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省心省时省钱 浙江投资项目审批再提速

从赋码到竣工验收全过程审批“最多90天”,相比去年同期审批事项减少17.7%、申报材料减少51.6%、审批环节减少30%以上

□   本报记者  吴宏林

今年以来,浙江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实施一般企业投资项目从赋码到竣工验收全过程审批“最多90天”改革。这是一场从理念、制度到工作作风的全方位、深层次变革,贯穿了项目审批的各方面各环节,体现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撬动了企业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的转变。

建设投资在线平台3.0版

打通流程审批任督二脉

在全国率先建设全省一体化投资在线平台3.0版(工程审批系统2.0版),打通了流程审批任督二脉,与去年的2.0平台相比,体现了“三个更加突出”。

更加突出“一体化审批监管”。全面统一审批平台、审批事项、审批流程、审批材料,做到“系统之外无项目、清单之外无事项、流程之外无审批”。

更加突出“两个不得”。全面推行电子证照、电子签章、电子归档,做到凡是政府部门出具的文件,不得要求项目单位另行提交,凡是项目单位提交过一次的材料,不得要求项目单位重复提交。

更加突出部门协同。将项目审批流程划分为项目立项、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四个阶段,明确一个阶段、一个牵头部门、一个审批模块、一张审批表单。

投资在线平台3.0平台从根本上改进了2.0平台审批分散、数据分割的状况,实现了浙江全省投资项目“统一收件、统一审批、统一出件”。目前,全省17个条线、1601个审批部门、10,814名审批人员、174,630家企业用户,共同应用3.0平台实现投资项目的申报和审批。平台集成全省原有123个系统审批功能,累计赋码项目数超过27万个,总投资超32.6万亿元,办件数39.5万件。从已办件看,政府部门共享批文1330份次,减少业主重复提交材料9262份,有效提升了企业获得感。

打造“标准地淘宝城”

拿土地“找市场不找市长”

浙江省在全国首创“标准地”制度,3次获得国办通报表扬。“标准地”以投资标准、产出标准为突破口,推动市场在土地资源要素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极大推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浙江重点建设全省一体化的“标准地”数字地图,面向全社会提供全省各地工业“标准地”信息,推进土地资源和项目资源精准对接、高效配置,打造浙江省“标准地淘宝城”,推进企业拿地“找市场不找市长”。积极推动“标准地”改革与用电、用水、用气报装等公用事业便利化改革有机结合,推行“标准地”不动产权首次登记即日办结。

截至目前,浙江全省已累计出让工业项目“标准地”3069宗、12.9万亩,基本实现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全覆盖。“标准地”改革显著提高了浙江土地出让的公平性(找市场不找市长)、透明性(事先定标准)、规范性(一视同仁对待所有企业),建立了“清”“亲”的政商关系,大幅提升了企业家在浙江的投资意愿。据第三方的调查结果显示,有96.27%的企业家认为,“标准地”改革提高了企业参与土地招拍挂的公平性;有93.67%的企业家表示,在土地出让前就已经了解到出让土地的具体指标要求;有91.97%的受访者认为,地方政府会在土地出让中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企业,显著高于“非标准地”的45.83%。

打好八项改革组合拳

针对堵点痛点靶向施策

“最多90天”改革是标准地、区域评估、投资在线平台应用、中介改革、事项统一、承诺制、代办制、综合测绘、公用服务、信用监管等一系列改革组合拳的纵深推进和综合集成。截至今年10月底,浙江省“最多90天”改革通过集成式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打好八项改革组合拳,浙江全省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全过程审批“最多90天”实现率达到了100%,相比去年同期,审批事项减少了17.7%、申报材料减少了51.6%、审批环节减少了30%以上、中介费用减少了20%以上,真正做到了让企业“省心、省时、省钱”。

据了解,打好八项改革组合拳主要抓住八个关键点,即一抓清单管理,推进审批事项标准化;二抓区域评估,全方位实现降档降费;三抓告知承诺,实行“一项目一承诺”;四抓政府代办,提供“有温度”的专业服务;五抓综合测绘,推动测绘中介服务提速降费;六抓联合验收,切实提高竣工验收效率和质量;七抓公用服务,推进市政设施接入便利化;八抓信用监管,提高全过程监管水平。

“最多90天”改革撬动了浙江全省营商环境的整体优化和提升,带动了有效投资的大幅增长。2019年1月~9月,浙江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1%,为2017年以来最高,创近33个月新高。

2019-12-09 从赋码到竣工验收全过程审批“最多90天”,相比去年同期审批事项减少17.7%、申报材料减少51.6%、审批环节减少30%以上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1971.htm 1 省心省时省钱 浙江投资项目审批再提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