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首批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全部完成模拟试运行

下一步工作重点:进一步完善增量配电网配电价格行成机制;充分发挥交易机构以及市场管理委员会作用;做好中长期市场与现货市场衔接工作

□ 本报记者 刘 政

□ 实习记者 安 宁

8月16日,国家发改委召开定时定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发改委政研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孟玮介绍7月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并回应物价上涨、电力体制改革、降杠杆、扩消费、城市群发展、信用建设等热点问题。

物价调控措施已有效落实

“从今后一段时间来看,我国物价不具备全面大幅上涨的基础。”孟玮在谈及近一段时间以来的物价水平时表示。

为什么这样讲?

“当前物价上涨是结构性的,主要表现为食品价格上涨。从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看,7月份同比涨幅为1.6%,1月~7月平均涨幅为1.7%,走势相对更加平稳。”她说。

进入7月,由于时令水果大量集中上市,市场供应充足,水果价格整体出现回落,且回落幅度较大。随着苹果、梨等时令水果供应的增加,水果价格有望继续回落。随着应季蔬菜大量上市,6、7月份的蔬菜价格也有明显回落。

尽管非洲猪瘟疫情对当前生猪生产造成了一定冲击,但肉禽等替代品生产增长较快,肉蛋奶等供应比较充裕,居民基本饮食消费不会受到大的影响。

从供给来看,我国工农业产品和服务供给总体是充裕的。从需求来看,居民消费稳定增长,因此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的态势是具备坚实基础的。

“保持物价特别是重要民生商品价格基本稳定,事关人民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对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孟玮表示,国家发改委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要决策部署,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制定了多项方案预案。

据介绍,目前一些措施已经在有效落实当中,并产生了积极成效。比如,实施补贴、信贷、土地等政策措施稳定生猪生产,各级政府收储冻猪肉,同时加强市场监管,打击市场炒作等不法行为。再如,指导各地切实落实价格补贴联动机制,针对近一段时间食品价格明显上涨的问题,已有多个省份及时向困难群众发放了价格临时补贴,有效缓解食品价格上涨对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影响。

电力体制改革红利持续释放

党中央、国务院启动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以来,全国电力市场化交易比重逐年提高。2016年~2018年,累计释放改革红利超过1800亿元,实体经济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改革红利。

截至目前,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会同各地和电力企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要求,深入推进电力体制改革落到实处,加快放开发用电计划,不断提高电力交易市场化程度,重点开展了五方面工作。

在输配电成本监审方面,今年1月,第二轮输配电成本监审工作正式开始,3月启动了输配电定价成本监审工作的实地审核。5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了《输配电定价成本监审办法的通知》,对输配电定价成本监审办法进行了调整和修订。

在电力交易机构规范化运行方面,目前全国已建立北京、广州两个区域电力交易中心和33个省(区、市)电力交易中心。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正在推动电力交易机构独立规范运行,加快营造主体规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在扩大市场化电量交易规模方面,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全面放开经营性电力用户发用电计划的通知》,明确要求除居民、农业、重要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等行业电力用户之外的经营性电力用户全面放开。今年上半年,全国完成电力市场化交易电量达1.1万亿千瓦时,电力直接交易电量平均降价幅度3.4分/千瓦时,减轻企业用电负担约300亿元。

在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落地方面,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增量配电业务改革的通知》,进一步为增量配电业务改革提供政策指导。截至8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共批复了四批404个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项目。

在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方面,截至6月30日,南方、蒙西、浙江、山西、山东、福建、四川、甘肃等8个地区作为首批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全部完成模拟试运行。

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会同各地区各部门,聚焦改革中的难点焦点问题,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

——进一步完善增量配电网配电价格形成机制。增加增量配电业务试点配电价格灵活性,推动试点地区形成合理的分用户类型的配电价格体系。

——充分发挥交易机构以及市场管理委员会的作用。推动交易机构打破区域壁垒,促进更大范围的电力资源优化配置,营造主体规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市场化交易提供更加公平规范高效的平台。

——做好中长期市场与现货市场建设的衔接工作。积极探索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电力市场体系。

以发展型手段降低企业杠杆率

处理好企业“去杠杆”和“稳增长”的关系,是夯实国民经济长期稳健运行的微观基础。企业部门结构性去杠杆的根本目的是降低企业的债务风险,提高抵御冲击的能力。稳妥去杠杆对于提高中长期经济增长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依据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7月底发布的《2019年降低企业杠杆率工作要点》要求,下一步将重点从三个方面着手,推动企业部门结构性去杠杆。

一是促进市场化债转股增量、扩面、提质。市场化债转股可以在降低企业负债的同时增加权益资本,见效快且对企业生产运营冲击小。通过引入外部股东,市场化债转股为企业提供了完善治理结构、清理资产、业务调整的良机,可以实现去杠杆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剥离低效无效资产、聚焦主业的有机结合。

二是稳妥出清“僵尸企业”。既有利于降低存量债务规模,也有利于释放金融资源用于支持有发展前景的企业,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是完善企业债务风险监测预警机制。“结构性去杠杆工作既要亡羊补牢,更要防患于未然。”据孟玮介绍,下一步将推动完善覆盖全部国有企业法人的债务风险监测系统,对企业杠杆率和债务风险进行动态监测,做到及时预警、及时处置,将风险降至最低。

在去杠杆的手段上,主要采用市场化债转股、多渠道补充企业资本金、引入优质战略投资者、盘活存量资产、优化企业债务结构等发展型手段,在降低企业杠杆率的同时,增强企业资本实力,促进企业提高盈利能力。“对稳投资、稳就业、稳金融都有积极作用。”孟玮说。

建立健全城市群协调协商机制

城市群是我国创新要素集聚、人口密度高、产业竞争力强、经济效率最优的地区。

今年7月,国家发改委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2个。其中,审批的新建郑州至济南铁路濮阳至济南段,对于加强中原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联系,完善高速铁路网布局,促进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等具有积极作用。

目前,“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的19个城市群,承载了我国78%的人口,贡献了超过80%的国内生产总值。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以10.4%的国土面积,集聚了近40%的人口,创造了超过一半的国内生产总值。总体来看,我国城市群的集聚和带动效应持续增强、支撑和服务区域乃至全国发展的功能更加优化。

与此同时,城市群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城市群还未建立常态化协调机制,利益共享和成本共担机制尚不健全,个别城市群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

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深入推进城市群发展,着力提升城市群功能,推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更好发挥城市群对激发新动能、塑造新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

另一方面,研究提出加快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政策举措,有序推动哈长、长江中游、北部湾、中原、关中平原、兰州-西宁、呼包鄂榆等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建立健全城市群协调协商机制,指导城市群有序发展。

同时,指导有关地方编制实施都市圈发展规划或重点领域专项规划,支持建设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推动一些中心城市地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强化统筹衔接齐抓共促扩消费

近期,党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消费的政策文件,不少地方也推出了一批有针对性的措施,可以说,各方齐抓共促扩消费的局面正在形成。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发改委下一步将重点推进四个方面的工作促消费。

——疏通堵点促消费。也就是坚持问题导向,找准“症结”所在,推动相关部门和地方出台实施一批促消费举措,特别是要针对消费领域突出的“痛点”“堵点”问题,加快破除制约居民消费的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促进居民消费提质升级。

——稳业增收促消费。要千方百计做好稳就业工作,为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抓紧出台实施《关于多措并举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合理增长的行动方案(2019—2020年)》,通过激发重点群体增收活力,促进农业农村和户籍制度等重点领域改革,稳定工资性收入预期,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切实提高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改善环境促消费。加快推进多行业和多领域放心消费环境建设。加强消费者维权信息化建设,实现“一地受理、全网查询”,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消费者维权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商品质量检查监督,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和欺骗消费者的行为。

——形成合力促消费。7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同意,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并会同中宣部、科技部等25个部门和单位,建立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充分利用部级联席会议这个平台,推动促消费政策的统筹衔接,共同抓好促消费政策措施的落实落地。

2019-08-19 下一步工作重点:进一步完善增量配电网配电价格行成机制;充分发挥交易机构以及市场管理委员会作用;做好中长期市场与现货市场衔接工作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17520.htm 1 首批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全部完成模拟试运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