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视窗

三位一体 打造乡村振兴“攸县样本”

湖南攸县以推进产业振兴、脱贫攻坚、人居环境改善为重点,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跨越迈出坚实有力步伐

新市水稻基地

宝宁寺

攸县乡村新貌

□ 王晓红

仓廪实,天下安。洪范八政,食为政首。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2016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嘱托湖南要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湖南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国家粮仓”,素有“鱼米之乡”之美誉。攸县又是湖南的农业大县,也是全国杂交水稻制种大县,享有“湘东粮仓”之美誉。去年以来,攸县坚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紧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全力补短板、强基础、惠民生,农业农村各项工作成绩显著、亮点纷呈,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跨越迈出坚实有力步伐。

农业资源富集

项目实施获赞

攸县地处湘东南部,辖17个乡镇(街道办事处)、297个村(居、社区),面积2648平方公里,总人口81.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6.9万人。

攸县县委书记康月林说,攸县农业基本情况可以概括为三个特点。

农业资源富集县。全县耕地面积85.63万亩,其中水田面积71.95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到96%。拥有攸县麻鸭、香干、米粉、油茶四个中国注册地理标志,是中国油茶之乡和全国商品粮、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县以及农产品加工重点县。每年油菜播种面积保持在20万亩左右,蔬菜种植面积保持在30万亩左右,豆类、薯类、瓜果、棉花等种植面积保持在15万亩左右。同时,农民合作社组织化程度较高,全县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社825家,在农业部备案的489家,各类家庭农场713家,经农业部门认定的112家,全县土地流转率达到67.2%。

农业工作先进县。早在1997年攸县就成为湖南省第一批小康县,2000年被评为湖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试点县之一,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县、先进县,2017年荣获“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2018年以位居全市第一的名次呈报参评省美丽乡村先进县,城乡同治经验获得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批示,并在全国推介。

项目实施放心县。近几年,攸县承担实施了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重金属污染治理、粮食产能提升改造、全国杂交水稻制种大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国字号”项目6个,项目实施绩效评价好,且未发生挤占项目资金等违法违规事件,得到中央、省各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赢得广大群众的好评和认可。

打造示范样板

走在省市前列

攸县县委副书记、县长苏涛说:“攸县农业农村工作有地位、有基础、有优势,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决心走在省市前列,打造样板,争当先进。”

调优农业结构。2018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2.48亿元,同比增长4%。先后获评“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县”“全省农机工作先进单位”,并成功争取中央农业综合开发油茶示范项目。制定出台首部攸县香干团体标准,培育省市龙头企业7家,完成“三品一标”认证10个,攸县大豆入选湖南“一县一特”农产品,“攸州五件宝”注册国家商标。酒埠江镇被评为“湖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攸县被评为“湖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振源脐橙、畜牧育种、新市众森、健坤农业、贾岭药博等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园来势喜人。

夯实农村基础。重点围绕农村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短板,持续加大投入,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完成小城镇项目17个,建成酒埠江、黄丰桥、皇图岭、网岭4个乡镇污水处理厂。新型城镇化建设、“农村双改”获省级奖励。

改善乡村环境。开展全域美丽乡村建设,丁家垅村获评省级示范村,里旺村获批省级“同心美丽乡村”,泉坪村入选国家传统村落名录,7个村(社区)创建市级示范村。加快推进皇图岭特色小镇建设,酒埠江生态新镇开发进展顺利。持续深化城乡同治,继续实施封山育林,大力开展湘江保护治理、黑臭水体治理、重金属耕地修复治理,全面落实“河长制”,成功申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有效保护了全县的绿水青山。

迸发改革活力。坚持以土地改革为牵引,纵深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供销综合改革,全面完成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农村沉睡资源有效激活。全市供销综合改革现场会在攸县召开,先后获评“全省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先进县”“全省农民权益维护和负担监督管理工作先进县”。

提升公共服务。统筹推进农村学校改薄工程、乡镇卫生院提质改造和农村文化体系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门前三小”工程获得老百姓点赞、中宣部肯定,成为攸县农村新的靓丽名片。继续加强就业、社保、医保、养老等服务,乡村群众有了更充分的保障。

打赢脱贫战役。完成2889户、9335人脱贫任务,贫困发生率降至0.44%,教育扶贫校车补助、网岭镇贫困户李可德身残志坚带领乡亲脱贫致富两个案例入选湖南省精准扶贫100例,社会扶贫获全国优秀组织奖。全县各级各部门付出了艰辛努力,产业扶贫、行业扶贫成效明显,贫困对象得到有效帮扶,全面小康路上攸县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培育特色农业

改善人居环境

“农村是广阔的平台,农业是生存发展的基础,农民是最淳朴的人,‘三农’工作任何时候都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关注的焦点、民生的热点。我们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找准着力点、打造新亮点,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康月林表示,今年要努力抓好三件事。

聚力抓产业,培育特色农业。乡村振兴,产业是支撑、是关键,必须实现农业强、农民富。

坚持走质量兴农之路。着力推动农业升级提质,大力发展高档优质稻,积极推进种植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今年重点建设30万亩高档优质稻安全生产基地,打造10个种植结构调整连片示范基地,完成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1万亩、休耕5.7万亩。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和模式,通过培育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各类特色园区,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形成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水利建设,逐步实现“机器换人”,提升农业质效。

坚持走品牌兴农之路。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特色农业,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挥4个地理标志产品优势,实施攸县米粉“百店品质提升计划”;推进豆腐(香干)产业园建设,着力推动攸县香干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完成畜牧育种产业园二期建设。突出抓好油茶产业发展,完成新造油茶林2万亩、改造低产林5万亩以上。加强品牌培育,力争全年培育市级以上农业特色品牌3个,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3个以上。重点抓好农批城项目建设,促进“互联网+农业”,打通农产品产、供、销、储、运链条。

坚持走改革兴农之路。以土地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农村改革。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抓好土地征收制度、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具体工作,健全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运行机制,加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规范建设。实施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五年行动,争取让更多的资本要素回流农村。

聚力抓整治,改善人居环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今年工作的一项“重头戏”,必须突出围绕“七改两创”,抓出成效,打造样板。

全面铺开。学习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结合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开展改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改善水环境、改建落后有害厕所、改良农业生产污染状况、改观村容村貌、改造农村基础设施、改变陈规陋习等工作。重点抓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热解建设、4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黑臭水体治理、“河长制”及饮用水源保护、“厕所革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空间整治和破败空心房拆除、植树造林、基础设施建设和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工作。

全力保障。县财政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下大力气统筹5亿元资金,专门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充分做好土地占补平衡和增减挂钩两篇文章,尽量盘活资金来源。同时,积极发动人民群众投工投劳,积极争取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支持,引导各方力量共建共享,全域落实。

聚力抓帮扶,巩固脱贫成效。乡村振兴,全面脱贫是前提。要切实做好巩固、接续、长效三篇文章,今年力争除兜底性对象外其他贫困人口全部摘帽。

工作部署要一以贯之。要巩固近几年脱贫攻坚经验,按照相关会议部署安排和工作要点,咬定既定目标,接续攻坚拔寨,持续推进“7+6”扶贫行动。要突出抓好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住房保障、低保兜底等工作,坚决确保每一项政策部署都精准落实到每一位贫困人口。

结对帮扶要一鼓作气。按照新一轮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的要求,各级帮扶责任人要尽快进村入户,严格落实“三走访三签字”,确保每一位贫困人员都有专人帮扶、都有切实可行的帮扶举措。要保障扶贫力量,落实帮扶职责,严格帮扶管理,完善基础资料,做到层层负责、层层把关。

问题整改要一抓到底。对照去年脱贫攻坚领域整改到位的242个问题,开展“回头看”。要举一反三,自查自纠,今年类似的问题坚决不能再次出现,特别要围绕责任落实、工作措施、资金管理、工作作风、考核监督等重点方面全方位查摆,发现问题,彻底整改,确保扶贫效果经得起历史检验。

“三位一体”推进

探索振兴新路

康月林说,自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攸县紧紧围绕中央要求,以产业振兴、脱贫攻坚、人居环境改善“三位一体”推进为重点,在乡村振兴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和探索。

围绕产业振兴,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

夯实了产业基础。全县粮食总面积稳定在92.48万亩左右,其中高档优质稻种植面积达20万亩左右,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县。

延伸了产业链条。以种植结构调整为契机,积极推动以大豆、湘莲、玉米等为主导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生产、收购、加工、销售完整的特色产业链条。2018年,全县共落实种植结构调整面积7.2万亩,攸县大豆入选湖南“一县一特”农产品。

打造了产业品牌。成功申报攸县豆腐、攸县麻鸭两个区域品牌,攸县麻鸭、香干、米粉、油茶四个中国注册地理标志享誉全国。

推动了产业融合。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年接待游客71万人次左右,实现营业收入1.2亿元。

围绕生态宜居,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垃圾治理无害化。先后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1个、城镇垃圾中转站14座,引进生活垃圾热解环保处理设备1套,设置废旧物资回收站点142个,配备农户垃圾分类设施10万多套,月均转运垃圾能力近900吨,基本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污水治理覆盖化。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4个,累计建成四格净化池3.87万个,彻底解决了2万多户生活污水的处理问题。

厕所治理卫生化。推进厕所革命,卫生厕所累计达到8.14万户,普及率为88.6%。

村容村貌治理美观化。严格执行农村建房“一户一宅”和“建新拆旧”政策,仅2018年就拆除破败空心房2000余栋。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持续化。深入开展农村土壤治理,完成休耕治理6.99万亩、修复性治理12.36万亩。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全县有机肥使用面积达92%,病虫害绿色防控面积达95%。

封山育林长效化。以人大决议方式在全县实行封山育林2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8.04%。

围绕改革创新,全力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基本完成。确权调查实测地块面积84.2万亩、确权面积62.9万亩,占总面积的94%,发放证书14.21万本,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已经省、市验收,被评为全省优秀等级。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走在前列。全县297个村(社区)已全面开展清产核资工作,在今年11月底完成农村集体清产核资工作。清产核资新创的“七步七快法”得到了国家、省市的多次肯定和推介。

两区划定工作进展顺利。目前,两区划定已完成内外作业,上图入库,两区数据库系统建设正有序推进。全县划定水稻生产功能区59万亩、油菜生产保护区1.69万亩。

供销综合改革工作创造经验。新建惠民综合服务中心(社)46个,完成土地托管服务面积5万余亩;建成农产品电商基地18个,“e品攸州”平台共发出20余万单,实现产值1300多万元。全市现场会在攸县召开。

全程机械化推广成效明显。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05.68万千瓦,农业机械拥有量达10.04万台套,水稻机耕、机播和机收率分别达到99.72%、40.09%和99.59%,全程机械化率达81.79%。油菜生产耕种收等主要环节机械化水平达70%。

康月林信心满满地说,攸县将继续严格按照中央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一是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注重提质增效,打造50万亩优质稻基地,确保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地位不动摇。

二是继续抓好以攸县麻鸭、香干、米粉、油茶、生猪等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重点打造“一县一特”示范基地和农业田园综合体,促进三产融合。

三是全面加强人居环境改善,启动297个村(社区)人居环境整治行动,重点实施改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改善农村水环境、改良农业生产污染状况、改建农村落后有害厕所、改观农村村容村貌、改造农村基础设施、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等“六改一创”工程,持续增进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是继续抓好农业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严格执行农村建房“一户一宅”和“建新拆旧”政策,利用土地增减挂钩、占补平衡等政策,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闲置房屋等资产。继续推进土地流转、农业全程机械化等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助推攸县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攸县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跨越。

(作者系诺贝尔奖科学家智库研究院院长、全球诺贝尔奖科学家智库创新联盟创始人兼秘书长、诺贝尔奖世界科学家峰会创始人兼秘书长、诺贝尔奖科学家科技成果(中国)孵化中心主任、诺贝尔奖科学家提名(中国)推选策划中心主任;配图由攸县农业农村局提供)

2019-08-08 湖南攸县以推进产业振兴、脱贫攻坚、人居环境改善为重点,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跨越迈出坚实有力步伐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16996.htm 1 三位一体 打造乡村振兴“攸县样本” /enpproperty-->