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晓渊
高建新并不是一名中医,但与中医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仁济临床干细胞研究中心肿瘤发生与免疫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和中心特聘教授,是一名以现代科学技术探索人类干细胞、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的科学家。
问:您是一位从事免疫研究30余年的科学家,是什么触动您研发“元空”营养素这款系列产品的?
答:这与我的医学研究和实践经历有关,也是水到渠成。我在1976年上赤脚医生培训班的时候,就开始接触中、西医。那时,经常目睹辛苦劳作的社员遭受种种慢性病折磨,但西医无有效药物根治疾病的情况。所幸大队卫生室有一位年过80岁的老中医,坚持天天坐诊,为乡亲们纾解病痛。耳濡目染,让我对中医产生了既好奇又排斥的心理:好奇的是许多西医无法医治的慢性病被老中医治好了,排斥的是苦涩的汤药和复杂的熬制方法。作为一个医学初学者,几乎无法理解中医的理论和方剂的治病机理。后来上大学学医,虽有中医课程,但也是以西医为主。在临床实习阶段,再次让我体会到中医的神奇作用。住医院的内科病人,患慢性病的居多,利用中医药调理均能收获很好的疗效。学医早期让我有机会接触和实践中西医,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到传统中医的神奇,从那时开始我就被中医的治疗效果所吸引,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不断地研究和实践。
我在国外留学多年,对免疫和疾病的关系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认识到中医理论对整体解决医疗困境的指导意义。要攻克一些疑难杂症,需要从传统的中医学里汲取知识。后来我成为一名医学科研工作者,研究干细胞与肿瘤发生及与免疫的关系,了解了一个正常细胞转化为肿瘤干细胞及其致病的机制,认识到肿瘤的发生发展与各种慢性炎症使人体长期处于亚健康或慢病状态有关。因此,摆脱亚健康和慢病的困扰是维护人体健康的根本保证。长期的科研生涯和年龄增长,自身的亚健康也越来越明显,让我对疾病有了全新的认识:疾病不是如教科书上那样单一存在的,往往是多个器官、多个系统同时出状况。随着年龄增长,亚健康情况越来越严重,我下决心要整体解决自身的亚健康问题。在缺少有效西药的困境下,利用自己长期积累的中、西医知识,把中医的“气”与现代医学的“生命营养素”进行比较,发现“气”的实质就是“生命营养素”。自古以来,中医对“气”有深刻了解,认为是生命之源,也是逆转亚健康的重要元素。因此,蒐集中医经典方中具有补气功效、可食用的并被现代科技证实富含细胞生命营养素的药食同源药材,按照“平衡阴阳,调和气血,除寒祛湿,固本培元”的原则组方,当作食材服用。为了避免煎煮喝汤药的辛苦,满足“全面营养、整体健康”的要求,采用低温烘焙的方法,并加入五谷杂粮和坚果,碾磨制成可口的代餐粉,并取名“元空植物复合营养粉”。由于它出乎意料的效果,经过几年的体验后,我们于2015年成立了“上海元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元空植物复合营养粉”,把它推向市场,造福百姓。
“元空”的原材料来自植物的根茎叶籽,它是由多种天然杂粮、坚果和食药同源的名贵植物如枸杞、黄精、茯苓、酸枣仁、亚麻籽、葡萄籽等二十几种原料组成的“多样化全植物”类科学食养品。这种天然营养粉除含有广为人知的水、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矿物质、膳食纤维和维生素外,还含有大量一般不为人知、但为细胞代谢和功能正常运行所必需的植物化合物,以便极大限度地补充人体所需各种生命营养素,保证服用者摄入足量必需生命营养素。由于“元空”保留了“全植物营养”,不但保留了“植物萃取物”或“植物有效成分”等利于人体健康的元素,而且提供了维持生命周期健康所必需的生命营养素。
问:现阶段您的研究方向有哪些?
答:医学研究,无论走到哪儿,对象一定是人和疾病。如何让人不生病、少生病,病而易愈一直是我们的研究大方向。目前,我们研究的重点还是“肿瘤发生发展与免疫消长机制及在临床的应用”,同时,尝试创立“养医合一”的新型医疗模式。利用我们在研究肿瘤干细胞和免疫消长关系中发现的机制,引入“科学食养”概念,创立科学食养和免疫治疗相结合的疾病防治新方法,即养医合一,防治未病。
问:您怎么看待未来中医的发展?
答:自上世纪50年代起,中国医学界在毛主席中西医结合的新医学观点的启发下,结合国情,展开西医学中医的培训,一批具有中西医结合技能的新型医生在医疗实践中创立许多新疗法,挽救了一大批濒于死亡边缘的疑难病患。
新医学的目标是什么?这是首先要科学回答的问题。未来医学的目标不仅仅是治病,更重要的是培养“上医”,防治“未病”,有效地维护生命周期的整体健康。《黄帝内经》早已提出上医、中医和下医的概念: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上医治未病”,食物味色,聚其精气,食补胜于药补;就是食养为主,重在预防。“中医治欲病”,以药物味性疗之,调其阴阳,就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患于未然。“下医治已病”,治疗重症,以毒攻毒救其命也亡其命也。中医讲究“药食同源”,就是注重治“未病、欲病”。与西医不同,中医对“未病、欲病和已病”两千年前就有了清醒的认识和实践,只是在医疗实践中,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也相对偏重于治“已病”,由于中医超前的医学理论,相对滞后的医疗手段,反而导致中医在近代治“已病”方面被西医超越,造成了西医在各方面都优于中医的假象,严重阻碍了中医的现代化进程。百年前治“已病”的西医强势进入中国后,中医很快处于“劣势”,特别是中药剂型几千年一直以汤药为主,在服用简单、见效快的西药剂型面前,失去了竞争优势。如今,人类对健康的需求有了清醒的认识,由于西医难以克服的缺陷,呼唤新医学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因此,未来医学将以追求“生命周期整体健康”为目的,需要能够有效地治疗“未病”“欲病”和疑难“已病”的新技能,这方面,中医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未病”的本质就是机体细胞功能问题。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功能单位,具有自主、自律和协同的特点。这些功能的维持有赖于自身的信号传导网络,维持这些网络的正常运转则需要不断补充来自大自然的精微物质,即“气”或生命营养素。营养素的缺乏和失衡会导致细胞功能衰退和老化,表现为各种炎症,发展为各种慢性疾病。通过食疗养生可以维持、改善细胞功能,防止疾病的发生或进展,达到防治“未病”“欲病”和“已病”的目的。
要维持生命周期的健康,需要“上医、中医和下医”的密切配合。中医从《黄帝内经》起就十分注重上医,维护健康以养生为主,兼具防治“未病、欲病和下病”。
因此,未来医学发展离不开传统中医学,尤其几千年中医药的临床经验和理论,其经典古方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超越了来自小动物的实验结论,临床效果显著,且可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进一步验证和发展。未来新医学将是日常生活化的以“食药同源,养医相融”为主,以临床治疗为辅。应用现代科技,中医将会有适合可用的基本处方,固本培元,在此基础上的辨证施治将融合中、西医药和技能“精准”对症治疗。
健康中国,离我们到底有多远,值得每一个关爱自身的人深思。大健康战略无论多么宏大深远,有效地“防未病治已病”是维持“生命周期健康”的关键。我们希望对接国家“大健康”战略。让人们远离亚健康,实现全民健康,实现医学工作者的终极理想。这,就是我作为一名医学研究者对生命的态度。
(本版配图由上海元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