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科教观察

勇啃控辍保学“硬骨头”

四川采取精准摸排、强化保障、多元化劝返、分类复学等措施,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三免一补”等政策,凉山彝族自治州因贫失学问题基本解决

□ 倪 秀

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2月在凉山视察时指出,最重要的,教育必须跟上,决不能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我们要用教育之光去点亮每个孩子的梦想。”四川省把凉山彝族自治州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这块教育脱贫攻坚的“硬骨头”,确定为“厅长突破项目”。

“有效减少存量,严格控制增量,确保不让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户适龄子女失辍学,逐步把适龄儿童少年辍学率降到最低水平”是四川“厅长突破项目”预期目标。为此,四川采取精准摸排、强化保障、多元化劝返、分类复学等措施,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三免一补”等政策,因贫失学问题基本解决。为确保凉山贫困家庭子女全部劝返回校,直面失学辍学问题“自揭盖子”,暗访督查到校到村到户,精准施策,全面整改。同时,启动“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因过不了“语言关”而厌学辍学问题也得到有效解决。

彝家女孩成“推普小天使”

——学前学会普通话,打通入学语言关

“我家住在大山里,爷爷却说要移山,小推车,轱辘架,嘎吱嘎吱移大山。”

一阵清脆的童声从凉山州会理县小黑箐镇茨竹村幼教点教室传出来,彝族女孩肖琼正和小朋友们一起表演《愚公移山》的情景剧,可爱的肖琼被大家称为“推普小天使”。

看着落落大方、发音标准的肖琼,幼教点辅导员陶国玉、倪芳瑶介绍说,肖琼在来幼教点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普通话,家里的爸爸妈妈和其他长辈沟通用的都是彝语。

而这样的情况,在当地却是普遍现象。两位辅导员坚持按“一日活动流程”“每周一计划”“每月一主题”安排,从最简单的发音、日常生活用语和对话入手,通过一年的普通话学习,现在孩子们都能用普通话讲故事唱儿歌。

截至今年6月底,试点范围的学前儿童普通话达标测评合格率达73.5%,经两次测评后,进入义务教育的合格率达99.23%。以茨竹幼教点为例,该幼教点参加测评的29名幼儿,80分~90分的6人,90分以上20人,100分3人。

从去年5月开始,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在凉山州启动“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依托“一村一幼”,围绕“学会普通话,养成好习惯,懂得感恩情”的目标,帮助儿童在学前学会普通话,听懂、会说、敢说、会用普通话,切实帮助凉山儿童在学前阶段过好国家通用语言关,夯实了义务教育的基础,从源头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实施以来,凉山州累计培训辅导员3万余人次,并制定了《凉山州“学前学会普通话”考核细则》《学前学普办督查考核细则》等7项制度,加强幼教点和辅导员管理、督查、考核,切实保障儿童在校时间和保教质量。自主编印的《索玛花儿开,朵朵放光彩》辅导员教育征文案例集等成果,还在全国第21届推普周进行了现场展示。

目前,此项行动已覆盖凉山州所有幼教点和幼儿园,并扩展到了小凉山彝区,预计到2020年,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将惠及学前幼儿50万人。

一场跨越3400公里的劝返之旅

——控辍保学“一个都不能少”

会东县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南端,库尔勒市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两地相距3400公里。据统计,每年会东县有5000余人前往新疆务工,其中以库尔勒为中心的巴州地区最多。

今年6月,会东县拉马乡政府排查出有13名儿童因随父母远赴库尔勒务工导致失学,随后成立“护苗行动”小组,付兴奎、沙文军、付你补3名基层干部开启了一场跨越3400公里的劝返之旅。

“您好!您是兰兰的父亲吧?我们来接您的孩子回家上学。”工作组成员根据位置定位找到了兰兰父母务工所在工厂,兰兰的父母既惊讶又感动,兰兰却很不愿再上学。

这是一个懂事的女孩。原来,兰兰不想回乡是不想让父母因为她上学增添负担。工作组成员向兰兰和其父母耐心细致地解释义务教育法、国家资助政策,当兰兰明白上学读书不会增加家庭负担后,终于答应回乡重返校园。

“好在新疆那个季节昼长夜短,晚上11点才天黑,让我们有比较宽裕的时间四处寻找孩子。”6月17日,在库尔勒市火车站川流不息的人流中,也许没有人会留意到13个孩子上火车的一幕,但送站的家长们内心暖流涌动。

“我至今都还记得,当我们带着13个孩子上火车时,家长们那深深的鞠躬。”回想起这次劝返之旅,沙文军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为了13个孩子,跨越3400公里劝返;而为了更多孩子,会东县还在库尔勒设立了该县第一个驻外地农民工党支部、农民工工作站、民族团结工作站。借助站点,能有效联系广大外出在库尔勒务工人员,通过他们提供的信息精准锁定辍学学生的去向,为及时化解失辍学生提供了极大便利。

为抓好控辍保学,四川省以省政府名义在凉山州召开全省控辍保学暨农村学校建设电视电话会议,教育厅成立控辍保学专项工作组,连续出台4个文件,强化控辍保学“五长”责任落实。建立公安户籍、教育学籍比对核查机制和县、乡、村、校“四本”台账,摸清底数。建立控辍保学动态管理系统,实行失学辍学个人信息入库、动态监控、逐一劝返销账。实施“一人一案”,采取学业补偿、集中办班、随班就读等方式,保证辍学学生完成义务教育。截至今年10月24日,凉山州已化解58,441名失辍学生。

2019-11-20 倪 秀 四川采取精准摸排、强化保障、多元化劝返、分类复学等措施,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三免一补”等政策,凉山彝族自治州因贫失学问题基本解决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1117.htm 1 勇啃控辍保学“硬骨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