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丁书斌
□ 熊文婷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和魂。近年来,湖北省天门市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契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立足镇村实际,号召能人回归,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全域旅游、产业融合等,推动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带领农户增收致富。
明晰产业布局
筑牢乡村振兴“支撑点”
泉堰村是天门市皂市镇产业融合代表性村庄之一,针对该区域丘陵地区供水条件差的实际,按照强基础、调结构、建平台、创特色的思路,大力发展避灾农业和特色农业。瞄准“天北四季瓜果”的发展定位,依托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北京中自控有限公司在泉堰村流转土地500亩,培育无公害大棚果蔬产业,就近吸纳本村70余人务工,人均年收入达3万余元。新规划打造圣女果等精品林果基地300余亩,栽植黄桃2000余棵,特色瓜果规模进一步扩大。
该村充分发挥文旅资源优势,依托《皂市镇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紧扣“一廊两轴、一主两副、四区十点”的规划布局,打造“花舞泉堰”升级版。
北京中自控有限公司投资的占地5000亩的4A级长寿山生态度假小镇、广州泉水湾生态产业园等项目在泉堰相继落地。计划投资540万元建设“湘西风情小木屋”18个,目前已建成5个。改造提升村内10处泉水池及350亩天然水库,做活做足“水”文章。
同时,该镇现代物流平稳起步。建成占地20,000平方米,由汽车配件城、仓储区、大型停车场组成的泉堰汽车物流园,引进落户三邦物流、豪鼎汽车服务和顺安汽运等3家企业,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打造了新的增长点。
皂市镇上付村辖15个村民小组,共2580人,耕地面积2800亩。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该村乘东风,顺大势,抓机遇,强化产业支撑,补齐经济“短板”,着力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该村依托村辖高新技术产业园,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扩大经济总量注入新动能。目前已落户天明新能源、浙江锌水源、旭瑞机械等13家企业,年产值可达9000余万元,可解决村1500人就业问题。
引进新坤农业合作社,在地势低,水源好的地段发展稻虾连作产业,目前已流转土地500亩,初步形成规模种养。引进浙江蓝美集团,在地势较高的1组发展蓝莓种植示范基地,目前已与其达成300亩初步意向。
积极打造农旅融合项目。引进湖北富家山生态公寓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田园综合体,该项目总投资1亿元,规划用地600亩。已完成了项目区的绿化和道路排水工程;生态观光、农家乐已开业迎宾;独体生态康居、康养公寓正在加紧建设之中。
感召能人回归
“农业+N”回报桑梓
湖北天海龙现代农业集团(以下简称“天海龙”)是一家能人回乡民营企业。2012年,董事长彭文平怀着浓浓的乡情,投资4亿多元,兴办了以“现代农业”“休闲旅游”“通用航空”三大板块为主的现代农业集团。近几年来,集团及所属单位先后被评为“全国农业合作社示范社”“全国百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湖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第一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单位”等。
彭文平是麻洋镇邱湾村人,少小离家,经过多年的打拼,积累了一些财富,并当选为武汉天门商会执行会长。“越是在外闯荡,越发感受乡情的浓烈。”彭文平说,“能够参与建设家乡,为乡邻们做一点事,才更能实现人生价值。”
思路决定出路。彭文平走出国门,先后到丹麦、瑞典、日本等国家学习考察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并邀请专业团队,制定了4.4万亩的天海龙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总体规划。
经过近7年的努力,天海龙已逐渐形成了有机农业、通用航空、休闲旅游三大优势主导产业板块。
目前的天海龙,田成方、沟渠通、道路畅,有机稻种植面积达4万多亩;智能育秧工厂、温室大棚和智能化连栋温室栽培有机蔬菜大棚,农作物长势喜人;万亩稻虾共作示范基地一望无涯,雄伟壮观。
天海龙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中国科学院水生所等大学和科研所积极合作,推广稻虾共作、喷洒生物肥料、引入酵素纳米硒等现代科技技术,从改良土壤、生物防治、控制水污染等多方着手,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实施有机绿色种植。
同时,还设立了3个农产品直销网点,开通了融e购、微信商城、淘宝企业店铺、中百商铺等多家电商平台旗舰店,并开发了一款现实版“开心农场”应用系统,不断扩大天海龙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仅有机大米一项,累计销售1.3亿元,其中电商平台销售收入达2360万元。
近年来,天海龙把拓展休闲旅游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实抓实干,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投资2.7亿元的科龙岛景区已对外开放营业,主要项目有餐饮、住宿、游船、网红桥、酒吧、儿童乐园、低空旅游、国民教育、瓜果采摘、休闲垂钓、农耕文化等。整个景区按三期规划筹建,现已完成第一期海龙岛旅游接待中心。第二期规划以打造美丽乡村为重点,创建国际体育小镇。其中包含户外拓展训练营,主要针对学生教育训练拓展、社群组织培训拓展,商业、企业激励拓展服务;并建有斗兽竞技场、马术俱乐部、水上闯关竞技赛、国际龙舟比赛场、体育服务中心等。第三期规划打造国际旅游康养中心,其中包含康养、医疗、度假、会议、餐宿、购物等;体验自助采摘、开心农场认领、自助式加工鲜榨汁等,打造综合性的主题乐园。
同时,天海龙积极响应政府精准扶贫的战略决策,以合作社为平台,多举措带领农户脱贫致富:通过流转贫困户土地,带动贫困户年增收30,000余元;采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带动56户贫困户年均增收5000元;提供劳务岗位帮扶脱贫;利用现有的科研大楼、育秧工厂、联栋温棚,聘请农业专家对115户贫困户进行现场授课,讲解、传授种植技术,提高贫困户收益;帮助建设村级基础设施,投资近300万元在邱湾村开展沟渠疏洗、道路硬化、植树造林等公益事业建设,完善周边乡村“小农水”等基础设施。同时积极参与湖北省“千企帮千村,脱贫奔小康”精准扶贫行动,计划投资500万元帮扶重点贫困村朝阳村,其中200万元开展特色产业帮扶、就业帮扶,200万元用于公益项目帮扶,100 万元帮助解决生产生活实际困难,加快村级致富步伐。
在天门黄潭镇七屋岭村,记者采访了天门市三军菊花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三军。张三军是七屋岭村人,特别钟爱菊花。在武汉创业的10年里,也从来没有间断收集稀有品种,研发新品种。2015年,他回乡创办三军菊花种植专业合作社,投资1400多万元,流转土地200余亩,建成162个大棚、250吨冷库、2500m3蓄水池、6000盏补光灯、4000条喷灌带等生产设施,带领社员发展菊花产业。
其培育的“紫龙献爪”“紫十八”分别荣获2014年、2015年全省菊花擂台赛“花王”及“状元”称号。通过杂交培育,优选菊花新品种800余种,截至目前,菊花园发展到拥有食用、药用、观赏菊达2000多个品种,在菊花培育领域声名远播。合作社产值已达1200余万元,吸纳26名贫困劳动力就业,土地流转租金加上合作社务工薪酬,人均增收8000余元。合作社在2016年被评为全市“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2017年成为全市首家返乡农民工创业基地。
在菊花产业带动下,知青农庄、花海乐园、民俗建设三大版块的休闲旅游已初具雏形,一栋现代化联动智能大棚已初见规模。
张三军种菊种出了一片美丽的天空。他的花样事业正如日中天。安徽、甘肃、上海、武汉等地客商纷纷前来订货。他计划扩大种植规模,明年争取达到1000亩,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167万天门人以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在天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立足长远,真抓实干,为把天门建设成为“城市美、产业强、生态好、民生优”的现代化宜居宜业之城奉献满腔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