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政企智库

基本形成开放求索、兼容并蓄的国际视野,贴近时代、融入现实的服务意识以及明晰的自我定位与强烈的创新精神

智库建设守正创新须实现“三个统一”

10月24日,首届可持续发展论坛在北京开幕,为期两天的论坛共设五个主题环节,从政府、企业、国际组织和智库及社会组织等主体角度,探讨各方落实2030年议程的行动和经验,并专题研讨“一带一路”与2030年议程协同增效。图为论坛现场。 贾天勇 摄

□ 贺培育 宋春艳

自从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进入建设快车道、发展黄金期。智库界基本形成了开放求索、兼容并蓄的国际视野,贴近时代、融入现实的服务意识以及明晰的自我定位与强烈的创新精神。

坚持中国特色与加强国际视野的统一

中华民族的复兴呼唤广大新型智库提升自身实力、发挥更大作用,智库必须身体力行,做到“坚持中国特色与加强国际视野的统一、坚持基本方法与加强现代学科方法创新的统一、坚持公益属性与加强市场竞争合作的统一”。其中,三个“坚持”是“守正”,广大智库从业者应时刻不忘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三个“加强”是“创新”,广大智库从业者应与时俱进,为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砥砺前行。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这一概念在《意见》中以党和国家文件形式提出,表明了中央对我国智库发展的新认识与新定位。在这一概念中,“中国特色”至少包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对智库的领导、坚持立足中国国情等三个层面的涵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型智库要体现“中国特色”,首先,要坚守主流意识形态,坚持党对智库的领导,坚定不移地做好党和政府的思想库、智囊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其次,特色新型智库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强化问题意识,不断开拓创新。进入新时代,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向纵深发展,中国智库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责任更加重大、使命更加深远。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者,我国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与支持合作,也面对着各国人民对实现美好生活的诸多期待。如何将这些期待科学合理地落地落实,需要新型智库建言献策,以靠谱管用的对策建议,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

当前,我国智库国际影响力正在稳步提升,但提升的速度、深度和广度都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下世界对中国的期待。智库应当在经济全球化视野下审视国内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借鉴国际上其他国家优秀经验,探索解决方案;应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和经验,加强国际传播,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应充分用好共建“一带一路”带来的历史机遇,加强智库之间的国际合作,通过共建智库联盟和合作网络推出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赢得更多国际理解与支持。因此,未来的新型智库建设,必须把“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参与国际对话与交流中增强智库实力,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

坚持基本方法与加强现代学科方法创新的统一

特色新型智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要求研究者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端正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指导智库研究,一方面要求智库坚持已经受实践检验的基本方法,加强调查研究,强化问题意识,把握客观实际,为化解全面深化改革中遇到的矛盾和障碍积极建言献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智库要切实履行为党中央科学决策贡献智慧的职责,就必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开展调查、了解情况。既要调查,也要研究;既要到工作局面好、发展水平高的地方去寻找线索、总结经验,也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发现隐患、研究问题。

当前,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智库专家审视问题得以更加深入、更加迅捷、更加全面。通过大数据平台,智库研究者能够对人们社会生活轨迹产生的实时数据进行相关分析,从而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挖掘出问题的深层本质,更加全面、更加客观地分析存在或潜在的问题;智库研究的方法也不再局限于实地调查、访谈、头脑风暴、推理研判等传统方式,还可利用大数据平台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将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计算科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引入政策研究之中。

此类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可以使调研数据更加真实,预测结果更为准确,揭示出的人类社会行为发生规律更趋客观;与此同时,应用大数据手段,智库还可以对决策实施过程进行长期、动态、多维度的监测,实时收集人民群众对政策效果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政策制定和执行中出现的偏差,从而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

坚持公益属性与加强市场竞争合作的统一

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服务于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健全中国特色决策支撑体系;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体系;服务于提升国家软实力,面向世界树立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形象。因此,按照《意见》规定,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体制,切实加强对智库建设工作的领导;强化政府在智库发展规划、政策法规、统筹协调等方面的宏观指导责任,创新管理方式,形成既能把握正确方向,又有利于激发智库活力的管理体制。

与此相适应,中国智库建设体现出鲜明的公益服务导向和非营利机构属性,智库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管理与指导。实践证明,这样的制度安排适合中国国情,有利于智库更好地获取决策需求信息、拓展决策对接渠道、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从而提升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水平,更好发挥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等功能。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发展,必然要在党管智库、政府指导、公益属性的轨道上进行,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为宗旨,以政策研究咨询为主攻方向,以完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

据《光明日报》报道,社会智库作为我国蓬勃成长的一支决策服务力量,近年来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由于体制机制灵活、研究独立性强、社会活跃度高、自我宣介意识强等特有优势,一批较有实力与特色的社会智库在国家鼓励与引导下成长起来,获得了发展的良好机遇,成为体制内智库的有益补充,与其他各类智库开展差异化竞争与共赢性合作。

今后的中国智库建设应以此为努力方向,增强活力、释放潜力,完善各类智库运营机制,提高智库辅助决策的整体水平。具体而言,可以引入智库项目招标竞争机制,除涉及国家安全等重大问题的特殊项目外,允许社会智库与体制内智库同台竞争,优胜劣汰;可以积极创新智库管理机制,在人才流转、经费管理、人员考核等方面破除影响智库人才素质提升的现实障碍;可以建立完善标准化评估监督机制,降低政府购买服务的风险;可以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保障社会智库与体制内智库同等享有政府招标信息、决策咨询服务大数据平台等相关资源。

(作者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

2019-10-30 基本形成开放求索、兼容并蓄的国际视野,贴近时代、融入现实的服务意识以及明晰的自我定位与强烈的创新精神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0086.htm 1 智库建设守正创新须实现“三个统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