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从157个自然日到37个工作日

浙江宁海积极“拆墙松绑”,构筑“服务高地”,坚守“宽进严管”,力促营商环境提质增效

□ 本报记者 吴宏林 韩振峰

□ 万会海

为破解“高质量用地”的瓶颈,进一步改善和提升营商环境品质,浙江宁海县借力“最多跑一次”改革,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创新出台了一般工业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最多37天”改革。这一精准发力不仅切实推动了企业投资项目的审批效率,也从根源上解决了土地闲置的历史顽疾。

“在深化企业投资项目‘最多跑一次’改革中,我县将审批计时点从‘赋码备案’环节前移至‘土地出让’环节,实现从‘领取供地通知书’到‘领取施工许可证’的总用时缩减至37个工作日。”6月28日,记者深入宁海采访,宁海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县跑改部部长葛仁元如是表示。自改革实施以来,共65个项目领取了施工许可证,其中59个项目实现改革目标,实现率为91%,全流程平均耗时29.5个工作日。

以土地出让为关口,大幅缩减企业项目审批时间

按照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的《企业投资项目“最多100天”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宁海县积极作为、自我加压,创新建立“审批法庭”工作机制,进一步清理事项前置条件,优化审批流程,将项目审批进行关口前移,审批计时点从“赋码备案”环节提前至“土地出让”环节,并实现从“领取供地通知书”到“领取施工许可证”的总用时缩减至37个工作日,其中行政审批时间仅为6天。如宁海西店镇2018年招商引资项目——宁波能亮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从土地确认到最后施工许可证的办理完成,总计用时仅仅只有30个工作日;而宁波紫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拆扩建项目,从项目立项和赋码到最后施工许可证办理完成,总计用时也只有30个工作日。扎实高效的工作推进,为浙江乃至全国一般工业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改革提供了良好借鉴。

以土地审批为关键,科学预留项目审批缓冲空间

细致缜密的审批流程设置具备科学、完美的特质。具体的土地出让阶段流程,是要分为发布公告、土地挂牌、土地摘牌、成交确认、出让合同签订、出让金缴纳、领取《供地通知书》等环节,历来的常规操作流程都要大半年,甚至数年。宁海“最多37天”改革,是从领取《供地通知书》开始计时,相应的土地摘牌、成交确认、出让金缴纳等3个环节并不计入,这就为项目审批预留了一段非常重要的缓冲时间。

一般来说,从第一环节的土地摘牌至确认成交需要6个工作日,从成交确认亦即出让金缴纳需要1个~22个工作日,而从出让金缴纳到核发《供地通知书》需要1个工作日。如此算来,从土地摘牌到核发《供地通知书》的法定总用时为8个~29个工作日。而企业只要在土地摘牌后即可开始施工图纸设计,无须等到《供地通知书》的领取之后,这就为项目审批增加了相应的缓冲时间。而国土部门的审批也就相当于具体“阀门”的作用,可根据项目大小、施工难易来调节核发《供地通知书》的时间,从而控制整个审批流程的时间进度。

以用地建设为抓手,根据企业动工建设能力研判土地出让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亦即有效规避土地使用的一系列不合理问题,“最多37天”改革确立了用地建设的“正反向”倒逼机制。首先是从规定审批时限入手。按照规定,企业从“领取供地通知书”开始,必须在37个工作日内领取施工许可证。为了进一步强化考核力度,县政府以“整体性政府”思维建立了项目审批的全流程考核制度,即对国土、发改、环保、规划、住建等职能部门,以及属地乡镇(街道)进行按责考核,未按要求完成主体责任的,将按照“每周累计扣减”原则,从严扣减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分,促使各职能部门形成环环相扣、互相督促的工作格局。另外还由县政府牵头,建立项目审批事前研判指挥体系,负责论证项目供地的必要性、可行性、紧迫性。

建立用地建设的“反向”倒逼机制,是从企业投入建设的层面入手。按照规定,在领取施工许可证之前,企业必须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并上报宁波市建筑信用管理系统。合同一旦签定之后,项目经理及三类人员就要“上锁”,在项目竣工前不能参与其他项目建设。这就是说,如果企业无法及时开工,施工单位就会额外增加运营成本,还会影响参与其他项目的招投标工作。由于该项制约措施的存在,施工单位签订合同时就会深入了解企业建设的诸多要素,若企业没有具备及时开工的能力和意愿,将会拒绝与企业签合同,企业将无法申领施工许可证。

正反双向倒逼机制的建立,对用地建设和项目审批形成“高压”效应。只要企业摘得项目投资地块,就要立即进入审批通道,并尽早开工建设,确保不被施工单位起诉,而政府部门要及时进行跟踪服务,并做好相关事项审批,确保在37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

以用地效率为标尺,根据企业经营能力把控供地指标

根据浙江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宁海县对新建项目(即增量土地)配套“标准地”制度,对改扩建项目(即存量土地)配套“亩均论英雄”制度。在土地出让的时候就明确了容积率、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单位能耗增加值、单位排放增加值等指标,企业拿地后如果不能按时完成指标任务,则会有差别电价、差别信贷政策等综合措施进行制约。

宁海将“标准地”改革和“亩均论英雄”改革进行有机衔接,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组合拳,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叠加效应,可实现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综合监管。同时,这套组合拳也明显地改善了用地效率问题,企业会根据自身的经营能力去参与投标建设用地,彻底杜绝了“圈地”“囤地”等不良现象,从而有效增强建设用地的使用效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明确提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总要求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协同推进,即“放、管、服”三管齐下。6月26日,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后,宁海县委书记林坚即要求各级各部门提高站位,以坚定的信心深化“放管服”改革,要强信心、增勇气、强短板、找差距,齐心协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取得更大的成效;攻坚克难,以高效的举措深化“放管服”改革,要从企业和群众实际需求出发,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和有助于营商环境优化这个重点,纵深推进“放管服”,全力促进“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各项措施落地;抓好落实,以强大的合力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各级各部门要强化责任担当,强化督查落实,确保“放管服”改革及优化营商环境各项政策举措落地生效,坚定不移将“放管服”改革及优化营商环境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推进。

深化改革要立竿见影,要在层层推进中显实效、见高效。宁海推行“最多37天”改革创举,优化了投资营商环境,有效解决了建设用地闲置,真正做到了利国利民。全国看浙江,浙江看宁海,应该就是这份创新精神。

2019-08-08 浙江宁海积极“拆墙松绑”,构筑“服务高地”,坚守“宽进严管”,力促营商环境提质增效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17010.htm 1 从157个自然日到37个工作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