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于保明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内蒙古锡林郭勒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13.9亿元,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长3844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城乡面貌日新月异。近日,记者就锡林郭勒的发展成就采访了锡林郭勒盟委书记罗虎在。
把握政治方向
着力经济发展
罗虎在表示,新时代锡林郭勒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对标对表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推动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在锡林郭勒草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罗虎在介绍,锡林郭勒在牢牢把握政治方向跟党走的同时,还始终将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主攻现代畜牧业、清洁能源产业和文化旅游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锡盟至山东济南、至江苏泰州2条特高压外送通道实现了“煤从空中走,电送全中国”,大庄园、额尔敦、羊羊牧业等现代肉食品加工企业和中蕴马产业、顺鑫鑫源牧业等产业化项目建成投产,锡林郭勒千里草原风景大道、中国马都核心区建设和元上都遗址5A级景区创建加快推进,新旧动能持续转换,经济发展质效不断提升。
坚持绿色发展
构建生态文明
罗虎在表示,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战略定位和重要要求。
创新管理体制。早在5年前,锡林郭勒就在全区率先成立了专门的生态保护机构。在今年机构改革中,锡林郭勒进一步理顺并强化管理职能,在所有苏木乡镇设立草原生态综合执法中队,构建起条块结合、权责明确、保障有力、权威高效的生态环境管理体制。
完善制度体系。制定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92个政策性文件,将62%的盟域面积划入保护范围,草原、森林、湿地、水域等重要生态资源区全部纳入红线管控。
加强保护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格落实草畜平衡、休牧轮牧禁牧等制度,组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六个百万亩”造林基地、浑善达克200万亩规模化林场、水源地保护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除国家生态补奖资金外,锡林郭勒投入草原生态保护资金39.58亿元。
强化执法监管。建立林业、生态、环保、水利、农牧等多部门协调联动综合执法机制,实行常态化执法检查,不断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水平。
严格责任追究。在全区率先建立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任期考核制度,对旗县市(区)和责任单位实施评分制考核。
以人民为中心
保障改善民生
全盟80%左右的财力用于民生领域,就业创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平安创建水平稳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高质量推进脱贫攻坚,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3.72%下降到2018年的0.63%,5个区贫旗、1个国贫旗摘帽,剩余2个国贫旗今年将摘帽。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大力实施兴边富民工程,13支乌兰牧骑活跃在农村牧区,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大好局面进一步巩固发展。
罗虎在最后说,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一直挂念着草原人民。全盟各族干部群众也始终铭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将按照自治区党委部署要求,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一往无前,一个富裕文明美丽幸福的锡林郭勒将在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