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正阳
刚刚在上海落下大幕的第二届进博会凝聚了无数耀眼的时刻,但高光之一便是科学、精准、高效的上海志愿服务,6000多名“小叶子”为这场盛事留下了“最青春的力量”。
这股“最青春的力量”也成为衡量这座城市文明程度之一的标志。在申城,从禁放烟花爆竹到生活垃圾分类,举凡社会治理重大事件,都少不了志愿者辛勤付出。日前,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表决通过修改《上海市志愿服务条例》的决定,规定上海市将建立志愿服务领域信用信息归集机制,有关部门应当将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或者受到表彰、奖励的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信息向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归集,依法给予信用激励。
事实上,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团体,志愿服务“信用激励”所能产生的影响都是正向的,将激励更多人参与志愿服务,奉献他人和社会。所以,“为奉献者奉献”才成了全球公认的志愿者“激励原则”。
“志愿服务作为一种有着正向激励性质的诚信信息,应成为信用体系中正向激励的有益补充,将在信用惠民、增强公民信用的获得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山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刘致福表示,通过信用体系的激励引导,引领全社会树立更加坚定、正向、积极的价值取向,必将进一步激励志愿者的服务热情,推进常态化、制度化、可持续的志愿服务体系构建。
《法制日报》发表的评论也对“依法给予志愿者信用激励”这一规定点赞:虽然志愿服务是无偿地为他人提供服务和物质帮助的一种自愿行为,但志愿服务者也需要社会的关注、理解和支持。否则,志愿者看不到社会的关注和激励,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减弱,志愿服务活动也就会逐渐减少或大打折扣。毋庸置疑,试水志愿服务信用激励计划,是对志愿服务的认同与褒奖,为其注入了持续的精神动力,照亮了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未来。
中国文明网同样认为,以信用激励志愿服务,极大地提高了志愿者积极参与的热情和动力,为志愿服务的长久发展输入源源不断的人力。对优秀志愿者给予信用激励,有助于在全社会弘扬文明新风,激发社会互助合作,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这一探索值得其他地区借鉴。
志愿服务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诚实守信是每个人在社会上的安身立命之本。让志愿服务和信用激励携手同行,为奉献者奉献,将促进志愿服务活动“行”胜于“言”,进一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华大地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