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 健
海外智库学者敏锐地捕捉到新时代中国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决心与信心,也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体察到中国国际影响力和实践感召力进一步提高的事实。海外中国研究展现出的新趋势,对于推进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启示。
一是把握新时代公共外交新机遇,促进传播交流多元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嵌了丰富的外交新思维,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安全等各个维度。相应地,新时代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也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加强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交流合作,推进人大、政协、军队、地方、人民团体等的对外交往”,意在促进交流主体多元化,拓展正式外交范围,发挥二轨外交积极效果。厚植我国发展优势拓展公共外交范围,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是进一步拓宽理论叙事视野,处理好话语传播中“引领与融合”的关系。海外中国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的渐变,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发展实践吸引力和话语体系塑造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贸易开放、基于“一带一路”的金融创新与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已经初步具备了议题引领的能力,相关理念与倡议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在应对西方一些媒体与观察家的片面解读与批判时,在话语叙事上要展现更多的灵活性,正确处理“引领与融合”的辩证关系,回答好西方民众和学者“为什么是中国”的疑问,这既是一个紧要的理论任务,也是讲好中国故事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现实需求。
三是创新专门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提升对外交流合作现代化水平。以劳动外交为例,美国于20世纪70年代由其国务院下属的机构开展劳动外交实践,从冷战时期工人运动到全球化时代供应链治理,劳动外交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方学者对我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努力和成效知之甚少,我国在劳动外交与全球劳动治理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也相对薄弱。金砖国家厦门峰会将全球劳动治理合作正式纳入金砖国家合作框架中,为拓展劳动外交打下基础。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要在全球思想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创新推动海外中国学研究,进一步加强学术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的评论指出,以智库为主的国家软实力建设,足以覆盖和支撑一个民族的国家意识和上层建筑,并最终体现出国家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硬实力。所以,加强和完善智库的软实力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软支撑体现硬实力,当然,这个支撑本身绝不能“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