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视窗

风劲潮涌逐浪高

——贵州省大方县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侧记

蔬菜种植大棚

旅游胜地核桃乡马白寨

恒大二小场景

成规模发展的安格斯养牛场

大方县天麻包装车间

育苗大棚育苗成功

彝家长桌宴

村民在菌棒厂务工

写在前面 “脱贫攻坚有多难,我们就有多拼!在为百姓谋福祉的征途上,没有退路,只能前进!我们决不辜负党和国家的号召,决不辜负老百姓的期待。”

贵州省大方县一幅幅决战贫困、决胜小康的时代画卷正徐徐展开。

□ 许再晶

□ 本报记者 曾 华

2019年正月刚过,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箐口村的村民们显得特别忙:张华和家人坐在一起商量谋思多包点工程做;张怀举的塑料制品厂房屋顶建设正在加紧施工,为开工生产做准备;张习元拿着卷尺,房前屋后忙于查勘地形,准备扩大农家乐规模,张习军来到桃林边,看着绿油油的桃树,计划着今年再多种几亩猕猴桃……现在的箐口村,没有一个闲人,全都在一门心思忙发展。

据猫场镇驻村干部陈玉琴介绍,过去,箐口村群众想致富无致富产业、想增收无增收门路,发展信心和内生动力严重不足。现在通过党员包户、村干部包片、“村公司+农户”的帮扶模式,让以前懒的村民现在转勤、勤的村民转能、能的村民转富,从“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人人都参与,人人都劳动,人人都发展,人人都增收”的氛围已经形成。

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箐口村人均收入从2014年的2988元增加到2018年的9477元,80%的农户户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50%的农户建起了新房;贫困人口从2014年232户 969人减少到20户32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63.66%下降到2.47%。

在脱贫攻坚这场无硝烟的战斗中,箐口村向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帮扶队里的小年轻

7月中旬,大方县又迎来国务院第三方评估。

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既然目标确定,谋划成型,措施明晰,就只有继续保持坚强的定力和韧劲,不徘徊,不松懈,不退却,誓将脱贫攻坚进行到底。

大方县审计局的驻村干部李伟,曾经派出在瓢井镇小洞村、小屯乡滑石村、理化乡长春村等地驻村,每到一处,他都把熟悉村情、民意作为工作的切入点,摸实情,讲政策,跑项目,找路子,拉赞助,为这些地方的村民解决了许多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实事,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李扶贫”。

由于婚期早就定下,时间不容许更改,李伟驻村后的几个月,从买新房到筹备婚礼,全都是妻子在张罗,连拍婚纱照都是结婚后补照的。女儿出生以后,李伟更加忙碌了,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把孩子送到亲戚那里,周末才接过来住上一晚。每次和女儿分别,初为人父的李伟心有不舍,但一想到帮扶对象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神,仍然转身而去。

春耕时节,兴隆乡果木村第一书记周新静正在蔬菜大棚里查看韭菜和薄荷的种植情况。自从2017年12月从大方县交通运输局转战到果木村扶贫,周新静就忙得团团转,大到产业发展,小到表格填报,她有时连吃口饭都得抢时间。

不过,在这忙忙碌碌的一年多里,周新静与村民们一起修桥补路,有着满满的成就感。为了方便村民出行,在周新静单位的支持下,村里已经在大桥组建起了一座便民桥,还修通了两公里多的通组路,180户村民将会享受到驻村干部带来的福利。

“真没想到,城里来的这些年轻人,能够安心住下来,吃得苦,不怕累,还帮村里办了许多大事。”这是群众的心声,简洁但温暖,充满感激和感动。

回顾往昔,不胜感慨;走过岁月,方得始终。像李伟、周新静这样的驻村干部,他们的付出得到了群众的充分认可,群众的口碑折射出广大驻村干部沉下基层主动办事的不变初心。

“组组通”改变后寨村

仲夏之时,站在绿塘乡高峰村后苗寨往下看,一条条“组组通”在山间盘旋起伏,通到家家户户。后苗寨是当地人对高峰村大寨组、岩头组、尖山组三个寨子的统称。多年来,由于大山阻隔不通公路,村民运送农产品和生产生活物资,只能靠人背马驮,产业发展不起来,210户人家中就有77户贫困户。

2018年,贵州“组组通”公路建设实施到了后苗寨。短短70多天,后苗寨便修通了2.16公里通组路、6.8公里连户路,硬化了5600平方米院坝。“路通了,运材料进村来相当方便。”村民张青发说。目前村寨里的40多户人家,有的在修新房子,有的在给老房子加层高。

寨子里的路修通后,村民李龙孝就买了一辆摩托车。“10多分钟就可以出村,在外面接活做,一天至少有150元~200元收入,多的时候一个月就能挣5000多元。”

更让后苗寨人高兴的是,绿塘乡决定把后苗寨的坡地全部退耕还林,种植青脆李、中药材,尖山组目前已经种下168亩青脆李。“退耕还林后,群众可领到退耕还林补贴,可以在青脆李基地务工,加上发展林下养殖,脱贫致富没有问题。”绿塘乡党委书记肖顺平信心十足。

结合后苗寨水资源丰富的实际,负责帮扶这个村的大方县财政局协调资金68万元,引进一家合作社投资32万元发展养鱼,项目覆盖全村贫困户。贫困户张青明激动地说:“我相信党的好政策,专心发展养殖业,脱贫致富就在眼前。”

“现在家乡的路修好了,我想利用自身资源引些项目回来发展,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村民张鸿感恩之情溢于言表,他表示,没有党的好政策,就没有后苗寨的今天。

常言道,“贫有百样,困有千种。”说到致贫致困的原因,各乡镇、各村组、各家各户的情况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贫困村的退出,关键要抓经济发展;贫困户的脱贫,核心是推进持续增收;群众的安居乐业,根基是营造一个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

如何达到这样的效果呢?大方县精准发力,启动了“三提机制”,为这个难题寻求答案。

提级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好农村“组组通”硬化路3年大决战,2019年全部解决“组组通”扫尾工作;提高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障率和水质达标率;加快电力、通信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抓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做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提质产业就业扶贫。出台“3+2+N”产业发展巩固提升方案,3年发展商品辣椒基地10万亩、天麻基地10万亩、大豆基地10万亩,发展优质肉牛10万头、猕猴桃10万亩,发展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等数个特色产业,建设县级乡示范点73个,规划500亩以上坝区13个;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色手工业、休闲农业;推动农村“三变”改革,落实农户在产业链、利益链、价值链环节的份额;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电商”等扶贫模式,实现农村服务站覆盖率60%以上。

提升教育医疗水平。推进薄弱学校改造工作、健全控掇保学联保联控机制、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实现“校农对接”全覆盖;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深化城乡医保改革,确保贫困群众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费用实际补偿比例达90%以上。

脱贫攻坚,是一场时间长、跨度大、难度高的攻坚战和持久战,也是一场检验决策、磨砺意志、锤炼作风的硬仗,没有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的执着信念和不懈坚持是不行的。

如今,通过脱贫攻坚这个“练兵场”和“大熔炉”,大方县不仅锻造出了一支忠诚事业、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党员干部队伍,还从实践中验证了一批攻坚克难、改天换地的“金点子”和“杀手锏”,让大家在持续巩固脱贫成效、夯实全面小康基础、坚定不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征程上,攻堡垒、占高地、打硬仗的底气和勇气更足了。

汇集各方携手攻坚

3月6日晚,春寒刚刚退去,在大方县凤山乡恒大幸福二村,一场主题为“学报告、谈变化、感党恩、战春耕”的群众会正在进行,130余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你一言我一语,从柴米油盐,到生产生活;从地方政府的帮扶措施,到党中央的扶贫大计,话匣子一打开,就有说不完的故事。

“2017年搬迁到幸福二村后,我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们搬得出、留得住、有事做、能致富。”村民金天才的一句话,被深有同感的乡亲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我还要拿出实际行动来发展好自身,教育好子女。”村民刘明凤创办了圆康果蔬合作社,带动当地105户群众共同发展,其中包括12户42名贫困户。在当地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下,现在合作社正大力推进果蔬种植与乡村旅游一体化发展。

“打铁要靠自身硬,我们自家要争气,才对得起现在的好日子。”村民周勇承包了350亩猕猴桃基地,如今他的猕猴桃基地,一亩能得到1200元的补助,还能免费在政府开设的网络平台上销售,带动47名贫困户脱贫致富。

“新房子有了,挣钱门路有了,我看现在这个日子,跟城里头也差不多了。”村民张兴平一句朴实的话语,把大家伙都逗乐了。

这些年来全力推进的脱贫攻坚工作,让大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批又一批贫困群众的生活面貌得到了根本性改善。

数据显示,到2018年,大方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经累计脱贫18万人,占总量的92.31%;贫困村出列140个,占总量的85.37%。2018年年末,30个贫困乡镇全部摘帽,224个贫困村出列189个,5.83万户22.51万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85%下降到1.85%。

2019年3月,大方县开门迎检,接受省级检查验收。

2019年7月,大方县迎来国务院第三方评估,正在等待最后答案。

归根结底,大方县能够在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上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依靠的是一支支苦干实干加油干、冲锋陷阵不畏难的“铁军”。这一支支“铁军”,由来自各方的骨干力量组成,他们是脱贫路上老百姓的主心骨和“定心丸”,是挑起脱贫攻坚大任的不屈脊梁。

第一支“铁军”,是用好上级帮扶。争取农工党中央、东部10省区农工党组织、广州市天河区给予更多政策、项目和智力支持,推进产业帮扶、人才支持、市场对接、劳务协作、资金支持等协作,并向深度贫困村延伸。目前,累计选派19名县级干部、39名科级干部到大方县挂职,助力精准脱贫。此外,市直有关部门和黔西县共抽派74名工作人员组成37个脱贫攻坚督导组,进驻大方乡、村开展督导工作;市交通、住房、水务等部门抽派技术骨干18人,充实大方的技术力量。

第二支“铁军”,是用牢干部帮扶。由县委、县政府出台相关文件,要求帮扶单位要按照“力度不减、人员不减、成效不减”的要求,做到自身业务工作、全县中心工作、脱贫攻坚工作“三不误”,抽派精锐力量下沉开展帮扶工作,定期研判脱贫攻坚帮扶工作,攻克剩余的贫困村和贫困人口。截至目前,1671名优秀干部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坚持长期驻村帮扶;坚持“54321”结对帮扶机制,22,596名各级干部与6.5万户贫困家庭“结亲戚”。同时引导退休干部、退休教师、退休医生等也加入了这个队伍,壮大了帮扶力量。

第三支“铁军”,是用实企业帮扶。巩固恒大集团帮扶成果,深化百企结对帮扶计划,引导企业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公益扶贫。通过招商引资、整合资源,引进和建立一批企业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到县、到乡实施“扶贫车间”“扶贫作坊”,促进贫困人口家门口就业增收。目前,县内219家企业与156个村结成帮扶对子,创办专业合作社125个,贫困群众实现就近就业。

第四支“铁军”,是用活社会帮扶。充分发挥制度优势,调动全社会力量,充分引导成功企业家、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等参与扶贫,更多常态化、专业化的服务团队成为脱贫攻坚的生力军,形成万众一心、全民攻坚的宏伟场面。据不完全统计,群众投工投劳折合资金5.55亿元,捐款850余万元,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起到了促进作用。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一支支浩浩荡荡的精准扶贫大军,千帆竞发,你追我赶,以非凡的意志和毅力,日夜奋战在古彝大地上,正用自己的夙兴夜寐和坚韧不拔,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贫穷并非本意,村民渴望发展。而在新的时期,奋进是最好的感恩,“不忘初心、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深得人心,成为新时代大方的最强音。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大美大方的画卷已经徐徐展开,它的明天将迎来新的希望和硕果,新时代的脱贫攻坚壮歌,正回荡在大方的每一个角落。(本版图片由贵州省大方县委宣传部提供)

2019-08-26 ——贵州省大方县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侧记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17751.htm 1 风劲潮涌逐浪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