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借鉴

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发展助推器

——关于甘肃合作市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的调研报告

□ 瞿安朝

专业合作社是连接农户与市场的桥梁,也是弱者的组织,是穷人的娘家。发展合作社是解决“三农”问题、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重要抓手,脱贫攻坚需要,乡村振兴也需要。为了更好地了解基层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笔者近期对甘肃省合作市的专业合作社开展了调研。

发展进入“快车道”

近年来,合作市坚持把加快发展专业合作社作为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先后制定下发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为农牧村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扶贫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专业合作社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合作社能为单家独户进入市场方面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实现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了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目前,合作市合作社发展规模不断壮大。据统计,全市登记注册数量共410个,注册资金89,591.5万元,涵盖养殖业、种植业、服务业等多个行业。从产业结构来看,以养殖业为主要类型的合作社342个,占比约为83%;以种植业为主要类型的合作社45个,占比约为11%;以服务业和其他类型合作社为23个,占比为6%。从发展模式来看,专业合作社经历了从传统型向开放型转变的发展过程;从成立之初单一的种养殖、购销贩发展到充满活力的“合作社+”的模式,并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专业合作社由单一的养殖型逐渐发展为综合型,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和优化。如盼得菌类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羊肚菌,牛羊的粪便可以综合利用,打造了小型的田园综合体,促进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群众增收效果明显。通过调研了解到,70%以上农民认为参加农民合作社提高了收入,与龙头企业开展对接的合作社数量增长了30%,入社成员平均收入比当地同行业非成员农牧户高出15%以上。

组织作用不断提升。根据“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的设置方式,村“两委”班子组织带领农牧民与合作社“抱团”参与市场竞争,提高了农业生产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两委”班子的凝聚力。

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尽管合作社发展势头强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总体上看仍处于初级阶段,部分合作社内控机制、发展质量、服务内容、人才队伍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运行机制不规范。合作社在经营上不能依法依规去经营,运作和管理随意性大,合作社与成员之间尚未真正形成紧密型的“利益共同体”,甚至出现个别合作社利来则聚,利尽则散。如财务管理不规范。有的没有建立财务核算机制,有的没有专门财会人员,有的不记账或只记“流水账”。同时,协同监管不到位。专业合作社的注册登记和注销退出主责在市场监管部门,建章立制、示范引领、产业扶持主要在农业农村部门,还涉及发改、财政、扶贫等诸多职能部门,而税务、银监、自然资源部门分别对报税事项、融资信用、土地利用等方面予以监管,“马路警察,各管一段”,缺乏有效的统筹、衔接、协作。

发展规模“小弱散”。据统计,专业合作社法人素质相对较高、引领能力较强的卡加曼绿源丰茂、那吾多河兴盛等58个合作社,仅占合作社总数的14%,大部分合作社存在资产数量少、融资难的问题。比如,相当一部分社员采取以土地、林木等实物作价入股,以现金方式入股的并不多,导致实际可运营的资金少。由于缺乏合格的抵押品和有效的担保机制,无法进行信用评估和评级授信,融资贷款也受到制约。此外,发展层次低。虽然目前农特产品琳琅满目,但还局限于生产、销售初级农产品。比如,药材种植类合作社社均种植面积在30亩左右,受草畜平衡政策的影响,牛羊养殖类合作社社均养殖数量约40只羊单位,远低于国家提倡的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另外,产业链条短、效益差。“三品一标”认证严重滞后、品牌意识落后,未开展农畜产品认证的合作社约共320余家,占78%左右,经营系列产品和精深加工的高附加值产品少之又少,多数农特产品形成了“优质不优价、优良不增效”的窘态。

服务内容“单少窄”。专业合作社在开展业务技术培训、实行民主管理、及时公布相关信息等工作做得不够好,削弱了合作社的凝聚力,导致合作项目少、服务范围窄。受信息闭塞、管理不规范等因素的影响,给会员提供的支持少,加之合作环节少、合作内容单一,在产品加工、仓储、运输、品牌创建、营销网点等环节上还比较欠缺,没有形成产供销一体化。受自身条件所限,合作社的生产基地小而散,绝大多数合作社服务的范围仅限于本市,甚至相当一部分局限于本乡镇,跨市发展的合作社还较少,规模效应、示范带动作用不强。

专家型人才欠缺。调研了解到,专业合作社普遍反映缺乏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和专业技术人才。一方面受民族、地域、传统观念等影响,管理者中高中以上学历仅占18%,缺乏专业知识,组织管理能力较差,发展输在了起跑线上。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合作社大多地处偏远,工作环境、各种待遇与城镇相比差距较大,许多专业技术人员并不愿意投身合作社,造成了合作社人才引进难和留不住等问题。

规范发展增强软实力

专业合作社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在抵御市场风险上还很脆弱,需要进一步在运行机制、能力建设、示范引领和队伍建设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健康持续发展。

规范运行机制,营造良好发展氛围。积极引导专业合作社坚持依法办社,用规章制度来约束社员的行为。一方面要提供公共服务,通过招投标确定有资质的财务记账公司承担财务共享中心的工作职责,费用可以考虑财政和合作社各承担50%。另一方面要创新监管手段,形成监管合力,强化联席会议职能,在项目资金、注册登记、吊销退出等各方面加强监管,明确农业农村部门牵头协调,促进部门间的协同配合及信息共享。

突出能力建设,实现互助发展格局。作为专业合作社,应该始终秉承“对内讲服务,对外讲赢利”的原则,构建“以引进或培育的企业为龙头、以乡镇联合社为纽带、以村办合作社为单元、以农牧户为主体”的产业发展体系。一是主导一批带动关系,积极培育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订单方式组织专业合作社、农牧户统一生产。二是组建合作联社,按照合作社情况分产业、分行业、分类型,实行横向联合,实现“抱团”发展,在资金、技术、人才、服务、营销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互帮互助的良好发展机制,解决资源富集不富民的问题。

树立典型示范,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以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成员知识化为重点,开展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一是用成功事例激励农牧民,积极推广示范社的好经验、好做法,用典型样板示范引路,使示范社成为推进规范化建设的有力抓手。二是加强经验交流分享,“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组织各乡镇、街道开展互评,进行实地参观学习,促进经验交流和研讨,实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目的。三是建立健全动态监测机制,实行“有进有出”制度,定期开展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申报认定,公布示范社名录,利用各种媒体及时发布监测结果,接受社会监督。

加强队伍建设,增强合作社软实力。人才兴社是培育合作社壮大发展的核心,一方面要打造辅导员队伍,从每个乡镇抽调从事或熟悉农牧业工作的人员成立兼职辅导员,或聘请涉农院所、高校担任高级辅导员,或动员龙头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对合作社开展管理、营销、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培训,提供“一站式”全程跟踪指导服务。另一方面发挥农村能人作用,鼓励科技人员领办合作社,吸引科技人员加入合作社,为合作社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让他们领办或自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短平快”的方式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使其见效并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

(作者系国家发改委离退休干部局干部,挂职任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政府副秘书长、合作市委副书记)

2019-09-11 瞿安朝 ——关于甘肃合作市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的调研报告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18439.htm 1 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发展助推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