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视野

贵州大方县“五个平台”助推“三农”发展

□ 本报记者 曾 华

在贵州省探索提出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形式中,农民始终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更是产业革命最直接的受益者。为进一步提升农民综合素质,促进生产生活水平提高,贵州大方县利用“五个平台”引领,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党建引领平台定方向。强化基层党建,“村社一体”合作社覆盖全部行政村,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建立党总支114个、党支部291个、党小组894个。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引导非公企业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既追求经济效益,又兼顾社会效应。非公企业党组织覆盖率达76.81%,34家农业龙头企业党组织覆盖率达87.5%。

沟通服务平台促长效。实行县级领导跟踪服务企业制度,2019年上半年为企业解决事项46件。“一站受理、全程代办、服务到底”代办服务机制为企业、合作社、农户代办事项740件,满意率达100%。大力加强“大方县10万农民技能培训”工作,共开展培训618期,培训农业实用人才50,974人次;推动职校与农业园区、龙头企业联合互动,通过“订单培养”“校企共建”等方式为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共开展培训107期,培训专业技术人才6356人次。

政策扶持平台促发展。出台《大方县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财政奖补办法》,安排专项经费,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龙头企业,获得“贵州名牌产品”“贵州省著名商标”的经营主体,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产品的企业,根据层级的高低,给予8万元~20万元不等的资金奖励。推出13个政策性农险,深化“保险扶贫示范县”改革试点建设,率先在全省实现农户在“家门口”理赔。今年以来共理赔1184.01万元,切实发挥了产业扶贫“稳定器”作用。

产销对接平台稳增长。按照“3+2+N”思路,即天麻、辣椒、大豆三大优势产业,猕猴桃、优质肉牛两大特色产业,茶叶、刺梨、经果林、蔬菜等其他产业,因地制宜选准产业,2019年调减籽粒玉米等传统作物种植面积14.5万亩。用好“对口市场”“内销市场”、电商“三个市场”,建立大方特色农产品直销窗口45家,年销售额达3000余万元;大力开展农校、农企、农超对接,今年以来农校对接采购金额达2000万元,惠及贫困农户4.02万人;出台电商销售农特产品奖补激励机制,共有6家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农产品销售,年销售额达2500万元。

利益共享平台惠民生。出台《大方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工作方案》,通过股份合作联结、订单合同联结、服务协作联结、流转聘用联结等方式,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串联成“命运共同体”。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34家,47家合作社与农业龙头企业进行联结发展,发展社员40,744户110,053人,带动农户53,776户204,349人。

2019-09-20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18775.htm 1 贵州大方县“五个平台”助推“三农”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