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信之声

信用村 算“牛账”

□ 牛纪伟 李 铮

60头牛卖了68万元。得了癌症的刘项宝卖牛在意料之中,但卖牛后立即还了农行的30万元信用贷款,让大家惊叹之余不禁竖起大拇指。

“自己怎么难,也不能给‘信用村’这块牌子抹黑。”这位52岁的辽西汉子说。

老刘说的牌子立在辽宁省锦州市义县桑土营子村头——“授予:义县高台子镇桑土营子村信用村。”红底黄字的牌子有两人多高。

“项宝大哥没有因为得病而失信,除了感动,我们更感到了村民的质朴和诚信,这更坚定了我们用金融产品助力桑土营子、把养牛产业发展好的信心。”中国农业银行义县支行党委书记、行长肖洪亮说。

地处义县北部的桑土营子村养牛、卖牛都有名。426户人家,半数以上都养牛;村集体成立的辽西活畜交易中心年肉牛流通量超过3万头,交易额达到2亿元。据了解,辽西活畜交易中心投资560万元,以村社合一经营为主体,是当地的“领航项目”。相关人士表示,全村有114户肉牛养殖大户和65名经纪人。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权、村民变股东,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00万元、入股农户收入3.6万元。东三省和北京、山东的经纪人都去那里进行交易。

但家家都有养牛能手的村民们却始终小打小闹,一家最多养二三十头。

“一个牛犊8000元,村民们没本钱呀。”村党支部书记韩松林盘算着贷款,但农民没有抵押物又把韩书记难住了。“我三番五次跑银行介绍村里养牛好、风险低,又把信贷员请到村里挨家走,让人家相信我们养牛的实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农业银行义县支行决定对桑土营子养牛户发放信用贷款,62笔,共计924万元。

放款那天,韩松林把62个贷款人喊到一起,“我丑话说在前头,不管出现啥情况,砸锅卖铁也要把贷款按时还了。”

得到贷款支持的桑土营子养牛能手开始大展拳脚。新华社记者在辽西活畜交易中心遇到了刚把牛出手的李国良。“今年养了56头,一头牛能剩3000元左右吧。儿子今年结婚,奋斗两年,娶儿媳妇的钱是够了。”

老李一边咧着嘴笑着,一边算着细账,“我贷了30万元,用贷款买的30多个牛犊挣了10万元左右,利息约21,000元,净剩79,000元。”

一年过去了,62笔贷款没有一笔逾期,包括得了大病的刘项宝。

肖洪亮说,我们主动提出要在村头立一块“信用村”的大牌子,桑土营子的乡亲们配得上。

把牛养好,还得把牛卖好。在辽西活畜交易中心办公室里,办公桌旁支了一张简易的木板床。65岁的韩松林已经在这吃住两年了,“村里的家底和牛的销路都在这,我必须经营好。”

2019年1月~10月,农业银行又在桑土营子投放贷款36笔、748.8万元。目前,全部保持零逾期、零不良。

2019-11-29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1598.htm 1 信用村 算“牛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