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每周证券

以长效机制破局融资困境

□ 程 实

近期信用债违约持续发酵让民企融资困境再次凸显。年初至本月初发生的信用债违约事件中,违约主体中小企业占比高达87%。

世界银行去年发布的《中小微企业融资缺口报告》估计,我国中小微企业潜在融资缺口高达1.9万亿美元,分别占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潜在融资需求的42%和76%。若仅看境内人民币贷款余额,对中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除国有与集体之外的企业占比均值在五成以上。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在资本有效供给低于其有效需求,而这自然也会推高资金价格,带来硬币另一面的融资之“贵”。而除此之外,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之“贵”还有别样的注脚,其关键在于供给侧的中介成本。如商业银行垄断地位导致加成率过高,银行避险偏好提升风险溢价,贷存比指标增加交易成本,直接融资渠道不畅强化中介作用,需求端的融资“难”和特定主体利率弹性低也导致中介成本难以抑制。数据表明,我国金融供给侧资源的配置效率不高,足以影响不同类型实体企业的竞争力。

在监管趋严的新环境下,非标急剧收缩引发的成本上行和债务违约、股权质押风险更需高度关注。由于直接融资比重较低且信贷存在结构性错配,中小企业对非标融资的依赖程度明显偏高。财政科学研究院《2018年“降成本”专题调研报告》显示,在2015年~2017年,国企借款结构中银行贷款占据绝对主导,非标融资规模占比仅为3%~7%,反观中小企业3年间对非标融资占比则分别达43.9%、38.3%、15.4%。从社融口径分析,非标存量占比已从2015年底的16.2%降至今年上半年的11.8%。因融资渠道受限,非标收紧进一步提高了中小企业其他渠道的真实融资成本,从而暴露出更多风险。

比如,债务违约开始凸显,中小企业企股权质押风险也在经营环境收紧和股市出现下挫的双重压力下不断暴露。

凡此种种,足见破局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还需长效机制。笔者认为,化解中小企业融资之“贵”的宏观政策关键在于树立长远预期,实质重于形式:压低银行的风险溢价,大力推进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良性的信用担保机制,避免“互联”“互保”等问题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而降低融资成本;借助资本市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契机,简化审批流程,畅通中小企业、新经济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推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鼓励金融创新,借助金融科技、监管科技等先进手段不断完善相关金融产品,尽最大可能为中小企业提供便捷、高效、低交易成本的金融服务。

2019-08-20 程 实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17587.htm 1 以长效机制破局融资困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