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信之镜

国际评级机构:将使用中国本土化评级方法

□ 公 欣

继今年1月份标普正式获准进入中国开展信用评级业务,评级市场对外开放再迎政策“福音”。近期,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宣布了一系列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其中明确,允许外资机构在华开展信用评级业务时,可以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的所有种类债券评级;允许外资机构获得银行间债券市场A类主承销牌照;进一步便利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等。

据了解,自2017年起,我国就已陆续推出放开外资评级机构准入政策。此次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提出的相关规定可以说是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对外开放的再一次重大推进。

实际上,在今年4月份中国债券被正式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时,中国评级机构的信誉等问题就受到前所未有的密切关注。业内人士认为,评级问题可能会阻碍外资流入中国的债券市场。

机构自身实力较弱、人才资源匮乏、研发水平偏低等一直是我国评级机构面临的主要问题。专家认为,目前国内的信用评级确实还没有非常权威的机构,“随着外资机构的参与,它们的技术优势、制度优势以及经营管理优势都会逐渐显现出来,这既加剧了整个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的竞争,也倒逼我国的金融机构和信用评级机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加强业务创新,为整个债券市场的发展提供动力”。

毫无疑问,眼下信用评级市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有望提升中国债券市场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也将增加它们对国内整体信用评级体系的信任度。专家坦言,从这个角度讲,标普等已被境外投资者认可的外资信用评级机构为国内债券市场提供信用评级服务,将有利于加强境外投资者对国内发行人和在境内发行债券的认知。此外,外资信用评级机构的引入具有“鲶鱼效应”,不管外资信用评级机构在国内债券市场引入何种信用评级体系,均将对监管机构、投资者和发行人对信用等级的使用习惯产生较大冲击,从而有可能改变由上述群体信用评级使用惯例所构成的信用评级机构执业环境,为国内信用评级体系扩大发行人级别分布和区分度创造有利条件。

不管未来“鲶鱼效应”效果如何,对外开放后国内外评级机构的博弈局面不可避免。据了解,国内几大评级机构发展已较成熟,中诚信、联合评级、大公、新世纪和鹏元五大评级机构市场占有率相对稳固,投资者与机构合作关系已经建立,对其也更依赖和熟悉。此外,专家认为,国内评级机构给出的评级较高,加之国际评级机构费用较高,缺少竞争力,中小企业会选择节约成本,不会轻易转变到国际评级机构。

不过,与国际“三大”相比,国内信用评级机构在资本实力、收入规模等显性指标和品牌实力、投资人服务能力和信任度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专家认为,由于国内外评级体系、市场结构存在差异,国际评级机构想要顺利进入国内评级市场也需要各方面磨合。

标普中国业务首席执行官金纪湘(Simon Jin)曾对外表示:“在我们看来,以透明和可信的方式使用本土化的评级,最适合中国债券市场目前的发展阶段。”他表示:“在中国的评级,应该让投资者对特定发行者有‘新的认识’,鉴于中国资本市场的规模和复杂性,我们选择了针对中国的评级方法。”

此外,信用评级对外开放带来了境外信用评级机构和境内信用评级机构统一监管新课题,需要监管层和债券市场自律机构出台一系列的配套规则以有效发挥境内外信用评级机构正面作用的同时抑制伴生的负面效应,同时强化对境内外信用评级机构及信用评级行为的监管执法力度。

2019-09-20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18756.htm 1 国际评级机构:将使用中国本土化评级方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