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视角

从“泼墨挥洒”到“工笔画”

成都打开城市竞争新维度,将美丽宜居落实到可触摸的最前沿

□ 余沁芸

进入城镇化后期,成都谋求城市转型发展。

城市,人和资源在有限空间的高度聚集与协同。城市转型的宏观战略,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微观单元。日前,成都市发布全国首个市级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总体规划。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泼墨挥洒”之后,把功夫落在细致描摹的“工笔画”上,这是成都在城市竞争力的比赛中,找到的新维度。

以宏观操盘布局微观社区

数据显示,成都每年新增常住人口超过50万,万人以上商品房小区达到255个。城市飞速发展的同时,社会治理难度不断增大,城市管理服务水平难以跟上城市发展脚步。

4357个城乡社区(村)各自发力,但单凭社区本身难以达到统筹治理的效果。社区工作“九龙治水”的困局,也让社区治理效率一直不高。

“基层社区是直接接触市民的基本单元,工作千头万绪。但他们并不具备统筹协调和宏观规划的能力。”成都市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正是抓住这样各自为政和治理“碎片化”的痛点,把社区工作提升到城市层面来统筹。

早在2017年,成都率先在市和区(市)县两级党委序列设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专责统揽负责做好社区发展治理工作,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探索。而日前发布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总体规划,计划了从当下到2050年社区发展治理步骤,每一步,都与成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深度契合。

为此,成都还将对全市社区进行优化调整,整体数量计划从当前的4357个变为3900个~4200个。将不同类型社区适宜的空间规模,与现状社区规模比对评估,提出有条件合并、现状保留、有条件拆分3大优化措施。成都市委社治委副主任郑志谈道,这正是与成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

宏观规划被落实落细在基本单元,而最微小的城市细胞,跟上了城市发展的方向和节奏,此次发布的规划正是将二者同步。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所有单元的同频共振才能迸发出最强劲的动力。

以商业逻辑推动空间运营

社区是城市的最小细胞,只有细胞鲜活了,城市才会更有活力。

“新时代的社区,最重要是整合资源,充分地动员群众,聚焦民生,解决老百姓最迫切最关注的问题。”天府新区安公社区党委书记张彪认为。

成华区和美社区正在以社区综合体作为15分钟生活圈的圆心,积极引入“创女时代”、顾连医疗等社会企业来运营社区综合体,还构建了“社区合伙人”商企联盟,致力于整合社区商企资源共建联用。越来越多的新消费场景正在以市民消费需求为导向出现在社区中。“O2O+社区”商业模式、底商入驻、社区便利店,社区生活越来越便捷化、品质化。

正如安公社区和和美社区,成都很多社区已经开始探索将商业逻辑注入社区空间运营,鼓励更多主体加入,吸纳更多市场化手段,营造更多社区消费新场景。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总体规划的发布,或许将成为进一步激发社区活力的契机。

例如在城镇化社区产业场景的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打造“全龄全时”的社区消费,发展“O2O+社区”、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等,引入“24小时不打烊”的药店、餐饮店、便利店,实施“服务到家”计划。越来越多样化的场景出现在社区,意味着人们有更多选择生活的方式。不仅是激活了更多经济发展的因子,城市的包容、个体的接纳,成都的城市气质真正延伸到了生活的最前沿。

以人为本回应美好生活

城市与居民生息与共,它的呼吸吐纳,关系着每位居民的美好生活。以人为本,是此次发布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总体规划中最重的词。人的感受、人的需求、人的发展被作为了规划的出发点。

城市治理从政府视角转变为以人为本,是要给城市更多生活的底色,将生活加入城市品牌之中,将美丽宜居落实到可触摸的最前沿。

以人为本,就是全市4357个城乡社区不能搞一刀切的治理,而是以人群结构、形态功能、产业基础等要素特征,根据城乡形态、主导功能,将全市城乡社区划分为产业社区、城镇社区、乡村社区3大类型,并根据社区的特定空间特征和社会生活特质进行二次细分,形成园区型社区、楼宇型社区、老旧社区、新兴社区、国际化社区、自然村落等典型社区类别体系。

根据分类而相应提出的7大场景,依照社区类型的不同,一一对照了对未来生活的愿景。“例如,针对青年人聚集的社区,提供时尚活力的青年服务,包括建设年轻化社区运动空间、多样化青年社交空间。”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潇介绍,又如在产业社区中,针对就业人群在住房问题上的痛点,规划将以“职住平衡”为目标推动配置适宜比例的住宅、人才公寓、宿舍、公租房等居住空间,设立共享会客厅、共享娱乐空间、共享洗衣房、共享厨房等。

2019-11-07 余沁芸 成都打开城市竞争新维度,将美丽宜居落实到可触摸的最前沿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0604.htm 1 从“泼墨挥洒”到“工笔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