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晓峰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对“三农”工作纲领性部署时,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它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毫无疑问,这就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遵循,是“三农”工作的目标和方向。
民族复兴既包括城市高质量发展,也包括乡村振兴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促进农业农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复兴既包括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也包括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事关我国能否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差别、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近几十年的工业化、城镇化中,城市快速发展,但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在三大差距中,城乡差距最大,是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矛盾。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促进乡村振兴,是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短板的需要,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增强我国发展后劲的需要,也是促进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需要。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做出的重大战略选择,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
乡村振兴是加快农业农村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促进农业农村进一步发展,必须加快转型升级,实施全面振兴。通过深化农村改革,扩大农村开放来“聚人气”“聚财气”,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现代要素更多流向农业农村,农业才能够成为有奔头有活力的产业,农民才能够成为令人羡慕的体面职业,农村才能够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农业农村发展才能够打开广阔的空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的内在要求。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广大农民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但我国农业生产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竞争力弱,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部分农村地区面貌仍旧落后;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三留守”现象明显,“谁来种地”问题严峻;农业生产利润不高,机械化率较低,农民收入增长乏力等问题仍很突出。因此,需坚持问题导向,调整工作重心,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新动能。
乡村振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农耕文明的迫切需要。中华民族五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史,占主体地位的是农耕文明史。乡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和主要传承载体,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之所在。新时代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赋予农耕文明以丰富的时代内涵,实现创新性发展,不仅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而且有利于涵养中华民族精神品格,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对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打破制约城乡要素相互流动的藩篱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这5句话20个字,用词不多,但内涵丰富。实现乡村振兴,在产业发展上,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与乡村资源禀赋相适应、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新体系,实现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在生态建设上,需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群众关切,不断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和生态产品供给,实现农业发展、生态协调、环境改善相互融合与统一;在文明传承上,需着力打通农村文脉,保护好乡村优秀文化遗产,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使传统农耕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在社会进步上,需积极促进现代治理手段与传统治理资源相结合,建立起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乡村建设和发展新机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更加注意实现农村产业的大升级、生态环境的大保护、农耕文明的大发扬、农村社会的大进步。需充分认识到,乡村振兴战略,是新发展理念在农业农村工作的全面贯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时代中国农业的创新实践。
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现阶段,乡村也充满了机遇,对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在不断加大。一方面是市场的力量。市场是根据稀缺性来配置资源的。居民收入提高后,对农产品和农业的生态、社会、文化、休闲等多功能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产业发展提升的空间被打开。而且,农村较低的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经营成本,以及稳定的劳动力和原料供应等,为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只要开拓思路、创新举措,就能顺势而为地打破制约城乡要素相互流动的藩篱,推进乡村振兴。
(作者单位:成都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