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宏伟
从2003年配合青海省编制《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到2013年参与《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规划》的审查评估工作,再到2016年7月开启三年援青之行,他与青海完成了从相遇、相识到相知的过程。
他,就是国家发改委援青干部、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二级巡视员宋常青。3年来,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真心融入青海、实干发展青海、倾情奉献青海”的诺言。
近日,记者带着“援青三问”——为什么援青、怎样援青、援青留什么,采访了风趣幽默、快人快语,对青海人文历史、自然地理、经济社会发展如数家珍的宋常青。
为什么援青
一种责任担当,一种人生态度
宋常青,1995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国家发改委,一直从事林业生态建设宏观管理。“缺乏基础工作经验,一直是我的短板。另外,一直从事一个领域,视野不够开阔。”宋常青认为,援青是一种责任担当,更是一种人生态度。
青海究竟是王昌龄笔下的“长云暗雪山”,还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眼中的“地大物博,十分可爱的地方”?宋常青想去看看,同时也可以补齐人生短板。于是,他主动向组织申请,最终成为第三批援青干部中的一员。
宋常青援青的落脚点是西宁,起初被任命为青海省发改委党组成员、农牧处处长;一年半后,他又承担了分管生态文明建设处、地区经济处、循环经济发展处的职责。
初到青海时,有人说,西宁的海拔比北京高了2235米,如果每层楼高3米,在西宁就相当于每天待在750多层的高楼上。不要说工作,从平原地区去高原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对此,宋常青总是乐观地说:“登高才能望远,风景这边独好。”
说起青海的风景,宋常青用“壮美”一词来形容。“拿《青藏高原》这首歌来说,平时听感觉不错,到了青海再听,感觉更不一样,尤其是在乘车途中,一边听一边欣赏着沿途的风景,壮美之情会油然而生。”
青海有着壮丽雄浑的自然风景,也因其独特的高海拔环境,使之成为众所周知的“生命禁区”。宋常青开玩笑说,这里只有两个季节,一个是冬季,一个是大约在冬季。
头晕头痛、呼吸困难、行为迟钝、思维迟缓,甚至胸闷恶心、茶饭不思、夜不能寐……这些状况统称为高原反应,几乎所有到过高海拔地区的人都曾或多或少有所感受。
对于曾在这里工作3年的宋常青而言,这种感受尤为深刻。他告诉记者,在青海“吃不吃一个样,睡不睡一个样”,腹胀和失眠常相伴。提及思维迟缓,宋常青说,在这里作报告或发表意见时,千万别说“我讲四方面意见”之类的话语,最好说“我讲几方面意见”,因为讲完二三点后,脑子已经空白,想不起后面要讲什么了。
怎样援青
业务不仅要干好,还要有创新
“投身青海工作,首先要认识青海、了解青海,让自己的优势与青海的需求相衔接。”谈及如何援青,宋常青说,到青海之初,他认真阅读近几年来的地方政府工作报告、统计年报,了解青海经济社会基本情况、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历史,重点对自己负责的工作领域深入研究,并进行总结,使之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援青工作,干业务是第一位的,不仅要干好,还要有创新,这样才能在工作上赢得主动。要把业务干好,对于宋常青来说并不在话下,可是要有创新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3年的援青工作,他的思考和努力从未停止过。
宋常青到青海的第一年,有计划地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工作,一年内几乎走遍了青海的州县。他把青海基本情况概括为“四大四小”,即国土面积大,适合居住、可供开发利用的面积小;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大,总人口小;资源总量大,开发利用小;财政对中央的依赖程度大,经济总量小。
宋常青称,做好援青工作,具体要做好“四个员”。一是出谋划策,做好领导的参谋员。二是统筹协调,做好规划的编制员。三是强化服务,做好项目的组织员。四是跟踪汇报,做好资金的落实员。
“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农牧业、强化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的支持,成为我的重要工作任务。”宋常青坦言,青海省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仍然是固定资产投资。
推动落实引大济湟西干渠、北干二期和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三个重大水利工程总投资103亿元,投资规模创造了青海水利发展史上的新纪录;落实中央预算内农口投资102.3亿元;研究起草《关于2017年农牧业重点工作思路的汇报》、组织《青海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编制……这些是宋常青在青海3年时间里交出的一份漂亮成绩单。
大家都说“一人援青,全家奉献”。为了援青事业,宋常青常年在外,家庭不能兼顾。援青期间,宋常青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陪女儿一同成长。他深有感触地说,“有家庭的支持至关重要。”
援青留什么
为受援地培养后备干部人才队伍
宋常青深知,青海最大的机遇是政策,最大的价值是生态,最厚的底蕴是资源,最强的动力是改革,最佳的路径是开放,最宝贵的财富是精神。
青海“缺氧却不缺精神”,在青海当地干部身上,这种精神更加耀眼,让人敬佩,让人感动。因为宋常青感受过高寒缺氧,经历过风雪交加,体会过基层干部的不易。他说,他们这些援青干部去之前就知道援青工作时限,面对环境艰苦、工作辛苦、生活清苦的青海高原,咬咬牙就挺过去了,而当地的基层干部要在那奋斗终生。
如何在援青有限时间里创造无限的价值,带着最初援青的问题,宋常青开始总结,这三年来他为青海留下了什么。从日常琐碎的工作中一点一点剥离,他发现,为青海未来10年~20年发展储备一支数量充足、德才兼备的优秀中青年后备干部人才队伍最为关键,将来他们对青海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援青期间,宋常青始终把培养提高受援地干部人才的能力和素养作为工作重点。他以身作则,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创造条件,让年轻人走出去。比如,开会、培训,尽量让熟悉情况的一线干部参加;言传身教,传授方式、方法。比如,改文章,他会讲解,“为什么这样改,我的考虑是什么”……
宋常青时刻提醒自己,平时要注意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这不仅是个人素质的体现,更代表着中央国家机关特别是国家发改委干部的工作风貌。
“人生长度,无法决定。但人生宽度,自己可以去拓展。”宋常青在青海的1100天里,拓展了自己的人生宽度,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在虚心学习和服务群众过程中磨砺了斗志、增长了才干,展示了新时代援青干部的境界和风采。
一次青海行,一生青海情。“援青是一种使命、一种提当、一种奉献,也是一次难得的心灵旅程和人生历练。”回顾援青的经历,宋常青说,虽然感受到艰难与危险共存,孤独与寂寞紧随,思念与愧疚同行,但更为肩负援青使命而自豪,为藏区摆脱贫困而欣慰,为青海人民的质朴热情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