立调研督办工作专班、技术服务专班,造林季节全部下到山头地块,查进度、督质量,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问题,确保年度目标任务按时完成。

今年2月28日、3月5日、3月12日、3月15日,咸宁市、区、县相继组织开展机关公务员义务植树活动,广泛动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造林绿化,将造林绿化工作推向高潮。

群策群力

打响蓝天碧水保卫战

根据生态保护与建设以及该市“十三五”发展规划,要把咸宁打造成中国中部绿心、国际生态城市,进而推动发展质效在全省进位。

咸宁市开启以绿化、绿水、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与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的“两绿三治”生态保卫战序幕,突出环境问题整治,突出问题导向,突出追责问责,按照设定的方案一项一项建,一项一项改。

根据矿山复绿规划,已完成咸安区桂花片区9座矿山、嘉鱼县长江沿线白云山矿区、通城县冷水井采石场的恢复治理,赤壁市北山采石场、鸿安纳米项目,崇阳县港通采石场等。截至目前,咸宁市非煤矿山数量从2014年底的209家,减少到现在的66家,到2020年全市计划再关停36家。

针对辖区各地矿山企业越界开采、非法盗采等违法违规行为,该市组织生态环境、应急管理、公安、林业等成员单位,对该市过渡期66家企业进行逐个矿山巡查和督办,共排查问题404个,制定“雷霆行动”专项治理重点打击整治违法违规行为清单,对照清单逐一销号整改。

“禁鞭”工作开展以来,公安机关会同应急管理、市场管理部门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对非法生产、储存、运输、销售烟花爆竹以及非法燃放烟花爆竹的,坚决打击、绝不姑息。截至目前,咸宁市共查处非法储存、销售、运输、燃放烟花爆竹案件233起,行政拘留146人,罚款、教育训诫100余人,收缴烟花爆竹近3万余件。通过依法打击、严厉查处,达到了震慑效果。

坚持兴水惠民。2019年,该市共争取96个水利项目(含移民和事业费项目),下达总投资计划109,457万元,其中中央资金69,764万元,地方配套39,693万元。大力推进黄盖湖防洪治理工程、斧头湖流域湖堤加固、水系连通工程以及陆水、富水重要支流等中小河流治理、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山洪灾害防御、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等,为咸宁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实施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启动咸宁市陆水河流域水环境保护立法程序,在全省推行河湖长制基础上,将“水库”纳入工作范畴,落实市县乡村四级河湖库长1879人,在湖北省率先实现河、湖、库长全覆盖。率先全面实施“清河行动”,启动了以11项专项行动为内容的“清河行动”,在湖北省率先打响碧水保卫战。实施城市黑臭水体歼灭行动。总投资7.4亿元的淦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EPC项目正加快实施,已完成淦河沿线16个排污口整治,河道清淤4.4公里;成功申报2018年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争取到中央财政资金6亿元,5条黑臭水体目前已整治完成2条,其余3条计划年底前完成。

咸宁市气象部门积极参加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开展关键期气象条件预报,及时通报相关单位,提升大气污染防治效率。与市生态环境局建立联合会商机制,针对重污染天气和中度污染天气提前进行天气预报预测和研判,开展空气污染气象扩散条件预报,制作《环境气象服务专报》82期。

近年来,咸宁市践行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和绿色崛起发展战略,全面开展幕阜山绿色产业带建设,将幕阜山咸宁片区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打造中国中部绿心、建设国际生态城市的主战场。截至目前,已建成项目32个,总投资22.9亿元;正在实施项目49个,总投资184.1亿元,以幕阜山生态旅游公路一线连珠,横穿东西,重点示范段全面建成。以隐水洞为代表的一批建成项目运行良好,市场火热;以柃蜜小镇为代表的一批特色小镇项目快速兴起,人潮涌动,引爆幕阜山绿色产业带旅游市场。龙隐山旅游开发、尧家林文旅开发等一批项目相继建成。

2020年,咸宁幕阜山产业带将在不断推进项目建设的同时,精心策划、层层筛选,重点突出一、三产业发展,重点围绕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加大推进力度,幕阜山绿色产业带正在成为一条引领百姓走上脱贫致富路,一条备受瞩目的生态带、旅游带、文化带、发展带,全面展现幕阜山区自然之美、生态之美、内在文化之美、人与自然和谐之美。

此外,咸宁市始终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连续推出重点策划报道,通过对一个村、一个乡、一个城、一个人、一个家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探索和实践,用实例、数据、故事集中展示各县市区有关乡镇在扮靓生态环境、促进乡村振兴方面的发展成就,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靓丽答卷。

先行先试

为乡村绿色发展“打样”

2017年底,国家发改委等8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启动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开展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工作的通知》,咸宁市入选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暨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

自创建以来,该市始终将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作为“1号工程”来抓。通过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行动,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为目标,扎实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开展土壤污染详查以及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土壤污染修复治理,着力抓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工作。实施畜禽养殖场提档升级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动,实行整改目标清单、措施清单、责任清单、时间清单,“实施一场一策”,对养殖场因地制宜、因场施策,不搞“一刀切”。

据统计,咸宁市禁养区内畜禽规模养殖场总数172家,其中处于禁止建设养殖场区域内规模养殖场148家全部关闭到位。截至10月31日,该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1%,超过湖北省定75%的目标任务。

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该市认真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并积极实践,探索出一条投入小、耗时少、成效好、立竿见影的“画眉”模式,即:因地制宜,变废为宝,就地取材,“画画眉毛、涂涂口红”稍加修饰,保留乡村原色,农村旧貌焕然一新。崇阳县高枧乡、港口乡,嘉鱼县陆溪镇、高铁岭镇,咸安区大幕乡、汀泗桥镇,高新区孙田村将拆违拆旧的建材,农村废弃的瓦罐、缸、石磨等砌入道路沿线的墙体,利用丰富的楠竹资源,编制竹篱笆,在房前屋后菜地、草皮用竹篱笆做成围栏,打造小游园、亭台、休闲小道等微景观。市美丽办组织督查组,先后多次深入到下辖6个县市区和咸宁高新区开展检查督办。

4月8日和5月28日,市委书记丁小强和市长王远鹤两次乘坐火车,对市域内京广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开展督办检查,现场指出不足、现场提出要求、现场部署整改。

以绿为本

共享绿色生态红利

咸宁市围绕建设长江流域绿色生态之城目标,以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城镇为抓手,大力实施长江沿岸造林绿化计划,扎实推进中心城区绿化、环城生态屏障、农村绿色家园、绿色通道景观、农田林网、湿地保护恢复等工程建设,力争7年内使全市6个县市区全部创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区,共享绿色发展红利。

2019年,嘉鱼县计划完成沿江岸线造林绿化15,723.1亩、赤壁市完成沿江岸线造林绿化3400亩;“智慧长江”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建设示范项目将在年内建成,在推进长江大保护中体现咸宁担当、展现咸宁作为、作出咸宁贡献。长江段港口岸线资源清理整顿专项战役对沿江生产性码头泊位及公务码头泊位分别进行了再清理。

赤壁市依托黄盖湖流域治理项目,采取拆除沿堤附近居民住房及建筑物、取缔沿堤家畜家禽养殖场、增殖放流等措施,安排专人定期对湖面漂浮物打捞清理,水质稳定在Ⅲ类,沧湖湿地修复正在有序推进。

嘉鱼县湿地面积38,926.04公顷、赤壁市湿地面积20,875.99公顷,共占咸宁全市的67.4%,湿地保护率(2018年)分别为61.34%、67.1%,高于国家(50%)和湖北省(40%)平均水平。

同时,示范区污水处理项目也在有序推进,沿江11乡镇中潘家湾镇、簰洲湾镇、新街镇、高铁岭镇、陆溪镇、赤壁镇、黄盖湖镇、余家桥乡、柳山湖镇等9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均投入试运行,在线监测已接入湖北省住建厅平台。赤壁市沧湖开发区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有4个试点工程,目前基建设施已完工,正在进行联调联试。

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初见成效,嘉鱼县完成潘家湾村、四邑村、港东村等3个示范村的规划设计。赤壁市第二批25个村村庄规划正在加紧编制,启动了7个美丽乡村示范村、27个整治村建设。部分美丽村湾已初步建成,如嘉鱼县潘家湾村、四邑村,赤壁市易家堤村、东柳村基本达到省级美丽示范村建设标准。

该市积极探索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嘉鱼县大力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蔬菜,积极推广蔬菜新品种,采取有机肥替代化肥、杀虫灯、黄板等生物防控措施,减少化肥化学农药使用量,达到提质增效。

赤壁市抢抓“一带一路”发展契机,挖掘“茶麻古道”历史文化,大力发展茶产业,砖茶产业集群已经形成,现有茶园基地面积16.1万亩,茶业龙头企业10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3家、市级6家,拥有茶叶品牌商标60多个,其中“川”字牌和“羊楼洞”为国家驰名商标,“洞庄”与“赵李桥”等为著名商标,“赤壁青砖茶”公共品牌打造成湖北省乃至全国知名公共品牌,从业人员达到6.5万人。

咸宁市山青、水秀、竹翠、泉温,尤其温泉资源堪称一绝。今年,咸宁市旅游再上台阶,三国赤壁古战场晋升为国家5A级景区;嘉鱼开心农场、崇阳柃蜜小镇、赤壁俄罗斯方块小镇、梓山湖松鼠部落相继开园;“香城泉都”品牌在全国叫响,主要旅游指标跨入湖北省第一方阵。九宫山、隐水洞、羊楼洞、赤壁古战场、三湖连江等受到外地游客的青睐。

“绿色是咸宁的魅力名片,生态是咸宁的金字招牌。”丁小强表示,咸宁历史悠久、山川形胜,建市21年来,始终咬定“绿”字不放松,绿色产业集群初步建立,绿色发展体系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态必将给咸宁经济社会注入高质量发展的新红利。

2019-12-23 湖北咸宁市推行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年度行动计划,工作高位推进、改革创新机制,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建设取得实效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2690.htm 1 刷新生态颜值 共享绿色红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