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宋若铭 文/图
茶,自古以来便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便是茶。打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发展书卷,从每一页中都可以嗅到茶的清香。说到茶文化,便不得不提到普洱茶,普洱茶被称为“可以喝的古董”。很少有饮料或食品具备普洱茶这种“可饮、可藏”的双重特性。普洱贡茶是中国古代专门进贡皇室供帝王将相享用的茶叶。据记载,普洱茶作为贡茶的一种,从雍正年间开始一直到清王朝灭亡,岁岁入贡,普洱贡茶的制作技艺被国务院及文化和旅游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古普洱府)是茶马古道的出发地,普洱茶的故乡。在云南省普洱市困鹿山下有一位60多岁的彝族老人,执着地守着母亲留下的百亩古茶园,不借助任何机器,固执地依照古法做着他的普洱茶,他追求手艺进步,不因金钱和时间的制约改变自己的意志或做出妥协,只做自己能够认可的工作;他极度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只为做出打动人心的一流产品。这位老人就是普洱茶制作技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代表性传承人、普洱贡茶的传人、普洱茶制作云南首席技师、大国茶匠李兴昌。
作为中国当代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兴昌一直坚信并致力于不断改良制作技术和工艺,提升普洱贡茶的品质和品味,使普洱茶在历经岁月的沉淀中,实现茶与文化的完美交融。李兴昌还被特聘为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基金会普洱茶制作技艺首席顾问,并担任中国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茶叶行业副理事长。
传承 家传手艺世代相传
“一座山、一片茶、一辈子”是这位已经60多岁的彝族老人的真实写照。李兴昌家世代都是普洱贡茶的制作人,这个古法技艺到他这儿已经是第八代传人了。李兴昌当过农民,做过教师,而现在的身份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传承人。说起他与普洱贡茶的故事,要追溯到他的儿时。李兴昌祖上就是普洱贡茶的制作人,这一技艺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我的母亲说,清朝时普洱贡茶连年上贡,每到春季采茶季节来临,朝廷都会派军队把守出山的各个关口,不让一片茶叶流出山寨。之所以把它看得那么贵重,除了其数量稀少、原料珍贵外,还因为这些贡茶的加工程序特别繁复。”李兴昌说,即使现在的工艺有所改变,但从茶园管理、新叶采摘直到晾晒、包装仍需要很多工序,比如,炒茶时通常要在铁锅烧热到相应温度时,才能下锅炒制。
上世纪80年代,普洱茶市场十分低迷。“当时花一两元钱就能买到1公斤普洱茶,而清末民初的时候,一两银子也买不到一两好普洱茶。”1987年,李兴昌的母亲力排众议买下了困鹿山上百亩古茶园的经营权,并叮嘱儿子要管好自家茶园,世代相传的做茶手艺不能荒废。从此,李兴昌作为第八代传人挑起了传承普洱贡茶工艺的重担,而这片古茶园也成了李兴昌后来传承和弘扬普洱贡茶传统工艺的物质保障。30年来,当初凋落不堪的古茶园在李兴昌的精心守护中重获新生。“这个茶园面积虽然不是很大,但里面几乎全是古茶树,树龄几百年的很多。”据史料记载,进贡给皇宫的普洱贡茶,大多采自困鹿山古茶园,因困鹿山茶滋味浓酽香甜相互包容、生津显著,作为贡茶后,名震京师,驰名海内。困鹿山古茶园山清水秀,林木葱郁,宽宏村境内的困鹿山古茶园广泛分布着1930多亩古茶树,平均树龄在数百年以上,其中著名演员张国立认养一棵古茶树树龄达2000年左右,被誉为困鹿山古茶园内的“明星古茶树”。李兴昌凭借家传的古法制茶手艺和自家拥有的优质茶叶原料,以手工加工普洱茶,执着地深耕在这片古茶园。秉承母亲对普洱茶的传统手工制作与执着精神,传承者李兴昌三十余年矢志不渝地奔波于困鹿山茶园每个角落,偌大的茶林,李兴昌清晰地知道哪一个山头有几棵古茶树。他执念于古法技艺,领悟关于传统手工技艺的制作心得。他带着对茶的热爱,陶醉于茶趣之水叶交融的梦魂里,心无旁骛,专注于学茶、制茶、品茶。
2004年,李兴昌创建了以普洱贡茶工艺生产茶产品的“普洱困鹿山茶场”后更名为“宁洱困鹿山贡技茶场”。数年间,李兴昌带着自己的茶品多次参加国内国际行业博览会,获多项金奖,银奖和特等金奖。2006年困鹿山古茶园被社会公认为“皇家古茶园”。随后,2004年云南省有关部门组成了考察团对古茶园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团还特别访问了我母亲,当时她已年逾九十,但老人家记忆力还特别好,对普洱茶的历史、产品、制作程序等都做了详细的描述。”李兴昌说,当时母亲还特别提到了金瓜贡茶的制作方法,后来考察团回去后与现在存放在故宫的金瓜贡茶进行了比对。发现无论从形状、大小还是重量来看,几乎和母亲描述的一模一样。当时专家们都非常震惊,普洱金瓜贡茶,始于清雍正七年即1729年。因为自清朝皇室解体后,普洱贡茶的制作也随之终止,其制作方法也销声匿迹,“这绝对不是巧合”,这就是古法技艺的神奇魅力。李兴昌说,“这是因为手工制作更像是因材施工,比如在杀青环节,我们会依据锅里茶叶的多少和老嫩程度决定翻炒时的快慢和抛撒的高度,这是机器炒制不能代替的。”
按照家传,古法贡茶采摘制作都极为讲究,加工程序更是特别繁复,总计有72道工序,36天的周期。而每一道手工制作的工序,都必须用心揣摸,比如杀青环节就必须据锅中叶子的多少老嫩程度来决定火候、翻炒的快慢和抛撒的高度等等。李兴昌根据古法制作的茶饼拿起来可以吹得透气,摔在地上却不散。这门历经百年传承下来的手艺,之所以能进入国家非物质保护遗产的名录,是和其世代传人的敬业精神和对其每道工序的精益求精分不开的。2008年,以李兴昌家族传承的普洱茶制作技艺为主要申报材料的“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随之李兴昌也被认定为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3年,李兴昌成立普洱皇家贡技茶业有限公司,公司主要有茶叶种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文物保护,茶文化相关资料收集宣传、推广,组织茶文化交流,中草药种植,农副产品种植等业务。其研制的“皇家贡技”系列普洱茶产品,备受海内外普洱茶爱好者青睐,产品在国际和国内行业博览会名优茶竞赛中屡获殊荣。作为普洱市名山普洱山首批创始诚信联盟企业,普洱皇家贡技茶业有限公司本着原料是根本、技术是关键的制茶理念,以品质为核心,信誉为本,努力做好茶叶源头,以用心做茶、做好茶、见物便见心的宗旨,实现了既保持传统制作技艺又符合国家食品生产卫生标准的普洱贡茶制作技艺系统生产流程,为普洱茶文化发展与传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延续 古法技艺薪火传承
产业发展,文化传承。传承不只是在书本和教室里,更在百姓市井里。为了传承发展,让人饮茶品文化,多年来,年逾六旬的李兴昌带着制茶工具,四处奔波,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非遗”宣传活动,向世人宣传、推广普洱贡茶制作技艺,传播普洱茶悠久的历史文化。“我辛苦一点没有关系,但是普洱贡茶的制作技艺必须本真、完整地传承下去,这是祖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丢不得。”李兴昌深感自己身上肩负的重任。作为普洱贡茶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创办了“普洱茶制作传习所”,融汇现代科技与传统技能,在不断传承古老非遗技艺的同时,打造绿色、健康、安全的普洱贡茶。令他欣慰的是,他的儿子李明泽也在努力学习这门古法制作祖传技艺,2014年已被认定为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普洱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目前已拿到国家高级品茶师、茶艺师资格证书。
30余年,也许很漫长,但李兴昌的历程中却十分精简,一心一意,专注于茶。在家族的传承中,从不缺乏历史和荣耀,从当年披荆斩棘到兴办茶园至今,李兴昌默默坚守在制茶基地,经历了普洱茶的发展,继承了古法制茶的技艺,成就了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荣耀。他所研制的普洱皇家贡技系列茶产品,备受国内外茶品爱好者的青睐,产品在国内国际行业博览会名优茶竞赛中屡获殊荣。其代表性作品“金瓜贡茶”荣获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金奖,在参加国际国内组织的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联展活动中,产品多次荣获行业品牌金奖、银奖等大奖。2018年12月普洱皇家贡技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皇家贡技普洱茶作为中国普洱茶行业的标志品牌,入选“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活动,亮相“世界第一大屏幕”——纽约时代广场纳斯克大屏幕,代表中国民族品牌,向世界展现中国企业的形象。李兴昌所带学员荣获国家级制茶大赛奖的有5名;省级制茶大赛奖的有3名;市级手工制茶大赛奖的有1名;被认定为普洱工匠的有9名,取得国家级高级评茶员资质的有5名,国家级高级茶艺师资质的有4名,国家级中级茶艺师资质的有7名。
时至今日,困鹿山古茶园已是名闻遐迩,声震业界。其茶以香气正、回甘好、生津快,茶、水、香兼容一体称誉普洱茶界。30多年来,一份挚爱,倾注全部情怀,在茶之国,不觉中已铸就了难得之巨匠。这位执着追求古法技艺制茶的老人,拿着自己的茶骄傲地说,“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特殊的物种,普洱茶茶树生长在云南这个特殊的立体气候环境中,各个茶区的古茶树虽然树龄相同、相近,经纬度相同,海拔高度相同,坡面朝向、光照、气温、空气、土质水分大致相同,但是地质结构因素和周围山脉走向,形成的风向,风速等因素造就了各个茶区、山系、山头的普洱茶内含物质的差异,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口感。这些各具特色的内含物质成分滋味特征,恰好珠联璧合地满足了不同茶品爱好者的口感嗜好。他得出了一个品茶真理:茶无极品,适者为佳。在绿色、生态、健康,卫生的前提条件下,对于茶品爱好者而言,好喝、才是好茶。欢迎各位到普洱茶乡皇家贡茶园体验皇帝才能享受的生活。”
好喝、才是好茶。朴素的语言说着不变的真理,我们祝愿这位执着的老人带着他的古茶园,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