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蔷生
现如今,我国智库与国际的一些智库比较仍有较大区别。排在全球前10名的智库,基本都是由基金会发起,或社会企业出资直接建立的。而国内智库基本都是国有制(政府部门、大学、研究院等)系统的,属于社会企业类的还是比较少。因此,能与社会大众、企业等的诉求和现实紧密结合的,或既有前瞻性、又能务实的相对较少,但这几年已有进步。
另外,这种体制又使得智库的特点难以充分发挥。来自高校、社科院的研究人员既要承担大量的科研学术任务,又要进行一定的智库建言献策调研,而后者的比重越来越高。由于这两类的研究路径、方法及目的等有较大的不同,这些研究人员处于选择的两难境遇。
如何推进中国智库的建设在新时代中能够切实发挥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新使命?一是注重扩大智库系统中现有社会企业类的智库比例。目前的中国社会企业类智库有的是伴随改革开放成立的,有的是在近几年崛起的。这些智库的发起人深知智库咨询工作的社会需求是大量的,社会现实的改变和应对必将也是波澜壮阔的。一批从大学毕业的硕士、博士生,对于知名度较高的社会企业类智库,也是慕名而来。党中央也开始关注社会企业类智库发出的声音。
二是社会企业类智库注重独立性和影响力的培育。由于相对国有体制下智库的强势存在,往往属于民营的社会企业类智库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如何将弱势化为一定优势,这些就是民营性质的社会企业类智库能够弯道超车的空间和领域。
三是政府应积极鼓励和扶持社会企业类智库参与国际交流。国际关系的发展需要智库力量,尤其是社会企业类智库,应积极主动参与国际思想交流。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走出去的企业及在当地发展的项目,背后都有智库活跃的身影。
四是社会企业类智库人才培养和建设的当务之急。社会企业类智库的人才要有职业生涯的统筹考虑,人才结构大致按“三明治”模式:一类是硕士以上的专业人才;二是在政府、企业或研究机构有过一段工作经历,对智库和咨询有能力和感兴趣的人员;三是刚从政府部门退休、身体健康、有一定咨询研究能力和资源的人员等。智库的人才“流通”与“凝固”相结合。尤其是鼓励智库的年轻人通过一定的锻炼,可以到政府部门和社会企业基层挂职,然后再回到智库有更好的发展。智库是个开放型的大平台,鼓励和充分发挥各类有志者在这大平台上长袖善舞。智库内部复合式管理,以思想、业绩和效能进行多维度考核管理。
五是积极探索新型智库建设。我国改革开放最大的经验就是坚持市场机制的确立。经济建设,企业制度,包括国有企业的混合制改造等都倡导走社会主义市场道路。市场是检验发展的主要度衡,智库只有走公司化道路,才能从体制上解决智库的独立性问题。智库理所当然要出思想,而这思想来源于社会,也服务于社会。同时,一流的智库也必定在国家政策和外交决策等方面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作者系民进上海市委智库特聘专家、上海福卡智库特聘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