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题

发挥产业体系优势 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 洪群联

我国是一个同时具备广阔国土、众多人口和庞大经济体量的大国。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建立起涵盖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的完整工业体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2018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份额达28%以上,接近美、日、德三国的总和。门类齐全、独立完整、规模巨大、分工协作的产业体系,既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特征,也是我国参加国际竞争的有利条件,更是我国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机遇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优势。

通过规模范围经济降低成本

重塑产业竞争新优势

成本是保持产业竞争优势最关键、最直接的因素。我国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劳动力、土地、能源、环境等要素的低成本。近年来,我国人口结构发生转折性变化,工资成本持续上涨。2018年,劳动年龄人口降至8.97亿人,从2011年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以来已连续第七年“双降”,就业人口总量也首次出现下降。《福布斯》杂志2017年调查显示,上海、北京、深圳月薪中位数分别达到1135美元、983美元、938美元,不仅高于多数东南亚国家,也接近或高于克罗地亚、立陶宛、拉脱维亚等欧洲国家。此外,土地、能源、物流、税负等综合性生产成本也在快速上涨。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我国必须巩固并重塑产业竞争优势。产业体系的完备性、规模性可以在更大领域、更宽范围内形成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集聚经济,带来成本节约。我国拥有14亿人口,本身就存在一个巨大的市场和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意味着每一个细分的产业部门都能够实现规模化生产和经营。同时,企业在扩大生产和增加产品类别时,由于大规模生产或多样化生产,可以通过大量购买原材料而降低单位购入成本,以及利用企业内部市场合理高效配置资源,对冲成本上涨压力,有利于重塑我国产业竞争优势。

强化内部竞争激励创新

破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困境

长期以来,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关键部件受控于人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心头之痛,中美贸易战加剧这种痛感。例如,我国存储芯片、中高端芯片仍严重依赖进口。在2019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我国大陆地区(不含台湾地区)上榜企业119家,与美国旗鼓相当,但销售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均低于美国企业和全球平均水平。我国上榜企业多为具有国资背景的原材料、工程建筑以及民营房地产企业,像华为这样有核心竞争力的制造业大型企业明显缺乏。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我国必须摆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加强科技创新,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产业体系的完备性和规模性,意味着国内市场可以容纳一批相同类型的企业,彼此之间通过激烈的竞争首先在国内形成一批规模大、有品牌、质量好、创新强的大企业,建立一定市场竞争地位,再参与到全球大市场的竞争中去。实践证明,家电、纺织、服装鞋帽等行业基于庞大国内市场形成内部激烈竞争,成就了如海尔、格力、魏桥、天虹、安踏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它们既是国内市场的排头兵,也是全球市场的领先者。同时,产业体系的完备性和规模性使创新技术容易达到市场化规模化应用的盈亏平点,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推广普及。

培育更加专业化生产要素

提升产业体系协同性

我国产业经济发展仍存在诸多短板,集中表现在:科技创新质量有待提高,支撑转型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亟待加强;融资难融资贵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能效不足;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缺乏且激励机制不足。简而言之,与产业升级所需的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高端要素支撑不够,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与产业链脱节。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我国必须构建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所在。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根基,科技创新是第一驱动力,现代金融是血液,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只有把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组合起来投入到实体经济当中去,才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体系的完备性和规模性,意味着实体经济对科技、人才、资金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也必然要求生产要素不断适应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并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例如,伴随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兴起,我国移动支付这一新型金融服务方式迅猛发展,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居全球首位。随着各类要素专业化水平提高,匹配性程度增强,产业体系的协同性越来越好。

保持经济社会平稳

更好应对外部风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化,与世界经济融合程度不断加强,世界经济的起伏波动都会对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运行造成较大影响。例如,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工业增加值增速一度出现较大幅度下滑。近年来,依托庞大国内市场和完整产业体系,我国逐步转向内需驱动为主的增长模式,2018年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108.6%,其中最终消费贡献达76.2%。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我国必须建立内需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提升经济增长韧性和内生性。产业体系的完备性和规模性,意味着我国完全有条件实现一定程度的经济内循环,从而保证国内经济遇到外部冲击时具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保持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从产业发展看,门类齐全、独立完整、规模巨大的产业体系,可以做到“东方不亮西方亮”。例如,2015年~2016年我国因产能过剩等结构性矛盾导致“四降一升”问题,即便如此,由于产业体系的完备性和规模性,我国经济实现了“减速而不失速”“稳中向好”。从就业看,新技术和新产业发展有效缓解了经济下行带来的就业压力,对冲了部分传统产业、传统企业增长困境产生的“失业风险”,维持了社会稳定。近年来电商、快递等行业吸收大量劳动力就业,就是印证。

高效利用全球要素资源

合作竞争推动高质量发展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凭借低廉的生产要素成本,快速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与世界各国形成紧密的供应链合作关系和经贸往来。在这一过程,我国既为全世界提供大量价廉物美的商品,也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来扩大产业规模和提升产业层次。目前,我国不仅是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服务贸易第二大国,也是使用外资第二大国、对外投资第二大国。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我国必须适应世界经济格局、经贸规则、治理体系的重大调整,深度参与全球规则制定,推动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产业体系的完备性和规模性,有利于提升我国参与全球规则制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更好应对少数国家企图通过主导新的经贸规则和供应链体系对我国产业升级的围堵。目前全球范围已经形成复杂的供应链网络,拥有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使我国做到“一个制造业企业进入中国发展,打半小时电话就能够完成所有配套工作,而在其他国家可能需要半个月”,意味着中国制造在国际上有无可取代的产业链优势,这对外资企业来说无疑很有吸引力的。随着我国全面开放和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我国将在全球范围深度参与供应链不同环节,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产业所)

2019-11-15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1352.htm 1 发挥产业体系优势 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