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关注

创建绿色发展的黔东门户

——贵州省铜仁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贵州印江云上居森林康养基地

万山多彩乡村——大树林村

江口美丽侗寨寨沙

梵净绿茶飘香

□ 本报记者 曾 平

□ 田洪波

铜仁市地处黔湘渝三省接合部、武陵山区腹地,是贵州向东开放的门户和桥头堡,自古有“黔中各郡邑、独美于铜仁”的美誉。铜仁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市、贵州省认定的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是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城市。

党的十八大以来,铜仁市切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发展理念和坚决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要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文件精神,紧贴贵州省对铜仁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的定位,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建立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着力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奋力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在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同时,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

强化统筹联动规划引领

加强生态保护

铜仁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共同担任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发改委,研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年度工作要点和重点领域、重要事项责任分工方案,加强督促检查和调度,形成了横到边、纵到底的工作机制,汇聚了市直部门和区县的工作合力,为深入推进绿色先行示范区创建提供了组织保障。

为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铜仁市近年来编制完成了《铜仁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6-2025)》《铜仁市创建新时代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规划(2017-2020)》《铜仁市生态补偿示范区建设规划》《铜仁市生态文明建设规(2016-2025)》《铜仁市“十三五”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规划》《铜仁市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6-2020)》《铜仁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铜仁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铜仁市汞行业发展规划(2018-2025)》《铜仁市锰行业发展规(2018-2025)》等规划,并衔接配套,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体系,为进一步准确定位、高位引领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工作提供支撑。

铜仁市以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为契机,切实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整治、重金属污染治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工程,积极推进国家土壤污染综合示范区建设,使当地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并持续提升。截至2019年5月底,铜仁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国控点)优良天数比例为88.7%,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4.5%;7个国家“水十条”考核断面优良率为100%,14个省“水十条”考核断面优良率为100%;中心城区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县级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7.1%;全市森林覆盖率预测达64.5%以上。

目前,铜仁市已建自然保护区7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县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湿地公园9个、省级湿地公园1个。建成省级森林公园10个、风景名胜区10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7个,国家级地质公园2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0个。自然保护地面积274,794公顷,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15.26%,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地生态空间网络格局。

铜仁坚持以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绿色铜仁”建设,启动实施通道绿化、裸露山体生态修复治理,大力开展以绿道、绿水、绿城、绿园、绿景、绿村为重点的全域绿化“六绿”三年攻坚行动,森林、水土等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为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发挥了积极作用。16年来,已累计完成“六绿”面积204万亩,实施退耕还林还草113.599万亩,治理石漠化面积541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平381.51方公里,全市森林面积达1623万亩。湿地面积23,260公顷,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1.29%,湿地保护率达46.36%。绿色已成为铜仁的本色,天蓝、水清、地净、山青的美丽铜仁正在逐步实现。

强化绿色发展相关制度建设

铜仁市依托生态环境优势,加快生态产业发展布局。全力推进生态茶、中药材、生态畜牧、蔬果、油茶、食用菌“六大”主导产业发展,已投产茶园达到125万亩、果园总面积达99.7万亩、食用菌生产2.29亿棒/万亩,共创建省级以上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23个。同时,围绕提质增效、绿色改造,积极推动工业转型升级,2018年实施千企改造项目206个。其中,新启动千企改造企业109户项目113个,完成投资127.22亿元。2018年旅游业实现持续“井喷式”增长,旅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48.1%、36.3%。

铜仁市大力开展绿色产品认证,已获地理标志产品14件。其中,梵净山翠峰茶获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为铜仁地区获批的第一件地理标志产品。全市累计有机产品认证企业达105家,有150张认证证书,认证面积7346.71公顷,产量达21,597.668吨、产值34,560.32万元。

截至5月底,贵州省认证行政监管平台显示,铜仁市有机产品认证证书数居全省第二位。

目前,铜仁市完成全市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编制及江口、石阡、印江、沿河四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县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编制,并实施重要生态保护区域红线管理。铜仁市先后制定出台《铜仁市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启动36项行动——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实施方案》《铜仁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奋力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的意见》《铜仁市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任务分工方案》,并按年度制定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工作要点,将各项任务逐项分解,明确责任单位和时限。

同时,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城乡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河长巡河、环保督察、生态环境损害问责,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实体经济三年攻坚行动、节约用水、生态修复,推进“厕所革命”三年行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行动、乌江、沅江水环境综合治理,对生活垃圾分类、乡村振兴等方案进行细化,及时建立相关的工作机制,并大力推动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工作,为铜仁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通过实施《铜仁市生态文明建设(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目标评价考核办法》考核,引导各地各部门,特别是地方党政“一把手”践行绿色发展、推动绿色发展。

铜仁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成效成为具有铜仁特色的“国家标准”。中国·梵净山生态养生综合指数逐步成为全国生态养生“国家标准”。2016年~2018年连续3年发布了中国·梵净山生态养生综合指数,指数主要从生态资源禀赋、健康养生产业、基础设施配套和可持续发展等维度,直观显示泛梵净山地区“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探索实践,为外界深度了解铜仁提供一个全新的窗口。

铜仁市认真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市人大相继出台了《铜仁市锦江河保护条例》《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沿河自治县出台了《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乌江沿岸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为生态环境保护建立了刚性约束。铜仁公检法等机关制定出台了《全市法院环境资源案件审判工作方案》《铜仁市环保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工作机制的通知》《全市公安机关依法严厉打击破坏环境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始终把执法办案作为守住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的基本途径,严厉打击破坏环境和资源的犯罪,将保障依法治理生态环境落到实处。

绿色生活理念促发“绿色铜仁好声音”

铜仁市积极利用各种平台大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引导人民群众树立绿色生活理念,不断发出“绿色铜仁好声音”。近年来,铜仁市举办了生态文明主题论坛、全国生态保护与修复经验交流现场会,展示了铜仁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创建的成果,并连续举办“贵州生态日”系列活动,广泛开展巡河、巡山、巡城、创建新时代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宣传“十进活动”、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万人签名宣誓、世界环境日宣传、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宣传、“世界湿地日”宣传、“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宣传、防洪抢险与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演练等活动,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和共创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的自觉意识。

铜仁积极打造碧江龙舟、万山鼟锣、江口金钱杆、石阡毛龙、印江书法、思南花灯、德江傩戏、沿河土家山歌等特色生态文化品牌,基本形成了“一县一品”的生态文化品牌。全力推进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乡愁馆等文化平台建设,一批弘扬绿色文化的重要平台不断兴起。

铜仁市还举办了中华传统龙舟赛、万山国家风筝节、环梵净山国际自行车邀请赛、梵净山微型马拉松等大型赛事,积极参与多彩贵州网“美丽贵州·美好生活”作品征集,并成为全省参赛和获奖作品最多的市州,多方面多角度展示铜仁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成果;在媒体平台持续优化开设了“生态铜仁·和谐家园”“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坚守两条底线 建设绿色铜仁”“生态文明新观察”“绿色引领 建设‘一区五地’”等各具特色的子栏目,策划推出了《武陵深处见桃源——铜仁市生态文明建设综述》《思南以全域旅游引领绿色发展》《绿色铜仁靓眼 生态铜仁崛起 铜仁市“六绿”攻坚厚植绿色屏障》等主题新闻稿件,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改革报》《中国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流媒体刊发(播)了各类生态文明新闻稿件。

如今,铜仁市提前超额完成了贵州省下达的“十三五”二氧化碳排放、能源消耗强度和总量“双控”目标任务,2017年铜仁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能源消耗和强度“双控”以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考核均位列全省前列,并分别被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和省人民政府全省通报表扬。

铜仁市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满意度不断上升。据省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的通报,铜仁市2017年度生态环境满意度为87.3%,较上年提升了5.25个百分点,位列全省第一名。

铜仁市承办了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8年年会、绿色生态产业—生物技术发展及应用主题论坛、2018中国梵净山生态文明与佛教论坛、2018年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铜仁分论坛、2018梵净山国际天然饮用水博览会、2018首届贵州梵净山国际抹茶文化节,向国内外专家学者及企业宣传展示了铜仁市绿色产业发展成果。

2018年,全国发改系统生态保护与修复经验交流会现场会在铜仁召开,会议展示了铜仁市近年来生态修复取得的成果。近年来,贵州全省100个旅游景区建设暨旅游扶贫现场会、文化产业项目观摩会、小城镇建设大会、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大会、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观摩推进会、“民心党建”工程助推脱贫攻坚理论研讨会等相继在铜仁市召开。

铜仁市编制实施的《铜仁市创建生态补偿示范区规划》荣获国家发改委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市州。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发行了《铜仁市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规划研究》。铜仁市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铜仁市2016年林业生态补偿脱贫实施方案》,凭借“林业生态补偿脱贫”典型案例荣获“中国扶贫·政府创新奖”。

此外,铜仁市江口县成功申报为全国第三个、西南片区首个“碳汇城市”,举办了第七届“绿化祖国·低碳行动”植树节启动仪式暨碳汇城市授牌活动,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向江口县政府正式授牌。

梵净山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3处世界遗产和第13处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石阡佛顶山自然保护区相继在2017年、2018年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大龙经济开发区被工信部列为第八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石阡佛顶山成功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阡鸳鸯湖国家湿地公园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并授牌,碧江、万山长寿湖、江口、思南白鹭湖、德江白果坨、沿河乌江6个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通过国家验收。石阡县先后成功申报命名为“中国温泉之乡”“中国长寿之乡”,江口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思南白鹭湖国家湿地公园荣获首批“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梵净东麓森林康养基地成功入选首批“省级森林康养基地试点”,梵净山、麻阳河、佛顶山等9处被评定为贵州省生态地标,梵净山、佛顶山被评为“中国天然氧吧”。

铜仁市出台《关于在全市开展农村“垃圾兑换银行”试点工作的通知》。江口县快场村的“垃圾兑换超市”入选澳门2019年“澳门国际环保合作发展论坛及展览”贵州馆展示内容,亮相世界舞台,引发现场观众广泛关注。铜仁德江县一中和万山区人民医院成功创建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沿河县官舟中学、玉屏县田坪中学、思南县大坝场中学、石阡县坪山小学等4所学校获得贵州省“绿色学校”称号。

(本文图片由铜仁市发改委提供)

2019-10-17 ——贵州省铜仁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19552.htm 1 创建绿色发展的黔东门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