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 政
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明确,到2025年,一批生态环保、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等重大项目建成运行;到2035年,形成更加成熟、更加有效的绿色一体化发展制度体系,全面建设成为示范引领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标杆。
一体化示范区范围包括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同时,选择青浦区金泽镇、朱家角镇,吴江区黎里镇,嘉善县西塘镇、姚庄镇作为一体化示范区的先行启动区,面积约660平方公里。一体化示范区的战略定位是生态优势转化新标杆、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
《总体方案》特别提出,将率先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率先探索区域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制度创新、加快重大改革系统集成和改革试点经验共享共用。
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
一体化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通过一体化示范区的区域协调发展探索,率先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起到做实一小片、协调一大片、引领一整片的作用,更好引领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更好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成果。
《总体方案》明确,将统筹生态、生产、生活三大空间,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不搞集中连片式开发,打造“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集约型”的空间格局,形成“两核、两轴、三组团”的功能布局。
“两核”即环淀山湖区域和虹桥区域。环淀山湖区域作为创新绿核,打造生态、创新、人文融合发展的中心区域。虹桥区域作为动力核,大力提升商务服务能力,聚焦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增强服务长三角、联通国际的重要功能。
“两轴”即沿沪渝高速和通苏嘉高速的两条创新功能轴,重点围绕科技创新,集聚国内外创新要素资源,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生态友好型创新产业集群。
“三组团”即以青浦新城、吴江城区、嘉善新城等节点为支撑的城市功能组团,推动形成层次丰富、功能互补的多中心发展格局。
“生态环境优先”是《总体方案》的“关键词”。为打造生态价值新高地,《总体方案》明确了三方面重点任务。
一是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以太浦河、淀山湖、元荡、汾湖“一河三湖”为重点,大力推进周边及沿岸地区工业点源污染治理、岸线综合整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促进节水减排治污,提升水环境质量,修复水体底部水生动物栖息生态环境,保持一体化示范区水面率稳中有升。实施耕地和水源保护区土壤保护,开展区域土壤污染治理。到2025年,主要水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
二是构建优美和谐的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空间管控,优化城镇与湖荡之间、组团与组团之间的生态空间结构。加强区域生态廊道和自然保护地建设,通过林地绿地、郊野公园、区域绿道串联,提升区域生态环境品质,构建以水为脉、林田共生、城绿相依的自然格局。到2025年,绿化覆盖率达到42%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0%。
三是建设著名文化生态湖区。以淀山湖等湖泊为关键节点完善区域水利发展布局,提升淀山湖、元荡、汾湖沿线生态品质,贯通环湖岸线,打造一体化的环湖生态景观廊道和慢行交通系统。到2025年,一体化示范区骨干绿道达到500公里以上。推动湖区水乡古镇文化休闲和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形成文化休闲生态战略新空间。
先行区迈出功能布局探索第一步
“要把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摆在优先位置,坚持绿色发展、集约节约发展,加快探索生态友好型高质量发展新模式,为长三角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路径和提供示范。”为实现《总体方案》所提出的这一目标,先行启动区应运而生。
先行启动区将着力构建“十字走廊引领、空间复合渗透、人文创新融合、立体网络支撑”的功能布局,严格控制开发强度,蓝绿空间占比不低于75%,规划建设用地不超过现有总规模。
十字走廊引领,重点是以水为脉,保护水生态、提升水品质、做好水文章,打造绿色人文和创新功能两条走廊。南北向人文走廊,以湖荡水系资源为依托,串联金泽、西塘古镇,形成绿色人文纽带。东西向创新走廊,以西岑科创中心、汾湖高新区和高铁科创新城等为发展组团,形成蓝色创新珠链。
空间复合渗透,围绕朱家角、金泽、黎里、西塘、姚庄等小镇,塑造若干高品质宜居宜业宜游的人居空间,体现城镇空间、乡村空间、生态空间、创新空间的复合发展和融合渗透。
人文创新融合,依托古镇群落和风貌区组团,融入创新创意基因,构建更富魅力、彰显特色的江南水乡文化景观风貌。
立体网络支撑,构建以蓝网、绿网、交通网、信息网为支撑的空间网络。以蓝色网络彰显江南水乡河网湖荡密布特色,以绿色网络锚固开发边界,以多模式交通网络带动城镇和功能区发展,以高速泛在的信息网络促进智慧高效发展。
《总体方案》明确,到2025年,一批生态环保、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等重大项目建成运行,先行启动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生态友好型产业创新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宜居等方面的显示度明显提升,一体化示范区主要功能框架基本形成,生态质量明显提升,一体化制度创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经验,重大改革系统集成释放红利,示范引领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作用初步发挥。
到2035年,形成更加成熟、更加有效的绿色一体化发展制度体系,全面建设成为示范引领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标杆。
以制度创新力促一体化发展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不仅率先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更将率先探索区域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制度创新。《总体方案》聚焦规划管理、生态保护、土地管理、要素流动、财税分享、公共服务、公共信用等方面,探索建立有效管用的一体化发展新机制,为长三角地区全面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
探索建立统一编制、联合报批、共同实施的规划管理体制。建立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现“一个平台”管规划实施。逐级落实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城镇开发边界和文化保护控制线,建立覆盖一体化示范区全域的“四线”管控体系。同时,推进一体化示范区各级各类规划成果统筹衔接、管理信息互通共享。
探索统一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快建立统一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和主要水体生态管控制度;探索生态治理新机制,以共建共享、受益者补偿和损害者赔偿为原则,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探索跨区域统筹土地指标、盘活空间资源的土地管理机制。建立统一的建设用地指标管理机制、存量土地盘活机制并建立建设用地收储和出让统一管理机制。在一体化示范区率先探索执行统一绩效标准和资源利用效率标准的土地利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
此外,还需要探索项目跨区域一体化管理服务机制;探索促进各类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的制度安排;探索跨区域投入共担、利益共享的财税分享管理制度;建立统一的公共信用管理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